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势位与旅游后心理复位研究

2018-03-09 18:52韦惠芳王艳平
旅游学刊 2017年12期

韦惠芳+王艳平

[摘要]文章研究了学界迄今鲜有注意的旅游后心理复位问题。既有相关研究关注了两种情形,节假日过后的旅游地萧条与旅游者归来后对体验的回味,而该文关注的是旅游者归来后如何融入现实社会问题。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着一个现象,即针对一个完整的旅游,推拉理论不能从来到回地解释整个过程,学者以该理论诠释旅游者之前往,但对旅游者的返回却没有提出理论,或者可以说成是学者以不同的理论,分段式地诠释旅游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为此,基于循环理论提出了旅游势位模型,其既可以解释旅游者之前往,亦可很好地阐述旅游者之归来。在旅游语境下,文章进而提出精神攀升与心理复位概念,探讨了情绪与精神的关系,最后就游后抑郁现象提出了若干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

[关键词]旅游后;心理复位;循环流;精神攀升

1引入问题

旅游者归来后会产生莫名的失落感,不能否认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至少存在这种类型的旅游者。旅游学者迄今对此种现象缺少研究,从发表的相关论文上看,既有成果关注出发前的旅游决策,讨论旅游地形象与吸引力,以及强调到达后的畅爽体验,多避而不谈旅游者如何归来及其后。旅行结束后的那几日心收不回来,身体疲劳,心绪大野,对几日前还十分熟悉的惯常环境感到有些不适,或恍如隔世,重返生活世界出现了短暂的不知所措。从学理上讲这究竟是为什么,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机理,由此可以得到怎样的学术启发,以及应该采取怎样的积极对策等,这都是值得探讨的严肃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语境,本文研究不被注意的旅游后心理复位问题。笔者认为现今社会的任何一种普遍存在,尽管社会不以为然,从时代的创新角度上看,都极有可能意味着一种资源、一个新常态,因而也往往提示着某种潜在的挑战机会。

2文献评述

2.1两类研究

如前所述,有关旅游后或后旅游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不多,推测这与学者过于关注核心问题有关,其实学术新增长点往往不在核心领域。通过对现有少量的文献研读可发现,学者主要关心两种情形:一是节日或事件后的旅游者骤减问题;二是旅游后如何还能沉浸在旅游的感觉中。第一种情形研究的是旅游地,虽然田里与杨懿很难得地提出了后旅游现象,但其给出的语境没有关心旅游者心情。黄金周过后旅游地人很少怎么办?有些设施闲置了怎么办?这类问题一方面是个问题,另一方面也不算个问题,高潮过后总要迎接低潮,旅游地总需要点时间来休整。第二种情形确实关心了旅游者,但不是帮其重返现实,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想极力地将人们的心留在旅游世界中,似乎是如梦的旅游让旅游者在回来后还不想醒来。两种情形都不吻合本文的研究语境,笔者觉得人的完整包括多个方面,具有阶段性,该发生转换的时候就得转换,当旅游者归来时应考虑现实问题。换言之,旅游者归来时具有两面性,既要回味与临摹刚刚过去的美好,同时也在逐步加重分量地面对现实。

2.2不完整的理论

一次旅游是一次完整的过程,但目前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却是分段式的,到达之前的阶段里如以推力一拉力模型解释(push-pulltheory),识别吸引力有哪些维度,研究旅游真实性,讨论原生的还是诱导的旅游形象,而到场后则换一套系统……,用技能一挑战的畅爽理论解释体验,研究旅游凝视。那么旅游者回来及回来后呢,在这个阶段里甚至没有理论。为什么不可以用一个完整的理论去诠释这一个完整的旅游过程,是因为回来不重要而不需要诠释?还是研究者确实忽视了什么?思维出现了盲点。其实在有关旅游动机的研究中,已经提到了健康、经济、声望等原因,旅游者归来后要向生活世界汇报的,这些出发前的目的都达到了吗,学者似乎没有给出答案。

2.3推拉模型的问题

推拉模型揭示了旅游者为什么前往:常住地在推旅游者,而旅游地在拉旅游者。依据推拉模型可以研究旅游地競争力或选择客源市场,同时该模型也是一个很好的理论,可以解释旅游者为什么前往。但推拉模型本身也存在问题,如其基于不分尺度的作用机理,对微观层面的分析帮助不大,也不适合于历时性的过程分析,这个模型的作用机理似如一锤子买卖而不需要过程。

