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6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学术评价

2018-03-09 18:53张凌云汪才静张丹韩兰张燕雪
旅游学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旅游

张凌云+汪才静+张丹+韩兰+张燕雪

[摘要]基于大数据的方法,文章引入h指数与g指数评价因子,以2003-2016年收录在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CSSCI数据库和CSCD数据库中的22619篇旅游学术论文为全样本,对样本涉及的935种学术刊物、18773名作者和所属的3899家机构进行多维度学术评价和排名。整体而言:地理学科对我国旅游学术研究贡献最大,地理类学术期刊在旅游学术界占据重要地位;旅游学术研究机构以高等院校为主,科研机构为辅。从旅游学术研究团队影响力看,以保继刚为带头人的中山大学研究团队,以陆林为首的安徽师范大学研究团队,以及由马耀峰挂帅的陕西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并初步实现了旅游研究的学术传承和代际更替。

[关键词】旅游;学术共同体;学术评价;h指数;g指数

自2012年起,我们以每两年为周期对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学术期刊、研究机构和学者等)进行评价和排行,此项工作受到了我国旅游学术圈的肯定和引用,同时一些学者对于其中的不足也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国际旅游学术界对此予以高度关注邀请作者将其译成英文发表在旅游学术权威期刊Tourism Management。2014年我们在评价因子中引入了h指数,力求更为全面地反映和评价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学术成果。杨勇等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时间因素,构建了Ht指数,对CNKI数据库中1994-2014年间旅游研究领域129位学者的引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测度了我国旅游研究者的学术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旅游学科发展的趋势。

本文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又增加了衡量高被引文献的g指数的内容。由于Hirsch提出的h指数对单篇高被引和低被引文章都不敏感,2006年比利时学者Egghe在分析h指数评价效果时提出了一个g指数,即将论文按被引次数高低排序,并且将排序的序号(正整数)平方,被引次数逐次累加,当序号平方等于累计被引次数时,该序号就被定义为g指数。如果序号平方不能恰好等于而是小于对应的累计被引次数,则最接近累计被引次数的序号就是g指数。Egghe认为,g指数很好地反映出了那些高被引文献,体现了高被引文献被引次数的增长对学术影响力的贡献。

为了能与前两个版本的评价结果和排行相銜接,本文在检索文献来源(中文核心数据库、CSSCI数据库、CSCD数据库)、检索关键词和多作者多机构的赋权和权重分配等方面都与前述研究方法与统计口径相一致。本文与2014年相比,2016年新增加的文献3295篇,期刊样本数增加了75种,作者样本数增加了2544人,历年的基本数据见表1。

1期刊评价

2003-2016年Topl01刊载旅游学术论文期刊论文共计16795篇,占全部旅游类论文总样本(22619篇)的74.25%,说明这些刊物发表旅游论文的集中度较高。Top10刊载旅游学术论文期刊旅游类文章共计7877篇,旅游专业类期刊的旅游文章共计3391篇,占排名前10期刊旅游文章总数的43.05%,其中《旅游学刊》以旅游类学术论文2784篇排名第一,约占Top101期刊旅游类文章的16.57%;《旅游科学》以607篇旅游类文章排名第五,占其刊载文章总数的65.2%。在CSSCI的学科分类中,《旅游学刊》和《旅游科学》都归属于人文地理学。Top10中地理学学术期刊占大多数,《经济地理》以709篇旅游类文章排名第二,其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分别为3.12、2.13,在Top10的期刊中均为第一。《福建茶叶》是2015年才进入中文核心期刊,2015-2016年两年共刊载旅游类文章228篇,占2003-2016年Top101刊载旅游学术论文期刊的第18位,其旅游类文章以研究茶文化旅游为主要内容。

从期刊的h指数和g指数计算结果看,2003-2016年共有106个刊载旅游学术论文的期刊h指数大于等于12。《旅游学刊》的h指数最高,达到了114,即在2003-2016年间,在发表的2784篇论文中,最多有114篇论文被至少引用了114次,《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的h指数分别为67和66,分列第二、第三位。这些期刊中,旅游专业类期刊《旅游学刊》和《旅游科学》分别以h指数100和54排名第一和第四位;另外,地理学期刊占据明显优势,在h指数排名前10的期刊中,除《商业研究》外,其他全部为地理学期刊,其中,包括《地理研究》《地理学报》《地理科学》等地理学领域内的权威期刊。通过g指数与h指数比较发现,两者间的差异最大的期刊为《旅游学刊》,表明该刊登载的论文高被引率较高。表3中TOP11的g指数都是大于50:《旅游学刊》和《经济地理》两本学术期刊的g指数≥100;除《商业研究》外,其他均为地理学类刊物且g指数都在66以上。由此可见,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学对于旅游学科的贡献最大。

