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融通的思考

2018-03-08 03:13王茁范群鹏刘娜
科技资讯 2018年36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程

王茁 范群鹏 刘娜

摘 要:目前,高職专科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在衔接融通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分析认为衔接融通是“纵向层次衔接”和“横向规格融通”的结合,衔接融通的前提和基础是升学招生制度,核心和关键是专业与课程衔接。在升学招生制度衔接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建议;在专业与课程衔接方面,分别从专业和课程两个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衔接融通 高职专科 应用型本科 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2(c)-0155-02

1 衔接融通的内涵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培养的实质是人才培养模式层面的变革创新,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和培养目标达成下形成的稳定的结构状态、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衔接融通的核心要义是实现两者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纵向层次衔接和培养规格上的横向类型贯通。即是探索不同教育阶段在学历层次上的“纵向层次衔接”,又是探索不同教育类型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功能上的“横向规格融通”。

从具体内容上看,包括两个方面的融合:一是建立招生衔接制度,这是两者衔接的前提和基础;二是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这是两者衔接的核心和关键。进一步讲,双方要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形成层次性,实现教育层次的梯度对应、无缝对接;要在规格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适度重叠、衔接贯通;培养过程与培养模式体现出教育类型的融通性、阶梯性、连贯性。

2 升学招生制度衔接

2.1 我国教育分流中存在的问题

2.1.1 招生分流的依据和人才选拔标准片面单一

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人才选拔与教育分流,不是按照培养规格的类型特点进行横向的分类分流,而是按照单一的选拔学术型人才的标准要求设计分流依据与高低标准。即根据同一张中考试卷所得的分数,由高分到低分依次从普高到职高进行招生录取。显然,这种片面单一的招生分流机制,忽视了实用实践型人才的规格特征与成长规律,忽视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类型特征。

2.1.2 以层次代替类型问题严重

高考招生分流、高校人才选拔以及政府对高校资源配置规则方面,“以层次代替类型”的问题依然严重,高等职业教育仍处于弱势地位。普通高等教育无论是理论学术型还是技术应用型都囊括其中,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层次完整,而高职教育层次残缺,仅限于专科层次招生录取,人才选拔标准单一。

2.1.3 高职专升本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

最近几年,为了扭转职业教育大滑坡,国家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职业院校因升格或被并入其他高校,造成职业学校办学资源流失;另一方面是优秀高职毕业生升入普通本科院校学习,转型进入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系统,造成职业教育人才流失。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办学方向产生了偏差,脱离了原来的职业技术教育轨道,反而向普通本科教育转型;另一方面,一些本科院校招收高职学生后,没有按照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目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来制定本科培养方案与改革教育教学,从而造成职业教育资源和人才流失。另外,高职学生升本后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能与高职专科阶段进行有效衔接,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存在沟通整合的制度性、机制性障碍,致使高等教育的立交桥沟通不畅,专科与本科学制难以衔接。

2.2 建立职业教育分流机制

我国应从制度根源上剖析和重构教育体系分流渠道与机制,创新人才选拔和人才评价的制度和理念。重点之一是改革高校招生录取制度,避免以层次代替类型。加大分类招生考试模式改革,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推进多元录取,实现不同类型的人才通过不同类型的教育来培养的教育制度。重点之二是通过法律或相关制度,确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专业教育的等值地位,在两者之间构筑起交流沟通的渠道和衔接融通的机制。可以尝试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建立专业学士、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等学位制度。这既是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诉求,也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还可以试行行业主导或行业指导下的职业技术教育贯通体系。由于行业内部既有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又有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有大量企业成员单位,他们之间开展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有着最好的条件和最大的优势,一旦起到权威和纽带作用的行业组织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构建职业教育直通车和立交桥就有了突破口。

3 专业与课程衔接

3.1 对应产业结构衔接专业

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关键看专业布局结构是否适应区域产业布局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求状况,看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我国高职专科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分别为特定行业领域培养技术工人、技术员和工程师,即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如果说高职专科阶段以培养操作性技能为主,应用型本科阶段以培养技术性技能为主,那么,高职专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就应依据产业结构与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带变化需要,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并合作开发建设专业,包括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资源开放共享层面深入合作,实现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优化和合作共赢。同时,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上要体现出专科与本科的层次连贯性,人才培养模式与过程体现出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高职本科)的类型同向性,在专业人才输出上要对接区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动态变化需要。

3.2 对应技术结构衔接课程

3.2.1 课程衔接的原则

教育的性质和功能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高等教育“立交桥”和职业教育“直通车”的核心纽带就是课程,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相互衔接融通,实质上就是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在职业类型、职业岗位、技术结构上的衔接融通。双方在整体制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考核和课程标准时,应该正确处理好职业技能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关系。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后阶段教育的主体,尤其要主动对接高职专科阶段的课程体系,构建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同时,专科与本科阶段的课程衔接要对应工程领域和专业领域的技术结构和技术岗位进行,重点确定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关系,以及优化实践课程与知识课程的比例关系,使专科段、本科段两个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形成层次梯度,合理衔接。

3.2.2 课程体系优化的策略

(1)更新教育理念,明确课程目标。

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知识、能力、素质和谐统一,以能力为重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充分厘清应用型本科的类型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充分认识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区别与联系,认识到“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培养规格,打破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确定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及深广度,整合教学内容,体现多层次、个性化的培养特征,构建和完善以提高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以提高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提高综合能力和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的素质拓展体系,构成人才培养的主体框架。

(2)构建“平台+模块”的宏观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优化是指学校课程中各种课程类型的比例及其组织、排列的形式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大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它包括课程内部构成和各构成要素间关系的改造。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应采用“基础平台+课程模块”的模式。

课程平台是以课程类型为基础进行的知识分类,一般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3个层次。课程模块化是指按照连续统一的思想,把前后联系的同性质或类型或功能的若干门课程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逻辑结构的、完整的知识块的课程结构方式。课程模块化必须突破学科界限,以某类行业或领域对人才的要求,宏观上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分析,将所需的各种知识细化到各专业,对各种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更新、整合,据此建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可建立三大模块:通识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应用模块。

参考文献

[1] 鲁武霞.职业教育的阶梯——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邓院方.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专科教育衔接提升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课程
构建“双有绘本共读课程”的实践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