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7-2016年发表论文情况分析

2018-03-08 02:31胡兴强
卫生软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疾控中心年龄组职称

宋 律,都 建,杜 金,胡兴强

(1.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医科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科技论文是一种记录科研活动、表达科技成果的重要形式,是总结科研思路、体现科研思考的集合。科技论文的撰写有助于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水平,将实践问题进行思考、总结、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提高业务能力。为了客观反映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安徽省疾控中心”)近10年来的论文发表状况,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安徽省疾控中心2007-2016年发表的科研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运用计算机对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数据库或搜索引擎库,检索2007-2016年,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作者单位”为“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发表的科技论文,并结合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年度发表科技论文统计资料,确定发表论文数量。

1.2 专业方向和期刊档次

论文按专业分为疾病预防控制(急性传染病控制、慢性非传染病控制、艾滋病防治、地方病防治等)、公共卫生(食品营养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卫生信息等)、实验室检验(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毒理检验等)、卫生管理(药械管理、质量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科教管理等)四个方向[1]。

论文的级别分别按发表年份以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录、中文核心期刊目录、Science Citation Index系统进行核定,分为具有CN号的一般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论文、核心期刊论文、SCI期刊论文四个档次。

1.3 统计方法

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绝对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表论文基本情况

2007-2016年安徽省疾控中心共有134人次在100种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474篇,各年发表论文数分别为55、50、54、51、45、39、46、38、48、48篇。

2.2 论文的专业分布

从论文发表的专业分布来看,疾病预防控制方向和公共卫生方向发表的论文比例最高,分别占37.97%、31.85%,详见表1。

表1 2007-2016年安徽省疾控中心论文发表专业分布 n(%)

2.3 论文的期刊分布

2.3.1 刊载期刊分布

2007-2016年安徽省疾控中心共在100种期刊上刊载文章,刊载6篇以上的期刊有10种,占发表论文总量的72.36%。其中《安徽预防医学》杂志发表量最多,共有244篇,占发表论文总量的51.48%;其次为《中华疾病控制》杂志,有39篇,占发表论文总量的8.23%,详见表2。

2.3.2 期刊档次分布

2007-2016年安徽省疾控中心发表的474篇论文分布在CN一般期刊、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篇数分别为297、111、43、23篇。其中CN一般期刊比重最高,占发表总量的62.66%,见表3。

表2 2007-2016年安徽省疾控中心发表论文前10名期刊分布

表3 2007-2016年安徽省疾控中心发表论文期刊档次分布 n(%)

2.4 发表论文作者情况

2.4.1 作者数量

2007-2016年每年至少发表1篇专业论文的作者人数分别为41、31、39、32、32、29、35、28、32、36,分别占当年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9.71%、15.19%、19.21%、15.38%、15.53%、15.18%、18.23%、15.13%、17.30%及19.50%。10 年中共有134名卫生技术人员发表至少1 篇论文,有8人发表论文在10篇以上,个人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达18篇,人均发表论文0.24篇。

2.4.2 作者的年龄分布

将134名论文作者按照发表时年龄分为20岁以上、30岁以上、40岁以上、50岁以上四组。其中,30岁以上年龄组论文发表量呈上升趋势,其他年龄组均有下降趋势,见图1。

2.4.3 不同学历作者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

不同学历作者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046,P=0.000)。博士发表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占比为30.62%,高于硕士研究生(17.82%)、本科(8.25%)、其他(7.15%),详见表4。

图1 2007-2016年安徽省疾控中心论文发表作者年龄分布

期刊级别SCI收录期刊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CN一般期刊合计博士7(14.29)8(16.33)11(22.45)23(46.94)49研究生8(4.60)23(13.22)44(25.29)99(56.90)174本科7(3.61)9(4.64)50(25.77)128(65.98)194其他1(1.79)3(5.36)6(10.71)46(82.14)56

2.4.4 不同职称作者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

表5 发表论文的期刊档次与职称的关系 n(%)

3 讨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提供公共卫生技术管理与服务,承担疾病预防控制职责的公益性机构。“一流的疾控依赖一流的科研,一流的科研推动一流的疾控。”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必须依赖强大的科学研究和坚实的技术支撑[2]。

3.1 强化科研意识,加强能力培训

2006-2017年安徽省疾控中心共发表论文474篇,年均47.4篇,人均每年发表论文0.24篇,远低于疾控系统绩效考核指标要求专业人员年人均论文发表数≥0.5的标准[3],且与广东省疾控中心人均0.60篇/年[4]、浙江省疾控中心人均0.59篇/年[5]的发表量均存在较大差距。这反映了安徽省疾控中心整体科研意识不强,科研氛围不够浓厚。为此,有必要充分认识科学研究在促进疾控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业务人员科研意识。为此,要在多个场合、利用多种形式,不断强调研究重要性。单位管理者在岗位培训中应坚持将科研选题设计、统计学、流行病学等专业课程列入年度培训计划。不定期邀请高校和科研院所有关专家、学者开设相关讲座,给工作人员介绍各学科的最新进展,增加论文写作技巧、数据分析能力的培训和指导[6],帮助他们把握科研前沿动态,提升科研兴趣,不断浓厚疾控中心的科研氛围,形成领导重视科研、人人崇尚科研的良好环境[7]。