在旅游者前往目的地的移动过程中,推力与拉力一直都在发挥作用吗?还是只负责克服常住地的“静摩擦力”,那两个力在这一过程中是恒定的还是变化的,两力同向而成合力,那就让旅游者产生了加速度,达到一定速度时才能让“空气”阻力与之平衡,但推拉模型无力在这个物理层面上继续讨论。基于一种框架的比喻而已,还未达到类比的能有所发现的境地。旅游者到达目的地后,推力与拉力就没有了吗?那到底去哪儿了,是自动消失还是怎样,当旅游者回转时,原来的拉力还会出来转为推力吗?或者是原来的推力转换为拉力,这些假设是否有存在价值是不得而知的。

3势位模型:一个旅游地理学的建构

3.1理论原型:水的大小循环理论

旅游流研究在当今多只研究旅游者前往目的地的流动,即主要地是在讨论以O-D模型为基本的旅游流的形成,似乎旅游者怎么和为什么回来不值得研究。笔者认为应完善旅游流研究,不能只研究一个循环的一半,可将之拓展到旅游循环流视域,如研究逆主流的反客流旅游,这也是旅游地理学关联性与整体性的一个体现。

在很多领域里都有循环之说与事实,在医学语境下,人体血液是循环的,因而也有动脉与静脉之分,而地理学有关水的大小循环更具启发,小循环是指陆一陆、海洋一海洋的循环,而大循环是指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在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中,要注意其往返时循环动力的转换,一种动力不能完成一个循环,下雨、径流入地及奔向海洋,这一过程以重力作用为动力来源,将势能转换为动能,水往低处流;而类似人往高处走,水在返回大气的过程中,依赖的是太阳能和风能,没有这种能量形式的交替作用,水就不可能完成在自然界里的一个循环,太阳能将低势位的物质举到高处,而风又将这种高位势能水平地搬运到其地方了。

3.2模式一:循环旅游流与精神攀升

参照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旅游者前往目的地与返回常住地。推拉模型在原理上就相当于释放势能,可类比与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关键是如何解释旅游者的返回。旅游者体验过后如何能逆势地返回生活世界,这需要一个有思考的理论解释。一般情况下的就事论事,可以这样认为:(1)生活规定和吸引让旅游者回来,也说明旅游魅力具有间歇性,旅游体验的时间安排是受限制的,只适合于在某些“窗口期”,旅游属于节点性的阈限世界;(2)为了经济补充,简言之就是钱花完了,需要回来拿钱,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有了积蓄再出去;(3)缓解心理不安,旅游中的有些奢华和忘乎所以,片刻静思中也会产生不安情绪,旅游毕竟具有不现实性,回来的目的是让心里踏实些。

然而上述解释不能与势能理论发生直接关联。本文构筑以下学术逻辑:(1)居民在常住地积累了情绪势能,当达到一定水平时便转化为旅游行为;(2)情绪势能转化为移动能,到达旅游地后,动能惯性与当地的社会与环境系统发生碰撞,将动能转化为精神势能,这也满足旅游是一种精神需求的社会认同;(3)通过精神势能的释放,便可让旅游者有返回到常住地的资本了,达成而归。上述的旅游循环流提示了一个模式,本文称其为模式一,模式一具有一个不同以往认识的特点是,旅游者在目的地体验中有了一个精神攀升过程(spirit climbing),这个攀升动力来自此前的情绪释放、旅游者自身的能动以及旅游地本身的魅力。

难能巧合也完全巧合,德国大哲学家尼采早就阐述了精神攀升的三重境界,其以骆驼、狮子与孩子作比喻,骆驼乃承生命之重,用自卑以损伤高傲;狮子则积极主动地掌握命运,向看中的食草动物发起进攻;而孩子当然是十分轻松自由的,真正意义上地实现自我。但从另一个维度看正好相反,位于初级精神境界的骆驼是负责任的,而狮子很自私,孩子甚至多不考虑后果和没有长远打算。依照尼采逻辑看一次完整的旅游过程,结论颇有些悲剧色彩,旅游似乎是由畜到兽,最终才能来到人的一个过程,但这还没有完,在异地仅做了暂短体验后,快乐必短,还得必须从人再回去,再经过兽而最终回到生活中“当牛做马”。通过这一逻辑演绎过程,足以见得旅游之愉悦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通往愉悦的路途是痛苦的,而与愉悦再见的归来之路也是痛苦的,快乐的左右两侧都是痛苦,无论来去都要经过受到道德谴责的“兽”阶段。可谓旅游不是一个常态,至多是可以经常出现的过眼烟云,其也提示了旅游后心理复位的重要性。

