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40年:反思与前瞻

2018-03-09 18:55刘鲁王臻真
旅游学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反思

刘鲁+王臻真

[摘要]1978年全面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局面,伴随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旅游研究也走过了40年。2017《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于11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为“中国旅游研究40年:反思与前瞻”,重点关注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旅游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关系、旅游管理系统与科学范式、旅游制度变革的热点与焦点、“一带一路”与旅游、乡村旅游与旅游乡建等理论与实践相交融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前沿问题,为旅游学术研究提出新的思考。

[关键词]学刊年会;中国旅游;反思;前瞻

2017年11月18-19日,由北京联合大学主办、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刊》编辑部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支持的“2017《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北京联合大学举行。

1978年全面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局面,伴随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旅游研究也走过了40年。《旅游学刊》作为一个开放的学术平台,见证了几代旅游学人的辛勤耕耘和中国旅游研究體系的发展成熟。本次年会的主题为“中国旅游研究40年:反思与前瞻”,重点关注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旅游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关系、旅游管理系统与科学范式、旅游制度变革的热点与焦点、“一带一路”与旅游、乡村旅游与旅游乡建等理论与实践相交融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前沿问题,希望能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共商中国旅游及旅游研究的未来发展之路。

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酒店管理学院FevziOkumus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徐惠群(Cathy Hsu)教授、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酒店管理学院副院长白秀成(Billy Bai)教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研究员、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张辉教授、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勇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宋海岩教授、海南大学旅游学院/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谢彦君教授、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马波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谷慧敏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朱竑教授、安徽师范大学陆林教授、四川大学杨振之教授、飞猪旅行总裁李少华、杭州市旅游委副主任王信章等30余位国内外著名旅游专家、学者、旅游管理部门和业界代表以及全国各高校的代表共500余人参加了此次年会。

1开幕式

北京联合大学校长李学伟在开幕式上代表北京联合大学向所有学者和专家对《旅游学刊》与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的支持表示了感谢,并指出了本次年会与国家发展愿景之间的关系: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的奋斗目标,而旅游正是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产业之一,本次会议是十九大后旅游学界的一次重要会议,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旅游研究的发展。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保继刚会长在开幕式上发表了《从学习追赶到创新超越》的书面致辞(梁增贤老师代),就中国旅游研究40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保继刚认为,如果说过去的20年是中国旅游研究夯实地基,充实人才,学习追赶西方,形成科学研究范式的阶段;那么接下来的20年,将是人才辈出,成果累累,创新超越西方,旅游科学成熟的阶段。希望《旅游学刊》在中国旅游研究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旅游学刊》主编严旭阳主持了开幕式。

2主题报告

本届年会的主题发言共分为两个环节。第一节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谷慧敏教授主持,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酒店管理学院Fevzi Okumus教授做了题为《Current Trends andIssues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Research》的演讲,通过对酒店业与旅游业学术研究进化过程的梳理,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可能的研究课题进行了预测。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徐惠群(cathy Hsu)教授做了题为《Research on ChineseTourists:An Illustration of Methodologies》的演讲,分享了一个以中国游客为研究对象的大数据分析案例,对中国游客的价值观、服务感知、境外游目的地选择以及目的地居民的反馈进行了分析。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酒店管理学院副院长白秀成(Billy Bai)教授做了题为《China Tourism andHospitality Research:A Bibliometric Analysis》的演讲,对“旅游”与“酒店”两个研究方向进行了对比,并对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上进行的“旅游”与“酒店”研究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勾勒出中国学者的研究进化图谱。

第二节由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马波教授主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研究员做了《十九大之后中国经济走势》的主题报告,通过对十九大之后世界与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梳理,探讨了中国旅游业在此国情下的发展方向,以及旅游业可能受到的影响。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做了《中国(大陆)旅游研究40年:知识域的构建》的主题报告,对中文期刊中近40年来的旅游学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LDA主题分析,重点探讨了旅游学的研究案例、研究机构以及当前知识域体系内部分布不均的现象,并对潜在的研究领域提出了预测。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张辉教授做了关于《旅游研究的现状与问题》的主题报告,以批判的视角对当前中国旅游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犀利的分析,指出了多个明显存在但却被忽视的行业缺陷,号召学界对旅游学科研究范式和旅游学科建设问题进行反思。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勇教授做了《新时代旅游三维价值解构与研究重构》的主题报告,对中国旅游近40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时间、空间、关系3个维度的分析,并提出了3个中国旅游研究的重构方向。

