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六卫建置研究

2018-03-12 20:22吴春宏
贵州文史丛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湖广卫所屯田

摘 要:明初,为保护湘黔驿道通畅,明朝相继设置五开、镇远、平溪、清浪、偏桥、铜鼓六卫。因其处贵州东部,隶属湖广都司,史称边六卫。边六卫的设置,是明朝经营贵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初大力整顿地方,不断改革卫所体制。至雍正年间,边六卫全部改并府县,最终完成了向行政体制的转化。

关键词:边六卫 建置 犬牙交错 地方改制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8)01-75-80

明初为了保护湘黔驿道,相继设置了五开、镇远、平溪、清浪、偏桥、铜鼓六卫,史称“边六卫”。它们地处贵州境内,隶属湖广都司,犬牙相制的特点十分突出。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边六卫的设置经过、性质、特点及意义进行分析,以加深对贵州地方建制发展演变的认识。

一、边六卫的设立

明初,随着全国形势的基本稳定,加强对西南的统治成为重要议题。贵州是西南交通枢纽,因而设立卫所进行控制,是明朝经营贵州的重要措施。

洪武十一年(1378)六月,五开洞(今黎平)吴勉起义,靖州卫指挥佥事过兴、辰州卫指挥扬仲名先后前往镇压。十一月,明军镇压起义后就地安营扎寨,开展军屯。洪武十八年(1385),吴勉再次起义,信国公汤和、楚王朱桢前往镇压,明朝遂于当年四月设置五开卫指挥使司(今黎平德凤)。

洪武十八年(1385)六月,吴勉起义声势更大,古州等12长官司纷纷响应。七月,湖广都司集结重兵镇压,至十月将起义平息。随后,楚王率护卫军返回武昌,汤和、周冀留守黎平。洪武十九年(1386)初,五开卫城修成,设左、右、中、前、后5所,汤和率主力回撤。十一月,设平茶所(今靖州平茶)。洪武二十一年(1388)四月,置五开卫黄团等12驿。洪武二十一年(1388)九月,在五开卫外围增设黎平(今黎平所村)、中潮(今黎平中潮)、铜鼓(今黎平潭溪)、新化亮寨(今锦屏新化)4守御千户所。

洪武二十二年(1389)七月设置镇远卫(今镇远阳)。次年三月设置平溪卫(今玉屏平溪),四月又增设清浪(今镇远清浪)、偏桥(今施秉城关)2卫。

洪武二十四年(1391)十一月,增设平茶屯(今靖州新厂)、隆里(今锦屏隆里)、新化屯(今黎平高屯)、武阳(今黎平坝寨)、长春(今中潮长春)、平和(今黎平德顺)、怀仁(今黎平洪州)7所。

洪武三十年(1397)三月,古州上婆洞(今锦屏启蒙)林宽起义,隆里所千户吴得、镇抚井孚战死1。四月,湖广都指挥使齐让前往镇压,至十月平息。为了“遏绝苗寇出没之路”,又在五开、靖州之间设置铜鼓卫(今锦屏铜鼓)1。九月,楚王朱桢、湘王朱柏率护卫军1万、铜鼓卫新军1万及靖州民夫3万修筑铜鼓卫城。至永乐二年(1404),铜鼓卫领左、右、中、前、后、中左、中右、中中、中前、中后、左左、右右12所。

建文年间,铜鼓、五开等卫一度废除。(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明一统志》载铜鼓卫“洪武三十年建,后二年废,永乐三年复建”2。《姜氏秘史》说五开卫武阳所废于建文元年十二月3。《明太宗实录》卷14载铜鼓、五开、靖州三卫恢复于“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丁亥”。(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9载:铜鼓卫“洪武三十一年设”,“寻革,永乐初复置”。(万历)《湖广总志》载永乐二年复置铜鼓、五开二卫。《明史·地理志》贵州条亦云五开卫于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复置”。五开、铜鼓二卫应废于建文元年,建文四年重置,永乐初重建公署。