3.3模式二:心理复位

模式一存在一个问题,其没有诠释旅游者归来后的心情低落问题,本文为此继续讨论而提出模式二。模式二认为,旅游者在目的地没有得到精神攀升,这种情形很接近于旅游的休闲与度假那种情形。度假后,旅游者依然以降势姿态流回到生活,但回到的是生活世界的低势位上,然后通过几日与生活世界的磨合,如蓄积而盈,其实那是基于一种“生活浮力”的上升原理,依据生活之广阔与厚重,生活可以举起很多精神之事,举重若轻,旅游者就可以慢慢地将心理恢复到平常状态(图1)。那应该是一个看起来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心理过程不乏艰辛,好在是发生在心理弹性范围内。

心理复位也可表述为心理恢复,笔者觉得前者表达更为精准,但学者或许已经适应了第二种表达。目前在我国,有关心理恢复研究还仅限于灾后社会信心重建,应属于教育学或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以及有关体育学的伤后康复训练,而在旅游学范畴内尚未见到研究成果。学者认为,可以通过3个方面的努力来实现心理恢复,即个体的自我恢复、来自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支援以及通过社区的介入与帮助。

3.4基于弛豫理论的佐证

可以从弛豫过程(relaxation process)来认识旅游后的心理复位问题。弛豫现象、弛豫过程、弛豫时间等概念,主要被用于物理学、材料科学等自然科学的相关研究中,弛豫是指一种时滞现象,即一个平衡状态受外界作用而变为非平衡状态,再从非平衡状态过渡到新平衡态的过程与时间。借鉴有关科学研究成果,并结合旅游的暂时性特征,可将旅游后心理复位过程归纳为A、B、C3种类型(图2),可认为A曲线代表体验类旅游后心理复位,也相当于本文中的模式一,C曲线代表度假类旅游后心理复位,其实c类型的情景并不很多,更多的情形是B类型,B类型代表A与C两种类型的混合,即体验与度假相混合的类型。弛豫现象被用于非自然科学研究的情况不多,多在协同学的名义下被用于传播学研究,弛豫变量被分为快与慢两种,也有学者在物理社会学中提到了这个概念。

3.5有关讨论

3.5.1游后抑郁

在既有的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中,虽不显著但却是以模式一为潜在基础的,但通过对多位人士的交流,感到人们多认同模式二,对旅游后情绪低落现象较为感兴趣,此现象也可称为旅游后抑郁。虽然实际上的旅游可能具有模式一与模式二的混合性,但模式二具有社会不言的隐蔽性,发现价值更大,因而很值得关注和研究。这是一个未被旅游学者提及的心理现象,旅游心理学也一直是旅游研究中最为基础的内容,但多苦于找不到属于旅游心理的独特问题,不能形成属于旅游学的心理问题集,本文提出旅游后抑郁、精神攀升、心理复位等概念,或许能为改变这一尴尬局面提供一点帮助和有所启发;除薛群慧、邹本涛外,中国知网有关旅游心理学的论文多与教学有关,有关学术的文献数量实在是非常之少。

3.5.2情绪与精神关系

由上述分析的内容也可知,旅游是一个情绪宣泄与消耗的过程,其引发了旅游者的情绪波动。人们在常住地当情绪蓄积到某一个高势位时,必须要变成旅游者,到达旅游地后通过继续消耗情绪而转化为精神。在本文语境中,情绪是一种能量,外在化一些,多与物理一地理的行和动有关,而精神多表现为深沉,存在于表象之下,内心之中,与意志和思想有关。精神也有深浅之分,深度的精神可能与压力有关,或许具有高密度和可塑性质,而极大密度就不可塑了,精神往往以意识形式向外传播。要实现情绪向精神的适度转换,不过度也充分,但由于行为惯性及顾左右而言他等原因,那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情绪本身就是一个稳定性很不好的状态。上述分析也说明了情绪与精神的负相关关系,在旅游中此消彼长。当旅游者以低势位情绪回到生活世界中,需要几日做情绪恢复,然后回到正常势位位置,一旦超過正常而到达高势位,下一轮旅游就又要开始了。

3.5.3地理学与知识增长

以物理学势能理论类比旅游学的心理复位问题,这正体现了地理学三维织物的一个学术风格。在领域内发现问题,但不受限制地在广域范围内寻找思想与理论支持,从中受到启发而生成属于自己的嫁接理论,通过逻辑演绎在最大社会效益处呈现成果,这一途径可以丰富旅游基础理论内容,体现旅游科学的多学科性质。若将旅游现象比作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土地一阳光机制参与和规定了其活力的形成,那么只关注基因而不关心土地营养,或关注土地又忘了光合作用,都不利于学科健康地向前发展。旅游基础理论至少有两个来源:旅游学范畴与其他学科,不做改造的拿来主义也不成。

