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高校学生自信培养的应用研究

2018-03-13 11:12郭鹏于洋商全乐
体育时空 2017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郭鹏 于洋 商全乐

一、引言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做出重要贡献。但也正是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导致社会就业以及行业竞争方面给学生带来巨大压力。消极心理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一种常见心理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体育锻炼能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便捷条件,让学生逐渐克服消极心理因素的出现,树立自信心,更好的面对社会,面对人生。基于此,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人手,探索多元化的体育锻炼方式。

二、体育锻炼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效应分析

基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目前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经过大量的学术研究以及实践论证发现,良好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真正达到心理健康要求。这就依赖于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来打破这种窘境。

(一)减轻焦虑、抑郁情绪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直接反映在学生的日常表现之上。焦虑的本质是个体对某种预期会对他的自尊心构成潜在威胁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主要集中在不安、忧虑、紧张甚至是恐瞑,这些最基本的人类情绪也恰巧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状态。焦虑虽然是一种心理情绪反应,但如果这种焦虑长期存在,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对学生个体而言最直接的表现则是社会功能丧失,出现生活中的心情低落、悲伤绝望以及自卑等,表现在学习层面在而是思维迟缓,注意力下降。体育锻炼则能够最大限度上的减轻焦虑、抑郁情绪的出现,这一点国内外研究学者已经做出过全面的研究。体育锻炼有助于实现神经递质的传递,从而达到调节身心的目的,并且在医学领域体育锻炼也已经成为一种治疗抑郁症的干预手段,足以证明体育锻炼的内在价值以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高校体育教学以及体育锻炼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这就使得在对抗与竞争当中容易出现个体的挫折心理,自信心也会由此受到打击。由此可见,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基地,对学生产生心理影响的因素较多。包括生活环境、学习状况、就业、社会适应能力等等,如果无法有效的处理这些对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科学体育锻炼的选择则能够有效预防心理因素的产生。例如学生在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对于擅长的运动项目学生可以在参与当中找准自身定位与自我价值,最终取得胜利,在胜利的喜悦当中树立自信心,对自身意志品质的养成效用显著。

(三)提升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一种个体对自我的全面认知,学生只有正确的认识自我,才能够准确定位自我。在接收到考验或者挫败之后能够第一时间找准自身原因,而不是就此消沉,丧失自信心。体育锻炼对于自我概念的强化具有积极的作用,体育锻炼形式多样,在个体型的体育锻炼当中学生可以更好地认知自我,通过锻炼突破自身极限。而在团队型的体育锻炼当中,学生需要快速的融入到整个团队当中,在协调作用下最终获得团队胜利,在团队当中找准自我价值。可以说,体育锻炼对提升自我概念形成具有明显优势。

三、高校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自信的具体途径

从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效应分析可以发现,科学的体育锻炼是学生自信培养的关键性因素。而科学体育锻炼方法则需要依托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变革,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科学的体育锻炼,这对于高校学生自信心的养成十分关键。

(一)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体育锻炼的基础环境一定程度上决定体育锻炼效果,科学的体育锻炼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是前提。本次提到的良好体育锻炼环境指的是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根本上去消除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错误认知,在平等交流当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消除自身的心理问题。当然,在开展体育教学阶段,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给予鼓励,从而让学生在体育锻炼当中找到自信。例如,在开展篮球选项课的教学当中,有一名男同学由于自身原因并不愿意参与到篮球运动当中,对动作、技巧的掌握相对缓慢,并且在教授正确的技巧之后依旧无法将篮球投入篮球框。在失败了多次之后垂头丧气,失去对篮球运动的信心,不愿意继续尝试。这种情况下则需要体育教师做好引导工作,避免这一次体育锻炼的失败对学生未来产生影响,从而出现心理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交谈法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不愿意参与到篮球运动锻炼当中的根本原因,从而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引导,为其制定单独的训练计划。最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该同学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更高。由此可见,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通过鼓励与引导教学十分关键。

(二)树立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强制课程的小班教学模式为主,对学生的体育锻炼采取“一刀切”的锻炼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并不具备灵活化特征,导致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最终取得的效果不够理想。这种问题的长期存在,势必会造成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针对这种情况,依据学生兴趣爱好来进行选课模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满足对于体育锻炼的基本需求。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开设相应的体育选修课,学生对于选修课程具有充足的自主权,可以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参与其中。当然,对于不同的体育选修课内容,在开展体育锻炼过程中还是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对学生做好系统的分析之后开展针对性的体育锻炼。由于学生体育锻炼的层次不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一些入門的体育锻炼方式,从而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则可以适当地加深难度,使得学生可以在其中完成自我探索、自我实践的过程,发挥出自身的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根据层次教学内容的具体实践,一方面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例如,球类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中、长跑体育锻炼则能够培养学生的顽强、拼搏的精神,但无论是哪一种体育锻炼方式,在完成之后学生的自信心将会大增。

(三)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

由于高校课程安排相对轻松,学生有大量充足的时间可以自我活动,这也就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开展并不会向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受欢迎,学生甚至对高校体育教学產生厌烦心理,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在这种问题的影响下,迫切需要寻求传统体育内容的创新之法,为教学内容的全面优化提供条件,做到培养学生自信的目的。首先,在体育课程前期准备阶段。体育教师在课前需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展开全面的调查,包括学生的个体特征以及运动成绩等,从而在全面掌握这些数据的基础之上为教学方案的制定提供保障。具体包括本节课的训练内容、采取的训练方法、训练时间等等,要求这些内容都能够在教学方案当中具体呈现,以此来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为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课前准备环节教学方案的制定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着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是高校学生自信培养的前提条件;其次,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的兴趣,如开展个体对个体的单独竞赛活动、“两人三足”等类型的群体性活动、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竞赛活动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集体荣誉感的影响下投身于运动当中,这样的方式可以消除高校学生的消极心理与负面情绪,全身心的投入到竞赛运动之中。当然,也可以设置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如跳高运动比谁跳得远,跳远运动比谁跳得高等等,这些打破常规的体育锻炼方式能够无线放大趣味性,学生通过参与并取得胜利,对于自信心的形成有所帮助;最后,课程总结方面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简单的评价,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表扬,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热情。

(四)强化师资力量培养与引进

科学的体育锻炼还需要依托于良好的师资力量,在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进程当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已经得到重视。因此,通过体育锻炼推进高校学生自信培养需要强化师资力量的培养与引进。在培养方面,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讲座,让教师从根本上意识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从而能够在体育课程的实践当中去逐渐摸索教学方式与教学途径,通过关心、引导、鼓励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当然,在学校所能够提供的培养环境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自主学习新的体育教育理念,汲取国外有关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教学经验,结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去学习与模仿,在创新中寻求适合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新内容。高校有条件还可以引进专职教师,一方面能够补充体育教育师资力量,为学生自信培养提供新的路径与方法。另一方面,引进专职教师也能够带动高校教师体系的全面优化与创新,在相互交流中实现综合发展。

(五)拓宽体育锻炼渠道

学校体育锻炼仅仅是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的一个基本途径,在教学实践当中还可以利用课外锻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相较于课内的体育锻炼方式,课外体育锻炼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活动本身就具备较强的心理影响,与体育课程相似性较高。但这种活动方式更适合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教师在正确的引导与鼓励下,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这一类的课外体育锻炼当中,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身社会适应能力,勇敢的与社会接触,消除自卑心理。校内外体育锻炼的充分融合,丰富了体育锻炼内容,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