3对话论坛

11月19日上午,会议举行了两个对话论坛。

3.1“‘一带一路与旅游”分论坛

“‘一带一路与旅游”论坛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曾博伟副研究员主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邹统钎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朱竑教授、飞猪旅行总裁李少华、安徽师范大学陆林教授、四川大学杨振之教授参与了讨论。嘉宾们从宏观方面探讨“一带一路”和旅游之间的关系,也从中观方面讨论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学界和业界可以关注的误区和难点,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朱竑认为“一带一路”政策对中国旅游的影响可以分3个阶段:中国企业和中国智力走出去;中国游客走出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中国的客源国。杨振之认为:10年以后,中国将是全球化的中心,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一定会成为全球的一个核心价值观,要站在全球的角度思考“一带一路”。李少华谈及出境游人数增长最快的这些目的地国家,基本上是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如马来西亚、越南和俄罗斯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去,他们把中国现在在全球领先的生活方式带出去了。邹统钎希望旅游企业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会,走出去。陆林认为,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建构“一带一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希望学者们选一两个重点国家,大处着想,小处着眼,认真地不断地去研究。

3.2“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分论坛

“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论坛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徐菊凤教授主持,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宋海岩教授、海南大学旅游学院/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谢彦君教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林德荣教授、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副主任王信章、中青旅联科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葛磊参与了讨论。嘉宾们从理论和现实层面探讨了旅游公共服务的概念,同时,嘉宾们对目的地的体验与评价,以及与目的地公共服务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宋海岩认为,凡是跟旅游消费行为发生关系的旅游政府部门或者是非营利部门,提供的一些基础设施和服务,都应该算是旅游公共服务,政府监控的公共服务要跟企业产业市场相结合。谢彦君谈及,现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进行统计的时候,包括旅游卫星账户核算的体系中采取的思路和办法都是广义旅游业,既包含了一部分核心旅游产业,也包含着旅游相关企业或者相关产业所贡献的收入或者消费者支出。“旅游业是不是产业”,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在研究,到今天看来还是有这个异议。林德荣呼吁公共服务体系要加强对残疾人关照。葛磊谈及,我国花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但是可能没有构建起一个真正为旅游者服务的视角。未来旅游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怎么样让旅游的供给者——目的地,旅游企业,跟游客之间不再是一种博弈关系,而是应该构建互相信任的关系。王信章认为,把城市公共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进行适当的区别,在中国还需要在机制上有所突破,公共服务要从硬件的服务到重视软件的挖掘。

4分论坛

本次会议设置“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旅游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关系”“旅游制度变革的热点与焦点”“旅游管理系统与科学范式”“‘一带一路与旅游”“乡村旅游与旅游乡建”6个平行分论坛。

4.1第一论坛: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

本论坛由蔡红教授主持,宋海岩教授、林德荣教授、戴学锋研究员评议。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庄晓平在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范式,以及基于政府信任的制度理论、文化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等理论基础上,对开平碉楼与村落居民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孟斐从旅游摄影的角度出发,以大理双廊为例,通过互联网收集双廊的官方宣传图片和游客摄影图片,运用量化内容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和比较了双廊这一旅游目的地试图构建的官方形象与游客感知的实际形象之间的差异及影响。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任明丽运用微观实证的方法,从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对我国老年人的出游限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身体状况会限制以家庭为单位的老年人的出游参与。与身体状况相比,心理状况则影响着老年人的出游参与概率,表现出无论是个体还是家庭,心态越积极乐观,对未来越充满期待,则出游参与的概率则越大的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孙晓东以全球第二大邮轮公司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布的全球14个邮轮目的地、458个邮轮港口配备的7大类3259个岸上旅游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对国际邮轮旅游港口岸上产品的配备特点以及相应的资源配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代姗姗从居民感知视角出发,基于储备能力和结构关联性两个特征和社会、经济、环境、治理四个领域,构建了城镇型旅游地韧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三亚的实证研究结果论证了该框架的有效性,进一步IPA分析的结果认为治理能力和学习氛围是需要重要改进的韧性维度。参与第一论坛的还有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张凌媛、济南大学商学院陈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杨云。