4探索性措施

在发现问题并诠释机理的基础上,应积极努力地从创新角度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只是讨论了“是什么”的问题是不够的。旅游后心理有落差对旅游者而言是一种不舒服,对生活而言那是一种负情绪,归来后皱眉出勤于生活总归不是好事,魂兮归来才是。

4.1家庭旅游

Plog认为,与生俱来的性格影响旅游者行为,他根据游客的不同个性将游客分为探奇型(allo-centric type)、保守型(psycho-centric type)、中庸型(mid-centric type)3类。保守也即力求踏实,保守型旅游者在旅游后更渴望着尽早恢复正常,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可能不希望在旅游中精神攀升得过高。从克服旅游后抑郁角度上看,应提倡旅游的家庭化趋势,鼓励与家人一起旅游,让旅游与更多的社会关系积极结合起来。

4.2旅游生活超市

为迎合旅游者审美意识,学者也极力放大这一客观事实,让意识蜕变为一个商业需求,企业及旅游地政府也因此精心打扮旅游时空,进而使得体验渐渐地远离了旅游真实,旅游者在目的地的精神攀升变得没有真实性根基了。如何在审美与真实之间找到平衡,笔者在此提出建设旅游生活超市(lifesuper market for tourism),如改变旅游纪念品的“包装盒”经济现状,将美好的生活元素引入旅游时空中。在这个“超市”中,旅游者可以感受到以当地中产阶级为参照的真实生活,购买适度包装、高性价比的旅游商品,改变专为旅游者设置商店的做法。在超市中也可设置旅游纪念品专区,在生活真实的氛围中摆放纪念品,避免出现离谱的销售价格氛围,商品摆放也要遵照客人的购买目的,如按照赠与父母、儿女、挚友、姨舅一叔婶、侄儿一外甥、同事等进行分区,而不是按照产品本身的自然属性。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旅游者返回,也即在旅游者返回之前就应该通过一些措施,帮助旅游者在心理层面上在做些铺垫,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旅游产品中加入生活元素。

4.3去旅游化

去旅游化在当前是一个很流行的概念,很多学科里都面临着去专业化的挑战,其可以让研究领域有更多的素材来源。不单单是为了旅游的旅游,一举多得,也可为人们节省生命中的时间,人的一生不过几十万个小时。而且通过这种复合化的旅游过程,有助于夯实旅游者的心情,不至于出现专注越高则失望越大的情形。在这种语境下,去旅游化也可表达为兼旅游一兼顾其他,如事务旅游、省亲旅游等,也可以表述为旅游世界的生活化趋势(图3)。在存在种类与数量剧增、交融无限的现代,去专业化研究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也让精神上的纯粹旅游的生存空间变小了。

江苏溧阳的御水温泉是一座美丽的温泉小镇,沿街分布着许多比较整洁的店铺,有饭店、纪念品店、食杂店等,出售天目湖地区特产的板栗、乌米饭、手剥笋、地衣等,既面向旅游者,也服务于当地居民。与其他旅游地一样,这些店铺很晚才打烊,但有趣的是打烊时间是以晚班员工下班时间为准,多少体现了旅游世界生活化的一个侧面。这一变化很隐蔽,旅游者需要与当地人交流和观察到才知。与那些将旅游者圈在度假村里的做法相比,御水温泉的做法更有助于减少旅游者回家后低迷情绪的生成。

5结论

通过讨论,本文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旅游后存在一个心理复位问题,尽管目前未见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但笔者坚信这一现象的普遍性;第二,提出了一个能够诠释完整旅游过程的模型,即情绪的“高势位”导致了旅游,旅游者在目的地存在着一个精神攀升过程,以便能够获得可以回到常住地的“势位”,或者继续“降势”地回到常住地,但回来后要有一个心理复位过程;第三,针对心理复位课题,笔者提出了发展家庭旅游、建立旅游生活超市、推进去旅游化进程等措施。

从科学完整性上讲,笔者本应辅以实证、数据等以强化论证,这也是本研究的一个不足与今后的研究课题之一,因而本文的讨论内容与研究立场也仅限定于假说,假说也是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科学发展和创新的必要環节,但假说研究还有待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