2机构评价

按照分值对检索到的3899家机构总样本进行降序排列,这里仅给出排名前100的机构名录(占总体的2.56%)。在Top100的机构中绝大多数是高等院校,仅有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旅游研究院等3家科研院所。陕西师范大学的分值和发表论文的数量都名列榜首。值得注意的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第38位)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第87位)也跻身榜单,说明这两所旅游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桂林旅游高等职业学校现已升格为桂林旅游学院(列第66位),不在高职院校之列了。这100所院校构成了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基础力量。

由表4可知,2003-2016年发表旅游学术论文h指数最高的机构是安徽师范大学,h指数是综合反映已发表论文的学术影响力状况。但h指数最大的机构并不是g指数、分值和文章总数最大的机构。由表5看出,中山大学g指数最高,通常机构的h指数小于g指数。g指数是反映已发表的论文高被引的状况,高被引的论文成果在旅游学术研究中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和前沿性。

表6给出了发表旅游学术论文g指数≥50的17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其余15所高校中既有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等5所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也有安徽师大、华东师大、陕西师大、南京师大和上海师大等5所师范大学,还有像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北大学、暨南大学和云南大学5所将旅游学科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高等院校。这“15+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已经成为旅游学术共同体的中坚力量。

3作者评价

按照分值对检索到的18773位作者进行降序排列,我们给出排名前100位作者(占总体的0.53%)。由表可知,2003-2016年Top100旅游文章作者分值大于等于12.5,发表论文共计4208篇,来自52个不同机构。从作者所属机构来看,Top100旅游文章作者属于52个不同机构,包括3个科研院所和49所高等院校。其中,3个科研院所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中国旅游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来自中国科学院的共有5人,来自中国旅游研究院的共有3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共有2人;在49院校中,来自中山大学的作者共有6人,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作者共有5人,来自南开大学、暨南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作者各有4人。在Top100旅游文章作者所属机构中,Top100作者不少于4人的共有6个机构,合计作者共28人。

按照h指数对18773位作者进行降序排列,h指数≥10共有94人(h指数等于9的作者共有49人),占18773位作者样本总体的0.50%。由表8中可见,保继刚h指数为26位列第一。此外,保继刚的g指数为45亦位居第一。从排序来看,作者之间的h指数差值较小,但g指数的差值相对较大,且作者之间的h指数排序与g指数排序并不一致,只有保继刚、陆林和吴必虎等前3位作者的排序不变,且相互之间指数较为接近。

表9給出的是g≥20的46位作者名单(占样本总体的0.25%),中山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分别有5位作者入围,陕西师范大学则有3位作者进入榜单。这说明上述3所院校已经形成具有全国影响的旅游学术研究团队和梯队,即以保继刚为带头人的中山大学研究团队,以陆林为首的安徽师范大学研究团队,以及由马耀峰挂帅的陕西师范大学研究团队。这些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日趋合理,年轻学者开始崭露头角,已经初步实现了代际更替,充分说明了我国旅游学术研究后继有人。

4结论

本文从“三大数据库”中,检索了2003-2016年期间在935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22619篇旅游学术论文,18773名作者和所属的3899家机构。

2003-2016年Top101刊载旅游学术论文期刊的旅游类文章共计16795篇,占全部旅游类论文的74.25%。101种期刊中,高校综合性学报共23种,但论文总数仅有1541篇,仅占Top101期刊论文总数的9.17%。《旅游学刊》《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旅游科学》等一批地理类学术期刊是发表旅游学术论文最主要的园地。h指数大于50的期刊有《旅游学刊》《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旅游科学》《地理研究》等5种,而g指数大于80的期刊有《旅游学刊》《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地理研究》等4种。《旅游学刊》的g指数高达168,远高于位于第二的《经济地理》,其在旅游学术界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Top100的机构分值都大于50,其中,高等院校97所(含两所高职高专院校),3所科研院所。陕西师范大学论文分值最高和论文产出最多。h指数前100个机构都≥15,g指数前100个机构都大于20,安徽师范大学的h指数(论文被引频次总量)最高,g指数(论文高被引频次量)最高的是中山大学。

Top100旅游论文作者分值都≥12.5,发表论文共计4208篇,来自52个不同机构。包括3个科研院所和49所高等院校,其中,来自中山大学的作者共有6人,陕西师范大学的作者共有5人,南开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的作者各有4人。其中,陕西师范大学的马耀峰分值和发表旅游论文数量都位列第一,h指数和g指数列第一的是中山大学的保继刚,紧随其后的是安徽师范大学的陆林。从旅游学术研究团队影响力看,以保继刚为带头人的中山大学研究团队,以陆林为首的安徽师范大学研究团队,以及由马耀峰挂帅的陕西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并初步实现了旅游研究的学术传承和代际更替。

猜你喜欢
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旅游惊魂
一起去旅游
自己去旅游
旅游助脱贫 同步奔小康
旅游
以茶为媒 促旅游开发
从旅游看人的自我超越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