五开卫下辖千户所曾有变动。建文元年(1399)改五開卫仁怀所为中右所,以其地为阳潮屯;改武阳所为中中所,以其地为天甫屯;改平和所为中左所,以其地为龙安屯,俱迁入五开卫城内;成化二年(1466),中右所迁到今洪州,中中所迁到今播阳,长春所改为堡,并入中潮所。

平溪、清浪、镇远、偏桥、铜鼓、五开六卫,地处贵州境内,但隶属湖广都司,合称“边六卫”或“外六卫”(见图1)。明代,黔东在行政上隶属贵州布政司,而军事上隶属湖广都司。“边”是指这六卫地处贵州布政司的东部边缘;“外”是指这六卫虽位于贵州境内,但隶属湖广都司,在贵州都司辖区以外。对于湖广都司而言,这六卫在其辖境西南边缘,同样是“边卫”。平溪、清浪、镇远、偏桥四卫,沿着阳河一线排开,把守贵州东大门,又称“四边卫”。“边六卫”与“西四卫”、“上六卫”、“下六卫”相呼应,构成明代贵州核心地带的控制链。明制,每卫设卫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镇抚、经历各1员;每卫领左、右、前、后、中5个千户所,每千户所设正、副千户各1人;每千户所设10个百户所,每百户所设百户1名,领2总旗,每总旗领5小旗;每小旗领兵10人,每总旗领兵50人,加上各级长官,每百户所共111人,每千户所共1120人,每卫额定5600人。由于形势需要,边卫规模往往比较大。设置之初,五开卫内辖6所,外辖10守御千户所,共内外16所,驻军33460名,是湖广都司规模最大的卫4。铜鼓卫辖12所,领兵18036名;平溪、清浪、镇远、偏桥4卫均设左、右、前、后、中5千户所,分别领兵5614、6244、5600和5600名5。除镇远、偏桥二卫外,其余均超出常规编制。而五开卫几乎相当于6个卫的规模,居边六卫之首。为了驻扎屯防,边六卫都修筑了城池。

明代军户的来源有从征、垛集、谪发、归附、抽籍和招募等方式。边六卫多为平叛后设立,最初的屯军直接抽自从征部队。此后,垛集成为军户的主要来源。充军也是明代贵州补充兵力的重要方式。五开卫设置次年即接纳了充军犯,以刑徒充当驿夫。部分降卒也被收编入伍。洪武三十年齐让镇压林宽起义时,就将俘虏收留军中。贵州的卫所对土兵拥有一定的统领之权。景泰二年,黎平土兵因为协助卫所作战有功,被编入甲队。成化二十二年,清浪参将彭伦调度所辖卫所土兵及戍兵参战。五开卫还吸收侗族民间自卫武装“款军”,以致酿成万历“五哗六哗”兵变。

此后由于制度逐渐败坏,屯军大量逃亡。早在景泰时,四边卫就“见在者少,事故者多,较其原额,十无二三”6。洪武初,五开卫旗军共33460名,永乐时减为3147名,嘉靖时仅存2116名;屯军原为4570名,永乐时减为763名,嘉靖时仅存354名1。铜鼓卫初设时兵力达18036名,正德年间仅剩8002。随着屯田制的破坏,边六卫屯军不断减少,规模日益萎缩。endprint

卫所屯田,主要来自于掠夺、开荒和划拨。明军每征服一地之后就强行圈占土地。边六卫设置以后,屯军又陆续开垦荒地。为弥补屯田不足,明朝还将湖南境内的土地划拨边六卫屯种。平溪卫之平屯在思州,麻屯在麻阳,沅屯在沅州。清浪卫南屯等11屯,散落湘黔边境。嘉靖时镇远卫屯田133处,22屯在麻阳。康熙时偏桥卫屯田尚有48屯“插界”湄潭,其余分散沅州、麻阳、思州、石阡。铜鼓卫最初近两万驻兵,屯田亦当不少。五开卫屯田多达258处,集中黎平府境内,有55屯飞散湖南溆浦、武冈、邵阳、新化等地。

