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短歌行》 千载建安骨

2018-03-11 03:01
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 2018年12期
关键词:贤才短歌行建安

□ 夏 丹

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其中的“建安骨”也就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影响巨大的“建安风骨”,李白对建安风骨推崇备至,认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陈子昂评价“建安风骨”,“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鲁迅认为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那么何为“建安风骨”?《短歌行》又是如何体现“建安风骨”的呢?

一、“建安风骨”其义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很多著名的战役发生在这一时期,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一时期中原诸侯混战,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风骨”源自魏晋南朝时对人物的评价,也可以用来品评文学作品,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有这样一段释义:“《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大致,“风”的概念比较虚,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能体现作者的志气,“骨”的概念比较实,侧重于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文辞调用的准确、简练、明晰。当然,“风骨”应该以整体概念解读,指一种坚挺刚健、简单分明的美学风格。

建安时期的诗人在纷争的时代中既有胸怀天下的苦痛也有建功立业的渴求,复杂的心绪投诸笔端,便常常表现为一种慷慨悲凉的浩歌,叹人生苦短、悲民生疾苦、忧壮志未酬、求建功立业,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文学风貌。

二、《短歌行》中的“建安风骨”

(一)化苦忧为慷慨

曹操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四句开篇,一个“苦”字奠定了整篇的情感基调。“对酒当歌”不难猜出是由眼前实景所引发的感知,但是“去日苦多”却是诗人内心苦闷郁结所致,眼前的酒和歌激发了心中的“苦”感。

其实,《古诗十九首》中早有感叹人生苦短的主题,比如: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弩马,游戏宛与洛。”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津路?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短歌行》中也将人生之短比之“朝露”,也说当以美酒来抵挡光阴似箭,但是从处理人生之“苦”的态度上,曹操感到了悲怆,却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以“慨当以慷”的豪情迅速从悲凄中跳脱出来,反观个体的命运悲歌。在情感上超越了《古诗十九首》或是悲凄或是及时行乐的游戏心态。以慷慨悲凉为主题风格的建安风骨,其实是化悲情为慷慨,所谓的“蔚彼风力,严此骨鲠”,大致若此。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场面阔达恢弘,后世的文学中提及《短歌行》时,似乎也达成了共识,将苦忧上升为直面苦忧的慷慨。

(二)沧桑中见清澈

《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大致在赤壁之战之前,当时的曹操已经五十多岁,在入仕的三十多年中,他先后平定了多方割据势力,大致统一了北方,但是南方的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固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刘备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占据荆楚之地,想要统一天下,心中尚无完全的把握。老之将至,曾不生叹?在分裂割据的时局中,他始终是以政治家的身份来要求自己,曹操极其重视人才的使用,他曾多次下求贤令、求逸才令,不避前嫌地搜罗人才,唯才是举。

“青青子衿”一句中“青衿”,原指女子男子产生爱慕之情。曹操引用此句,将青衿比喻贤才,希望优秀的人才都来到自己的身边,使得诗歌一开始出现的慷慨的诗人形象多了一份招揽人才的真诚和清澈,多了一份“悠悠”的温情,多了一份“沉吟”的真挚,多了一份“鼓瑟吹笙”的愉悦。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此句化用《诗经·陈风·月出》中的诗句,再次表达对贤才的怀思,把贤才比作皎洁的明月,呼唤何时才能手摘明月,让人才为自己所用。但是如“明月”一般的才俊和上文提到的“子衿”一般的贤才应该有所区别,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应该是和诗人有过聚散交往的故人。叶嘉莹认为,“明明如月”指的是刘备。其实,不管是谁,从“越陌度阡”以下四句也可以看出曹操与“明明如月”的贤才有过交往。“阡陌”是道路,“存”是关怀,“契阔”是离别,“谈宴”是欢聚,诗人在暗示曾与贤才有过别离,有过欢聚,希望人才能念及旧日恩情,即使有过不愉快的过往,依然会不计前嫌,盼望早日归来团聚。

诗人对人才的那份渴求始终超越了其他情感,也让我们看到有别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曹操,让历史中的曹操比影视作品中的曹操更加真实而伟岸。

(三)气宇里有奋进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句又用眼前之景来喻指人事,喻指贤才还没有找到可以依托的明主贤君,正在这乱世之中仿徨流离。从诗句描述的情景中,诗人对贤才非常爱惜,他担心贤才的前途命运,呼告之中有对时代离乱的控诉和反思。

“山不厌高”以下四句出自《管子》,“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言辞之中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已然非常明显。

陈寿在史书《三国志》中曾如此评论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鲁迅曾评价曹操:“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不管在文学还是历史中,曹操他都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把周公当成自己的理想人物,希望像周公一样吐哺握发,事事躬亲,连吃饭都来不及咽下去,也要去迎接归依的贤才。这一充满了夸张的细节处理,从文学的角度看,非常浪漫,铿铿之声,雄浑澎湃。诗人由一开始忧苦悲凉的心境中走出,为了招徕贤才而温情恳切,以身作则,言行统一,进而产生了对前途的信心和希望。

纵观全诗,诗人四句一韵,起以感叹人生苦短的悲凉,止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自信,表达了思慕贤才、尊贤重士的拳拳之心。在写法上集抒情、描写、叙事、议论为一体,灵活用典用事,化用前人诗句,情感的表达含蓄深沉、曲折婉转又慷慨奋进,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之作,也是传诵千载的经典诗篇。

学法指导

大浪淘沙,能够传诵千古的古典诗词必定文辞优美,情理兼备,是文字中的珍品。我们需要穿越时空的界限,细嚼慢咽,方能悟出文字背后的千古诗情。

(一)知人论世

“知人”即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个性气质、遭遇经历等,“论世”即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如政治、经济、社会面貌等。一言以蔽之,就是了解诗人的生活,只有从诗人的时代背景出发,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精准地解读古诗。

《短歌行》中曹操创作诗歌的建安时期是东汉最为精彩的一段时间,我们只有了解到东汉末年三足鼎立的动乱局面,了解到曹操政治家的雄心壮志,才能理解他在诗中发出的人生苦短的感慨以及招徕贤才的拳拳之心。

(二)角度切入

古诗词是最凝练的语言,或是一字的诗眼,或是一事一典的妙用,或是一个不起眼的意象,都能传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些角度,以此为切入点,那么就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短歌行》中以“忧”领起全篇,诗人忧人生苦短,忧壮志未酬,忧贤士不来。用事用典灵活精妙,从“子衿”到“鹿鸣”到“周公吐哺”,无不恰到好处,使得整个诗歌情感含蓄低回、委婉曲折,把诗人思慕贤才的恳切之心,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健之心渐渐吐露给了千载之外的我们。

(三)诵读体悟

赏析古诗词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诵读,在反复的吟诵中可以领略古诗的节奏感、韵律感,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体悟诗人的情感,感知诗歌的内容。

《短歌行》中四句一韵,两字一顿,读来明朗古朴,富有情感。比如,“悠悠我心”“呦呦鹿鸣”“明明如月”等,叠词的使用,使得诵读体验婉转曲折,低回含蓄,动人心扉。《短歌行》一共36个短句,情感曲折回环,通过诵读能快速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脉络,真正走进诗人的世界。

猜你喜欢
贤才短歌行建安
短歌行
成员关系对协作提取成绩的影响*
短歌行(组诗)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天下英才,尽入彀中——评《短歌行》中典故的运用
建安区
86年冬,在建安红砖楼咏诗
五张羊皮
在不幸的婚姻里抱团取暖
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与运载火箭对接后合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