刍议如何进行物理探究式教学

2018-03-07 18:02邢震世
中学物理·初中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实验探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摘 要: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究;通过各种实验创造学生手脑并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各种探究习题拓宽学生探究的广度和深度,这些都是笔者在物理教学中常用到的方法.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实验探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作者简介:邢震世(1987-),男,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物理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而作为人才的培育者——教师,责任更是责无旁贷.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知识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这些人才的能力与思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初中教师的我们,更是学生是否能成才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发现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物理探究式教学中主要是这样进行的:

1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1.1 运用故事、生活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心理学证明,凡人们感兴趣的事物,就会引起注意,并能使人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引起探究倾向,他们就会执着地追求和钻研,学生的智力因素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若能注重实验教学,多做有趣的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有情人,巧设情景,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并会使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共组知识,从而达到“乐学”的最高境界[1]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初二物理的教学中,创设了如下情境:例如,在引入“密度”一节时,运用生活实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用大小、光亮程度都一样的两只汤匙,让学生区分哪一只是铝匙?哪一只是不锈钢匙?再找一团棉花和一块适中的铁块,让学生判断哪个质量大?用这些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兴趣,同时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在讲初二物理引言课的时候,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以及私家车的广泛普及等已有知识的讲解,说明物理知识是十分有用的,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再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实验”以前首先通过多媒体先介绍 “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它在学生的视觉中形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物理教学的探索欲望.

1.2 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创设手脑并用的活动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實验学科.通过创设一些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引入教学,会使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实验心理学认为,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2.1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锥形瓶“吞吐”鸡蛋、覆杯实验以及利用易拉罐制作的易拉罐被压扁的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学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入锥形瓶然后又出来的呢?水为什么不会从玻璃杯中流出来呢?易拉罐为什么会被压扁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1.2.2 通过实验问题创设情境

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验教学,抓好课堂教学,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效率[2].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学生原有任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情境教学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等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抡,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没有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演示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没水中,大家观察弹簧秤示数是否相同,并提问这种实验现象说明什么?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的问题设计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物理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升华.再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学习了“家庭电路和家庭用电”这章内容后,安排指导学生在家中观察电路,利用家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和现代家庭使用的自复式过压和欠压保护器的工作原理.此外,还可安排学生根据家用电器的数值、算出家中各种电器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事实证明,问题设置得好就可以带领学生以已知知识的情景为基础进入更新知识的情景,学生随着设置恰到好处的问题,不断开启知识宝库的一个又一个大门,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喜悦.endprint

3 巧用各种偶发事件,出奇制胜

初中学生的学习意志相对来讲还比较薄弱,因此课堂上有些学生不免要开小差.这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风趣有吸引力的语言妥善处理.

比如:偶然的一堂课上,笔者正复习着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忽然间从外面飞进一只黑色的燕子,容不得我半点的思考,顷刻间,教室炸开了锅,立刻沸腾起来,“怎么办”看着他们的神情,看着燕子不停的上下穿梭,不停的煽动翅膀,笔者灵机一动,对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以及这不速之客,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看看它在运动过程中,有什么能量转化?还有那些物理知识?”“什么,老师,您?”正在诧异的同时,燕子终于找到了通路,飞向了外面的世界.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回顾着刚才眼睛所看到的“实验”,争先恐后的回答:燕子在向上飞时,动能减少,势能增加;在向下飞时,动能增加,势能减少,它不停的煽动翅膀可能跟频率有关,也可能与力的平衡有关.出乎意料,他们竟然想到了频率与力的平衡,不管他们是否说得全面,他们的思维在拓展,他们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再如,上课的时候难免有时会遇到雷电交加的外界情景,抓住这个时机问学生:你们知道雷电是怎么回事吗?你们知道雷电发生处距离我们多远吗?你们知道雷电会带来什么问题吗?现在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再有学校在上班会课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经常会教育学生到了夏天不要随意到哈密东河坝游泳,这时可讲述《光的折射》的知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校的安全教育.正是这样及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可见,情境的灵活应用会使物理教学充满魅力.

4 探究习题,拓宽知识面

近几年来,物理考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探究式习题更是层出不穷,样式越来越活,但其宗旨是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要领悟的透彻.如近两年各个省市的探究习题,就是最好的说明.为此,在教学中,不时的引入这些习题,让学生时刻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不时地体验物理学家的角色,体验成功的快感与喜悦.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拓宽了知識面,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倘若在学习、探究的同时,加以创新,那将是教育的升华.比如,笔者在讲完光的折射以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几章的知识用一篇作文的形式,将它描述出来.一位学生写到:“星期天的早晨,刚睁开睡意蒙蒙的双眸,整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映入了眼帘,这是光的漫反射现象,看到了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回头发现墙上的影子,这又是光的直线传播;走到鱼缸前,欣赏美丽的鱼,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正在思考的过程中,电话铃响了,拿起电话,“你好”“今天,天气不错,心情挺好,我们一起去哈密回王陵游玩如何?”“好,一会校门口见!”也许你会问我,他是何许人,你就跟着他去登山.告诉你,是音色告诉我,他是我的朋友.坐在去哈密回王陵的车上,发现身边的树木飞速的向后跑去,这里是以车为参照物.那么车的速度到底多大呢?车行驶的路程?车行驶的时间?这时身边的朋友告诉我,可以借助于路边的树木,对呀,我开始一边记时,一边数走过的树木,然后,(n-1)L/t算出车的大约速度,正在喜悦之中忽然听到汽车喇叭的报站声音,这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结果,原来车已经行驶到哈密回王陵.到了景点,看到美丽的古代建筑,想留念,然后便开始拍照,一会近景,一会远景运用着物理中所学的透镜成像知识,真是兴奋极了……”可见,作文用于物理,使物理更加充满魅力,更加吸引人.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逻辑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了观察身边现象的意识,提高了自主探究的意识.从而使探究式教学得到了升华.

总之,作为一个教育者,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探究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4~125.

[2]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编写组.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1~93.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验探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实验探究”与“微观认知”的巧妙结合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