据《万历会计录》统计,平溪卫屯田256顷61亩5厘8毫,粮数3853石9升5合3勺;清浪卫屯田389顷41亩2分8厘2毫,粮数4576石6斗9升7合5勺;偏桥卫屯田282顷24亩4分5厘,粮数3793石5斗2升8合7勺;镇远卫屯田208顷78亩8分3厘5毫,粮数2512石4斗5升1合5勺;铜鼓卫屯田354顷75亩,粮数4657石5斗5升4勺;五开卫屯田1251顷40亩3分,粮数16598石7斗7升5合6勺3。不过,黔东军粮主要来自湖广。随着屯田制的衰败,卫所屯田往往被官兵私占或民户侵蚀。正统年间,镇远卫屯田就陆续被附近土民侵占。嘉靖以后因徭役加重,屯田户多有逃散,土地大量抛荒。当时黎平屯军“逃亡事故十去七八”,田地大量荒芜4。

边六卫深入贵州境内,湖广都司鞭长莫及,管理不便。万历二十九年(1601),将四边卫划属贵州5。因湖广方面强烈反对,又于万历三十一年将四边卫拨回湖广6。这是有明一代湘黔边境最具影响和争议的改属事件。其实明初伊始,湘黔两省就一直围绕着边境府卫归属问题而争论不休,只是碍于各种因素,迟迟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7。

二、边六卫的特点

黔东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历史过程、多元的民族文化,使得边六卫除了具有卫所的一般特征以外,还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

(一)卫所的设置源于土著反明

五开卫的设置,源于吴勉起义。五开卫左、右、中、前、后五所,以及平茶、黎平、中潮、铜鼓、新化亮寨等所,是平息吴勉起义的结果。平溪、清浪、镇远、偏桥四卫的设立,源于苗民反明。洪武二十四年黎平地区的起义,导致了平茶屯、隆里、新化屯、武阳、长春、平和、怀仁等所的设置。铜鼓卫的设置是为了镇压林宽起义。显然,土著反明是边六卫设置的直接动因和契机。

(二)衛所遥辖

边六卫设立以后,并未划入贵州都司,而是隶属于湖广都司,形成“卫所遥辖”的现象8。这是因为贵州都司力量弱小,难以控制东部边缘,而黔东长期隶属湖广,实为湖广的延伸部分,由湖广管辖亦可减轻养兵压力,边六卫的设置更是湖广方面军事行动的结果。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明朝设置贵州省后,为了钳制地方,决意在四周边境实行人为分割,构造犬牙之局。府卫分属,主要是让军事区与行政区犬牙相制,以控驭地方,加强中央集权。但在客观上,这也是形势使然。贵州省民族众多,唯有以四周成熟的省区叠加管理,方足以平定地方 。9

(三)地域分布不均

湘黔驿道所经之阳河流域属思州田氏土司领地,而阳河以南即古州生界,在沿线设置卫所乃形势所迫。阳河沿岸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也有利于支撑卫所存在。四边卫沿着阳河一线排开,交通型的特点非常明显。这里的卫所密度可谓冠绝西南。而五开、铜鼓二卫则更多地体现了重镇型卫所的特点。对于黎平,贵州都司鞭长莫及,思州宣慰司难以驾驭,设置五开、铜鼓二卫的意义不言而喻。二者深入侗族腹地,是镇压人民起义的产物,设置之初就被贴上了重镇型卫所的标签。五开、铜鼓二卫所屯众多,密布亮江流域,使得这里的卫所密度也很大。总体上,边六卫都设在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旨在保护驿道和控制土著。