4.2第二论坛:旅游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本论坛由钟林生研究员主持,马波教授、肖洪根副教授、石美玉教授、宋瑞研究员评议。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曾丽等的研究聚焦于出境旅游高消费的情境空间,关注消费者、消费文化与消费景观的交互关系,通过文献综述分析出境旅游高消费现象中消费情境空间的各要素构成,在理论层面建构“空间一体验一符号”为核心的消费情境空间研究理论模型。苏州大学建筑学院汪德根等从1986-1995年、1996-2005年和2006-2016年3个阶段,分析《旅游学刊》创刊30年来的总体特征、研究领域特点、演变趋势、研究展望等方面。研究发现,中国旅游研究尚未形成强大的核心作者群,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9个方面,且呈现“五降四升”的演变趋势。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陈哗等以旅游者群体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究旅游对旅游者自我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所搜集的资料逐级缩编、概念化和范畴化,得出一个核心范畴——旅游者自我发展,证明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自我认知的变化是普遍现象,并构建了旅游者情境自我认知形成过程基本框架。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黄潇婷将活动分析法应用于旅游情境中,从人的活动视角出发理解旅游空間的属性和特征,关注能够直接影响旅游者活动和行为的空间尺度;并以活动链的视角理解旅游活动空间的连续性特征。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孙佼佼等的研究以位于美国波士顿的“烂人最后的港湾”(Dicks LastResort)餐厅为案例地,研究了以粗鲁服务为名的餐厅之吸引力来源。其采用了质性分析的方法,以田野调查与网络评论所获取的资料为基础,以Maxqda软件为主要分析工具,发现该餐厅通过建构起一个游戏场氛围而在其中实现了互动性的喜剧表演,即一个反结构的游戏过程。参与第二论坛的还有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崔庆明、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王泓砚。

4.3第三论坛:旅游管理系统与科学范式

本论坛由冯学钢教授主持,谢彦君教授、何建民教授、阎友兵教授、张梦教授评议。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郑诗琳等以汶川县映秀镇为案例,探讨灾后旅游地的生产过程和居民情感认同问题,发现灾后旅游地是地方物质空间景观化、地方活动旅游化和地方影响符号化的过程,而居民对灾后旅游地的认同是与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呈现复杂、多样的状态。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刘宇青等选择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试图探寻旅游者在外出旅游过程体验片段会不会对其评价一整段旅程的感知价值产生影响,以及影响感知旅游体验价值的因素构型。安徽师范大学张宏梅等综合考虑目的地的各类官方在线平台,整合目的地情感形象和顾客融入概念,构建由平台体验、目的地情感形象、平台融入、平台再访意向、目的地口碑、目的地访问意向构成的双通道平台体验影响模型,以南京和香港作为案例地,使用情景模拟实验法检验该模型,并对PC端平台和移动端平台进行多组结构模型分析。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蔡晓梅等援引“家”的地理学与Mark Granovetter的“嵌入理论”,通过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分析高星级酒店职员对酒店“商业家”营造的核心内涵与建构过程,并阐述在此过程中酒店商业与家的矛盾互动关系。参与第三论坛的还有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张大钊、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谢嘉窚、安徽师范大学高浩、暨南大学旅游管理系王章郡。

4.4第四论坛:旅游制度变革的热点与焦点

本论坛由周玲强教授主持,周尚意教授、谷慧敏教授、付晓蓉教授评议。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文彤等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蚂蜂窝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成员间的关系网络,通过网络结构基本指标、密度、中心性与核心一边缘模型指标揭示网络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发现成员在社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李承哲等以分子生物学与人类学的综合视角审视了旅游行为的内在成因,目的是为探索人类旅游行为的内在本质。研究中发现,旅游与迁徙都会受到DRD4基因及其机制的影响,而这一研究进展大大增进了旅游与迁徙具有共同根源的可能性,即旅游与迁徙本质上可能并无差异。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赵琴琴等通过情景模拟实验,研究旅游虚拟社区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交互作用对用户知识再分享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大连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天等在详细回顾营销领域中满意度和顾客体验的概念后发现,对相关概念的模糊认识和宽泛界定是目前旅游领域使用满意度测量旅游体验质量的主要原因。鉴于此,文章重新界定了旅游体验、旅游体验质量两个概念,并尝试厘清满意度、旅游体验和旅游体验质量之间的关系。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地理系钱俊希等主要围绕“旅游研究是否反现代性”“游客是否反现代性”这两个问题展开思辨,并落眼到中国现代性语境下的旅游话题进行阐释。研究认为现代性理论对于理解后改革时代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梳理旅游与现代性的关系,希冀为现代性理论在中国旅游研究的落地生根提供指引。参与第四论坛的还有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彭霞、浙江工业大学潘海颖、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王克稳、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张晓。

