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2018-03-09 09:46鲍爱民
卷宗 2017年36期
关键词:六安市红色资源休闲农业

鲍爱民

摘要: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迅速,对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增加农村农民收入的同时,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也进一步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我市的休闲农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成绩斐然。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休闲农业产品单一,种类不丰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民自身素质不高,管理和营销手段欠缺、政府资金支持不足等,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休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更多更好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者教育等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休闲农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六安市;休闲农业;“一谷一带”;红色资源;绿色资源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集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它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早在100多年前意大利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开启了世界休闲农业的先河,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

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较晚,2005年10月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距离城市较近的交通方便、经济发达的县、镇、村首先开展了起来。我市作为全省农业大市,发展休闲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我市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所以休闲农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与全国的发展情况相比,显得相对滞后。实践表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而且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乖斗技、观念的交流,增强城市居民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城市对农村、农业的支持,从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市在全国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也开始逐步有所发展,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

1我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市是农业大市,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乡村的千家万户,农民们不再满足于传统耕作。近年来,我市休闲农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拥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376个,拥有各类产业园区850个,其中休闲观光农园324个,年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就有78个,农家乐838家,休闲农业合作社130个,大型观光采摘园31个,带动了近16万农戶从事休闲农业产业经营。

全市现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家,霍山县和金寨县;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家,霍山县、金寨县和裕安区,茶谷区域县区全部创建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县区成功。目前全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园区2家,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8家,其中今年新增一家(金安区九月生态园)。今年1—7月份,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量达到1145.7万人次,营业收入达30亿元,从业人员劳动报酬达15000元/人。

我市休闲农业最初是以垂钓休闲、品农家菜等为主体的“农家乐”式,品种单一,发展层次较低。经过近几年深入开展休闲农业绿色体验模式攻关,休闲农业逐步形成了以特色农业景观、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家休闲、田园风光、特种动物养殖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观光型、体验型、养生型等休闲农业业态,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通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生态服务业,创建一批“森林旅游人家”。启动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

我市休闲农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六大水库库钓产业品牌,六安山水文化旅游节、六安茶谷开茶节、国际羽绒文化节等节庆品牌,天堂寨、白马尖、铜锣寨等名胜景区周边地区田园风情的农家乐品牌,柳编、泥塑、剪纸、木雕等创意农业文化品牌。休闲农业正逐渐发展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2我市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休闲农业类型不多,品种单一。从产业类型来看,主要是以农家乐为主,截至2017年7月,全市农家乐型占60%,其他类型只占40%。垂钓性、采摘型、游玩型、拓展参与型等结合不够,游客很难长时间逗留,半天、一天的居多;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农副产品的消费和销售,旅游产品集聚程度不高,功能单一,设施单一;旅游内容单调不丰富,文化含量低,吸引力不强;主导产业的延伸设计还不到位,产品结构雷同,特色不明显,缺乏精品,难以满足游客日趋个性化消费的需求。

(二)经营者素质普遍不高,发展观念落后。经营者普遍的文化层次不高,在管理、企业后续发展方面没有一个长远规划,导致企业后劲不足。企业发展主要是个人自主发展,在现有的休闲农业企业中大部分都是企业老板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照搬别处类似的休闲企业建设的,没有自己的特色。很多企业经营的内容相近,千篇一律统一格调,难免造成经营中的冲突。在规划、布局上也不尽合理,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三)数量少、规模小,营销手段落后。休闲农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投资少、档次低等问题,主要是以独立家庭经营为主,大型企业、公司从事休闲农业开发的少。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份休闲观光农庄年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78家,仅占总数的24%。另外,休闲农业企业普遍营销手段较为落后,营销上单打独斗很难取得良好的业绩,不能充分发挥抱团的优势。缺乏品牌景点、成熟线路不多。

(四)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配套不完善。经营者经营意识淡薄,特别是在卫生安全和配套服务上,仍然停留在家庭式的服务水平,缺乏专业的培训和管理。因此,不能满足现代人们对于高质量服务的要求,使得接待游客的能力受到限制。目前我市休闲农业旅游一般以散客短线自驾游为主,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观光点基础设施陈旧,特别是道路交通不便,住宿设施、公共厕所条件较差、缺少停车场等问题突出。有的休闲农业观光点周边环境恶劣,车子一跑,尘土飞扬,破坏了游客游玩的美好心情,同时很多景点中巴客车无法通行,也没有路标指示,景点与景点之间不能形成便捷的连线。

(五)农户参与度不高,服务品质难以提升。我市休闲观光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投资主体主要是企业,农民主要受雇从事生产经营,直接参与的不多,受益有限。参与的热情也不高,农家乐、休闲农业开发的人员接受专业培训少,导致服务水平、服务标准跟不上旅游人员的需求,譬如环境卫生、菜系安排、休闲创意、视角设计、地方特色与民俗民风挖掘方面等均存在问题。