(四)犬牙交错

边六卫安插在田氏土司领地内,后又在此设置府县,形成卫所、府县、土司交错的插花格局。平溪、清浪、镇远、偏桥四卫与思州、镇远二府犬牙交错。平溪、清浪二卫分立东西,将思州横腰斩断,铜仁府都坪司则跨越二卫边界。平溪卫几乎贴着湘黔边界,被思州、镇远、沅州包围,所辖平屯在思州,麻屯在麻阳,沅屯在沅州,屯田横跨两省、分散三地。清浪卫11屯,零星散落湘黔边境,大多远离卫城,极其分散。镇远卫有22屯在麻阳,偏桥卫也有数十屯分散沅州、麻阳、思州、石阡、湄潭等地。铜鼓、五开二卫与黎平府犬牙交错,众多所屯星罗棋布,与黎平府14长官司紧密相邻,穿插分布,鳞次栉比。五开卫更在湖南溆浦、武冈、邵阳、新化境内系有55屯飞地。

(五)具有准实土卫所的特征

边六卫设置之初,当地只有土司,没有府县。洪武十八年,古州诸长官司因参与吴勉反明而被废,其地一度由五开卫代管1。永乐元年复置各长官司,重新拨归思州宣慰司2。贵州建省后,边六卫仍然控制着较多的土地和人口,足以与所在府县相抗衡。黔东各府设置以后,极少辖县,长期空壳,“每府所管不过三四长官司,人民每司不过一二百户,官多民少”3。而卫所军多至数万,连同家属,军户比民户还多。如镇远卫,嘉靖时屯田133处,屯粮12800石,而镇远府仅编户六里,民粮870石。镇远卫还领有臻剖、六洞、横坡3长官司(后并为臻剖六洞横坡等处长官司)。黎平府仅永从一县,此外全为土司,西部还是大片生界。而五开卫辖16所、258屯,驻兵3万余,赋税“数倍于黎平”。五开卫虽与黎平府同城,但控制着核心区域,实力更强,自成一体,与实土卫所无异。可见,边六卫完全可与周边府县匹敌,不同程度地带有一定的政区色彩。

在制度观念层面,卫所也常被视为实在的地域单元。当时的文人往往将卫所作为实土单位加以叙述,许多卫所都纂修了地方志,以此表征自身的地理特征。边六卫都曾修过志书,可惜仅康熙《平溪卫志书》《清浪卫志略》幸存至今。在明代,边六卫被视为湖广插入贵州境内的飞地,所以多载入湖广方志,反而少见于贵州,正反映了时人对于边六卫舆地特征的认识。甚至到了民国,隆里所屯军后裔还纂修《隆里所志》,更加独具深意。endprint

三、清初衛所改革

至清初,多数卫所已经失去实土性质,但由于边境卫所大都辖有一定的土地和人口,控制着一方的赋税收入,清朝对其采取了暂时保留的办法,卫所得以继续存在了八十余年4。与此同时,清初又不断改革卫所,加快演变。

其一,转变卫所职能。清初推行绿营制度,经制军队变成绿营兵。随着有司系统的逐渐完善,卫所官员遭到排挤,主导地位日渐丧失。顺治四年(1647),取消卫所的军事性质,保留漕运卫所,逐步裁撤屯田卫所。康熙八年(1669),各省卫所钱粮并入民粮,一体考成巡抚。这实际上放弃了原来的屯田制度,最终承认卫所屯田的民田化和私有化。

其二,改革卫所机构。顺治十五年(1658),改五开卫指挥为守备,裁撤千百户,官兵编入民籍。顺治十六年(1659),废除铜鼓、五开卫经历,裁撤新化所吏目,改平溪卫指挥为守备,“编官军为屯民”。顺治十八年(1661),裁撤五开、铜鼓二卫屯政守备。康熙五年(1666),裁撤五开卫在外十所。卫所被层层剥离,军屯变为民田,军户化为民籍,渐成行政机构。

其三,调整卫所辖属。平、清、偏、镇四边卫地土、钱粮隶属湖南,而驿站、夫马隶属贵州,管理不便,纷争不断。康熙二十二年(1683)正月,贵州巡抚杨雍建请求将平溪、清浪二卫划入湖南,镇远、偏桥二卫改隶贵州,于四月获准1。十一月,裁镇远卫入镇远县。同年,云贵总督范成勋请将偏桥卫裁并施秉县,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获准,同时施秉县迁到偏桥卫城中2。