3.2 健全激励机制,激发科研动力

虽然安徽省疾控中心从2013年起实行《科研奖励办法》,对发表学术论文实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但论文年均发表量较平稳,绝对数量没有明显提升,并且低于全国省级疾控中心发表论文数0.32的平均值[8]。这提示单位实行《科研奖励办法》虽然有助于提升个人论文写作积极性,但科研激励体系和有关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此外,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已经获得高级职称的人员如果没有职称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就未必需要发表一定档次的论文,说明激励机制还存在一定缺陷。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在强化正面激励(即奖励)的同时,还要强化负面激励(即惩处);在强化物质奖励的同时,还要强化荣誉奖励,增设评选年度优秀科研奖等奖项。此外,应加强科研成果配套奖励制度,进一步调动工作人员科研和协作的积极主动性。

3.3 培养核心骨干,提高学历层次

10年里,发表论文10篇以上的有8位作者,最多一人发表18篇,这些可以称作“核心作者”。核心作者指那些发表论文量较多,影响力较大的作者,这些作者往往是工作上的业务骨干,在专业领域比较活跃[9]。在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和作者的学历、职称的相关性分析中可以看出,不同学历作者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同职称作者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无明显差异。这说明学历越高的作者越具备写作更高质量论文的能力。因此,单位要不断优化人员构成,逐步提高高学历人才比例,培养科研带头人,构建科研团队,发挥高学历人才的带动作用,提高疾控中心的科研水平[4]。

3.4 加强团队建设,实现整体提升

在论文作者年龄分布中可以看出,30岁以上年龄组论文发表量呈上升趋势,其他年龄组均有下降趋势。这和30岁以上年龄组的工作能力、学历水平以及职称晋升需求有关。他们一般都是科室中的青年业务骨干,且系统地接受过科研教育、论文撰写训练,具备写作能力,同时发表论文也是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10]。20岁以上年龄组都是新进单位的年轻人,由于刚进工作岗位,需要不断地熟悉工作业务,提升业务能力,同时在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初、中级资格晋升中“以考代评”,不对发表论文有硬性要求,所以发表论文积极性不高。40岁以上和50岁以上年龄组对于业务工作都比较熟悉,学历、职称状态基本稳定,写作压力不大,并且文献检索、数据分析能力相对年轻人较弱,所以论文产出有所减少。

针对不同年龄组论文发表存在的巨大差异,有必要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以特定的科研目标为导向,把不同年龄段的人员归拢到一个团队里,发挥30岁以上年龄组的科研骨干作用,带动20~30岁年龄组年轻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同时发挥40岁和50岁以上年龄组同志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促进科研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科研的分工协作,提升各个年龄组人员的科研素养和科研产出能力,从而实现单位整体科研能力的提升。

[1]杨 曦,宋渝丹,焦怡琳,等.2002-2014年中国疾控中心科技论文被MEDLINE收录情况统计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6,32(2):162-165.

[2]苏雪梅,李海燕,万 明.2003-2005年SCI收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论文的计量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6(1):67-70.

[3]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报告——绩效评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曾四清,李东悦,胥秋华,等.2001-2006 年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发表科技论文分析[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9,22(2):113-115.

[5]顾 华,高筱萍,邹 艳,等.某疾控中心职工科技论文发表情况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10):91-93.

[6]廖 娜,郭俊杰,邓 锴,等.区县疾控中心科技论文分析及管理对策[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28(6):482-485.

[7]冒小鸥.浅谈基层疾控人员科研能力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0):146.

[8]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技术指导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报告(2009年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9]李卉文.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2-2006年科技人员发表学术论文计量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7,33(4):72-73.

[10]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安徽省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卫人秘〔2014〕358号)[EB/OL].(2014-11-16).https://wenku.baidu.com/view/b98f6194fc4ffe473268ab75.html.

猜你喜欢
疾控中心年龄组职称
疾控中心采血人群的心理反应与护理干预
疾控中心理化检验人员职业危害分析及防护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完善疾控中心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策略研究
对广东省成年男子BMI指数的分析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公共图书馆不应认可的职称期刊论文探析——基于重庆图书馆职称期刊论文的实证调研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历次人口普查中低年龄组人口漏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