(六)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保险市场有待健全。目前,我市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政府也在积极参与,如在全国各大主要城市开展专题的旅游推介活动。市及各县区每年都拿出不少于1000万元的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改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道路、通讯、通电、供水等配套设施。但与市场资金需求相比,仍然不够。特别是针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扶持严重不足。而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长期和持续的资金投入,在起步阶段,更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另外,休闲农业抗风险能力低,农业项目大多都不在市场保险的投保范围,一旦出现早涝等极端天气,企业损失难以估量,所以急需社会保险市场的介入。

3对我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思考

(一)进一步优化布局,实施分类发展。全市休闲农业要加强整体规划,不能仅仅满足于一日游,要让游客留得住。各县区可以依据不同地貌特征、特色资源、优势产业及文化内涵等条件,全力打造一类休闲农业产业。如,城郊结合部,应利用交通快捷、便利的优势,打造城市居民节假日休闲娱乐区。建设农业主题公园和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建立无公害蔬菜、优质瓜果和名优水产品采摘区供市民采摘。我市主要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区,可以依托游客流量大的特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休闲农庄,为广大游客服务。“一谷一带”沿线点,应充分挖掘我市特色文化,做好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耕文明。推动建设六安瓜片鲜茶炒制、游园品茶、茶艺表演等休闲体验项目,加快推进茶谷小镇、茶谷小站、茶谷小院建设,集中力量打造集休闲、养生、旅游、茶产业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和“国际慢城”。

(二)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培育各类经营主体。经常组织开展一系列的专项培训,组织一批批农技人员下乡帮扶提供指导,不断提高经营者素质,着力培育一批“原生型”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政策激励和创业培训,吸引私营业主、城市青年、高校毕业生、企业白领和外出务工人员投资创业发展休闲农业;引导有条件的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结合市场需求开发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美食品尝等经营项目,发展成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融合发展。

(三)鼓励开发丰富多样的休闲旅游产品,提高附加值。进一步加快休闲农业产品开发、深加工和包装销售,充分利用六安瓜片、瓜果蔬菜、羽茧棉麻、草竹柳编等传统品牌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深挖文化内涵,努力推出一批具有皖西地域文化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结合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鼓励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特色农产品初加工、“三品”认证、商标注册及精品包装,依托旅游商品“五进”工程,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地方丰富农业资源的转化增值。依托资源,开发特色产品。充分利用茶叶、果蔬、药材、羽茧棉麻、草竹柳编等特色农产品资源,培育一批有特色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推出一批具有皖西地域文化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创新游客互动体验项目,建立丰富多样、富含品位的休闲农业体系。

(四)挖掘红色、绿色资源,发展休闲农业。绿水青山以及丰富的红色资源是我市最宝贵的财富,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40座,拥有六大水库,盛产110多种名特优农副产品和1400余种中药材。现有1个国家级“十佳生态村”和10个省级“百家生态村”。生态资源如湯池、地质奇观、原始森林天堂寨、西山药库马鬃岭、大别山主峰白马尖等。应利用生态环境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广生态健康技术措施,推动山水经济、林下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投资开发科普示范园、养生保健园、民俗文化村、主题庄园等休闲旅游新业态。红色资源如金寨县、裕安区独山镇,我市发展休闲农业应立足于大别山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厚重的人文历史积淀及特有的红色资源。休闲农业旅游应与文化传播相结合,把我市农村独特的楚汉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等宝贵资源利用起来,如霍山县打造的连响舞表演、地方小戏、茶艺表演等旅游项目,金安区翁墩被誉为剪纸之乡,八公山乡历史文化遗迹,裕安区苏家埠镇、独山镇、石板冲乡等红色文化基地建设等。将休闲农业与优势农产品资源、美好乡村建设、民俗农耕文化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各地游客来参观游玩。

(五)坚持以“农”为本,鼓励农民入股、参股。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要把当地村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应鼓励村民入股、参股。让农民成为企业的一份子,融入到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鼓励农民以农业合作社的形式抱团发展。实行规模化生产,从而带动农民以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来实现休闲农业的做大做强、做出品牌。

(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应进一步加强对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补缺短板。在抓好现有景区沿线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延伸到覆盖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景点。目前应重点建设以响洪甸、佛子岭、万佛湖等大别山水库群为核心的休闲旅游区。各级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增加财政预算支持,确保财政资金对基础建设投入的连续性。加大对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是确保休闲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积极引导市场资金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持,鼓励社会民间资本的参与发展,吸引民间投资参与农村休闲农业的开发建设。除了资金支持以为,政府也应加大官方宣传力度。在重要的农产品展销会、农产品博览会、旅游推介会等官方活动中,鼓励有实力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参加,打造我市休闲农业的专属品牌。

猜你喜欢
六安市红色资源休闲农业
六安市水资源评价研究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及对策
六安市金安区构建环保法治新秩序
滦平县休闲农业的文脉分析
六安市四院承担儿童“窝沟封闭”项目
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成功实施六安市首例3D腹腔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