雍正帝即位后展开了大规模的政区改制。雍正二年(1724)闰四月,清廷下诏除漕运卫所外,其余卫所归并州县。雍正二年十一月,云贵总督高其倬上疏,请求将五开卫划属贵州3。雍正三年(1725)四月,清廷同意将五开、铜鼓二卫改为一县4。次年四月,铜仁府正大营同知冯光裕请求将平溪、清浪二卫改归贵州5。雍正五年(1727)二月,确定将平溪、清浪二卫划属思州府管辖6。雍正五年闰三月,将五开卫改为开泰县、铜鼓卫改为锦屏县,并入黎平府;改平溪卫为玉屏县、清浪卫为清溪县,隶属思州府7。

随后,湘黔两省继续协商,进一步清理插花地。雍正六年(1728),将沅州西溪六里划属玉屏,麻屯划归麻阳,沅屯划入沅州8。雍正八年(1730),将原五开卫位于湖南境内的中中所5屯、溆浦县4屯、武冈州2屯、邵阳县3屯、新化县16屯以及石家驿、永坪驿等飞地一并划入湖南9。沅州平三里之四、八两甲划属玉屏10。原清浪卫坐落辰溪县境内的寄庄划归辰溪县。

至此,黔东卫所全部裁改完毕,府卫分属局面结束,最终完成了由卫所体制向州县体制的转变。这也标志着明代卫所辖区占全省大部分地区的贵州省终于全部纳入了行政系统,作为地理单位的卫所成了历史遗迹11。

四、边六卫设置的意义

设置卫所进行震慑,是明朝控制西南地区的重要举措。边六卫在黔东构筑了一面军事网络,起到了威慑作用,形成了对民族地区的有力控制,继而成为王朝开疆拓土的前沿阵地。

为了寻求安全,贵州许多府县都寄治卫所。如新化府治即设在五开卫新化亮寨所内。黎平府于宣德十年迁入五开卫城内。万历二十一年之前,永从县与黎平府并驻五开卫城。思州府初治都坪,隆庆三年迁入平溪卫城。思南府也于隆庆四年徙治平溪卫城。在镇远,府、州、县、司均与卫同城,周边又有偏桥、清浪等卫联防,是明代贵州最安全的府城之一。

边六卫的设立,推动了府县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是明朝在贵州拓展势力的重要转折点,在贵州建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边六卫插入田氏土司领地,控制核心区域,对土司形成穿插包围形势,改变了地方权力结构和政治形势,是黔东八府的开路先锋,为贵州建省奠定了基础。贵州建省后,边六卫成为府县的坚强后盾,为地方行政事业提供支持,是巩固统治的重要保障。卫城为府县提供办公场所,军户构成府县的人口基础,军队则保护府县的安全,地方流官政权是在卫所制下发育起来的。如黎平府衙即由五开卫仓场改成;新化府在新化亮寨所镇抚空宅内办公,宣德三年才由卫所出力营建府署。

卫所参与地方开发和建设,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卫所屯垦,有利于供给军需和山区开发。汉人随之陆续迁来,改变了当地的人口和文化结构。卫学的设立,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明代进士中,卫所军籍占有很大比例。明代黎平府进士多出身卫所,至清代仍多有卫所渊源。嘉靖年间江苏人陆沧浪流寓五开卫,开启了黎平教育的先河。黎平第一位进士龙起雷属五开卫军籍。南明兵部尚书何腾蛟也是五开卫人。卫所还直接参与地方建设。建文四年,四边卫参与整修清浪、焦溪、镇远三座大桥。宣德元年,镇远卫帮助新修镇远府城。宣德八年,偏桥卫协同疏浚阳河。隆里所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屯堡文化。

边六卫的设置,掀开了贵州历史发展新的一页。开设卫所,是中央权力向地方渗透的重大步骤,加速了贵州民族地区的内地化进程,是明朝建构的重要一笔。卫所的设置,实为明朝在贵州建立流官政权的开始,国家权力从此随着军屯的延伸而不断向民族地区渗透,为日后改土归流、开辟苗疆准备了有利条件。