4.5第五论坛:“一带一路”与旅游

本论坛由陆林教授主持,张玉钧教授、胡静教授、王静教授评议。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唐睿等利用2000-2015年相关数据检验“一带一路”战略对沿线地区入境旅游的影响。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沿线地区采取了种种措施推动入境旅游的发展。不同地区都基于自身的现实条件,提出了发展入境旅游的针对性策略。推进举措呈现出渠道多元化、主体国际化、主题专业化等特征。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陈朋等将国家认同,旅游影响感知和地方认同纳入检验模型,以期建立国家认同对地方认同的作用路径。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朴志娜等选择了中国最主要的客源市场韩国游客为实证案例分析对象,在跨学科的文献综述与焦点小组讨论法的预调研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探析了人们对中国的地理想象构建。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本文还假设并验证了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两国关系、形象与认知以及多种营销渠道对地理想象构建具有正面影响,而游客对目的地的地理想象会影响到他们的出游动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罗浩等选取中国2006-2015年来自16个主要客源国和地区的数据,分别通过KPSS单位根检验法、含有结构变动的单位根检验和俱乐部收敛,分析了中国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收敛情况。参与第五论坛的还有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王雅君、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黄秀娟、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赵强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邱海莲。

4.6第六论坛:乡村旅游与旅游乡建

本论坛由舒伯阳主持,戴光全教授、白凯教授、杨振之教授评议。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樊友猛等搜集旅游者乡村体验的现场数据,佐以网络文本,采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理论建构,提出乡村旅游是旅游者的身体感与目的地的感觉景观共同构成的行动者网络,乡村旅游体验是乡村世界对旅游者的具身化涌现,以乡土气息为根本表征。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万蕙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将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作为分析框架,以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地处中越边境的“业秀园”景区为研究个案,系统分析旅游景观被制造出来的一般化逻辑及引发的社会后果。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孟凯以河南省岸上村为例,通过观察、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认为“公地悲剧”的表现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乡村旅游地的发展演化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特征,其在不同阶段的产生原因和具体表现都有所差异,这是在旅游地生命周期规律的作用下而呈现出的演化特征。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刘俊基于海南中部某县的田野调查发现,旅游扶贫被嵌入特定的权力关系中,贫困标准认定和贫困人口识别存在话语建构和权力逻辑。在自上而下的政治考核和自下而上的地方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地方政府与外来投资商获取土地增值收益的求利动机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了贫困话语体系生产和贫困符号的社会建构。参与第六论坛的还有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茜、华南农业大学张机、北京联合大學旅游学院袁文军。

5论文评选

5.1年度优秀论文和笔谈“火花奖”评选

本次年会还评选了《旅游学刊》2016年年度优秀论文和笔谈“火花奖”。与往届的评选规则相同,2016年度优秀论文和笔谈“火花奖”的评审工作由《旅游学刊》编委组成“《旅游学刊》年度论文评审委员会”进行集中闭门评选。评审委员会成员的遴选实行回避原则,当年发表论文的学术委员不能担任评审委员,最终形成了由7位委员组成的“《旅游学刊》2016年度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审工作于2017年4月15日在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进行,共遴选出《文化距离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以日本和中国大陆出境游为例》(作者:杨旸、刘宏博、李想,2016年第10期)、《基于GPS数据的旅游时空行为评价研究》(作者:黄潇婷、李玟璇、张海平、卿前龙,2016年第9期)等10篇2016年度优秀论文和3篇2016年度优秀笔谈,评选出的3篇笔谈分别为:《中国旅游统计问题与改革方向》(作者:张辉、范容廷、赫玉玮,2016年第4期)、《“新公共外交”视角下的出境文明旅游与国家形象关系研究》(作者:吴茂英、周玲强,2016年第4期)《国家旅游统计系统:旨在为制定明智的旅游政策和商业决策提供信息参考》(作者:ScoRM.Meis,2016年第4期)。

5.2优秀会议论文评选

本次会议从提交了全文的140余篇会议论文中遴选了48篇文章参与平行分论坛。入选6个分论坛的48篇论文通过《旅游学刊》编委的匿名打分评审,选出了10篇优秀会议论文,并在闭幕式上进行了颁奖。

6研修班

11月16-17日,作为“2017《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系列学术活动的一部分,《旅游学刊》还在北京联合大学举办了“第六期国际旅游研究高级研修班”,3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旅游高校的学员参加了研讨与学习。在研修班上,Fevzi Okamaus教授、徐惠群(cathy Hsu)教授、白秀成(Billy Bai)教授和肖洪根副教授为学员们授课,学员们从授课中汲取到了国际学术前沿的研究方法,反响热烈。

猜你喜欢
反思
宁养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及反思
由GS地产服务质量事件反思电力工程管理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后现代视域下的网络综艺节目及其反思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