The Installation of Six Marginal Wei

Wu Chunhong

Abstract: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o protect the post road and control the minorities, the emperor sets up Wukai, Zhenyuan, Pingxi, Qinglang, Pianqiao and Tonggu SixWei, which located in the edge of east Guizhou, belonged to Huguang Dusi, and were known as Six Marginal Wei. The installation of Weisuo constitute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nagement in Guizhou,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government tried to rectify the local society, and carried out reform to the Weisuo system. To Yongzheng period, all the Weisuo have been changed into prefectures, and finally comple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endprint

Key words: Six Marginal Wei; Installation; Interlace; Local Reform

作者简介:吴春宏,男,1987年生,苗族,贵州黎平人,绍兴图书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明清史。

1 《明太祖实录》卷251,洪武三十年三月庚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3633-3634页;卷252,洪武三十年四月辛卯,第3642页。

1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9《靖州》,《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1597页。

2 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7《黎平府》,《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册,巴蜀书社,2006年,第78页;[明]李贤:《明一统志》卷88《黎平府》,《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62页。

3 [明]姜清:《姜氏秘史》,《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46册,齐鲁书社,1996年,第741页。

4 乾隆《开泰县志·武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9册,巴蜀书社,2006年,第30页。万历《湖广总志》载五开卫军32261名,略有出入。

5 万历《湖广总志》卷29《兵防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95册,齐鲁书社,1996年,第76页。

6 《明英宗实录》卷250,景泰六年二月戊戌,第5419页。

1 乾隆《开泰县志·武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9册,巴蜀书社,2006年,第30页。

2 [明]秦金:《安楚录》卷2《奏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46册,齐鲁书社,1996年,第408页。

3 [明]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卷38《屯田》,《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83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4 嘉靖《贵州通志》卷3《土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68册,上海书店,1990年,第393页。

5《明神宗实录》卷365,万历二十九年十一月乙酉,第6827-6828页。

6《明神宗实录》卷383,万历三十一年四月庚戌,第7218页。

7 吴春宏:《明清时期黔楚边境的府卫纠纷——以黎平府与五开卫为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2期。

8 [清]谈迁:《枣林杂俎·卫所遥辖》,中华书局,2006年,第10页。

9 郭红:《明代贵州都司建置研究》,《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l期,第32页。

1 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98页。

2《明太宗实录》卷16,永乐元年正月甲辰,第298页。

3 万历《黔记》卷36《官贤列传》,《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第43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709页。

4 顾诚:《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第15页。

1 [清]杨雍建:《抚黔奏疏》卷5,康熙二十二年正月十六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67册,齐鲁书社,1996年,第503-504页;《清圣祖实录》卷109,康熙二十二年四月乙亥,第106—107页。

2 康熙《贵州通志》卷31《艺文志》,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518页;《清圣祖实录》卷130,康熙二十六年六月戊辰,第402页。

3 乾隆《开泰县志·艺文志》。

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起居注册》第1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473页;《清世宗实录》卷31,雍正三年四月庚辰,第474页。

5 《清世宗实录》卷43,雍正四年四月戊寅,第633页。

6 《清世宗实录》卷53,雍正五年二月辛酉,第797页。

7 《清世宗实录》卷55,雍正五年闰三月丙戌,第849页。

8 乾隆《玉屏县志》卷2《区域志》。

9 乾隆《开泰县志·所屯志》。

10 乾隆《玉屏縣志》卷2《区域志》。

11 顾诚:《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第20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湖广卫所屯田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湖广“苗疆”地区“改土归流”进程考论
念战友
清代东南四省卫所裁撤研究
清代卫所裁并总论
明清湖广鱼鲊贡杂税研究
清代“湖广总督”为何只管湖南湖北
卫所、藩王与明清时期的宗族建构——以韶山毛氏为中心的考察
长篇小说《老大》人物形象与叙事艺术探析
明代土家族地区羁縻卫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