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体育教育状况及其对策

2018-03-13 11:12魏远亮
体育时空 2017年11期
关键词:体育设施师资身体素质

魏远亮

一、小学体育教育对小学生的身心影响

从小学就开设体育课程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抵抗力,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在体育课教学中,离开教室,开展实践活动,从大自然中吸收新鲜的空气,可以适当的吸收室外的紫外线,增强体质,从而提高小学生对疾病的抵抗力,促进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其次,小学体育教学还能够消除小学生的疲劳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从小就锻炼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有助于消除小学生大脑的疲劳,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時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小学体育教育,我们可以有效的缓解他们的脑神经疲劳,更好的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减少课堂低效率的现象发生。总而言之,小学体育教学能够对小学生的身心起到积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应提倡小学体育教育的实施。

二、当下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的形式是我国大多数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呈现的是单一式的结构,教学模式传统、教育理念的落后,课堂教学和实践中都缺少创新,并且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远远的忽视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源于教师没有创新意识。大部分教师理所应当的仿制别的教师的教学风格,这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人很多都不喜欢标新立异、出风头,担心一旦创新失败就会被其他老师嘲笑和讽刺,这样的心理往往会抑制创新想法的提出,影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落后

近几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整体还是处于平淡的阶段,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虽然现在已是科技时代,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调动课堂气氛,但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根深蒂固,教师难以脱离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延续“传授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一味的注重技术性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兴趣以及个性发展的一系列培养。

(三)体育教学设备的缺失

要知道开展体育课程最重要的就是体育场的设施,体育设施是落实体育教育教学中德、智、体、美的重要教育方针,同时也是培养小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据调查显示,很多的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体育场地严重缺乏体育设施。很多的学校难以达到他们所需要拥有的体育器材设施水平,田径、球类、体操、和武术等各项体育项目器材设施发展都成了问题。

(四)师资力量的缺失

由于现代很多的小学体育教师很多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转任或兼任,没有专业的教学技术,也缺少实践经历,与此同时也没有经历任职前的技术培训,导致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与课程要求存在一定的出入。

三、解决方案

(一)创新教学

体育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性和身体素质等方面,为了更好的促进小学体育教学我们要时刻注重自我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游戏活动法,体育教学中适当的插入游戏环节,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都得到有效的调适,有趣的游戏中融人体育教学的内容,还能将所学的技术、技能加以巩固,在竞争激烈的游戏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部门应该重视体育教学,明确体育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考虑,为学生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这更需要学校体育教学更新教学理念,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真正树立起与新课程相互适应的教学观念,面向每一位小学生,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的同时,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促进小学体育教学互动的开展。

(三)重视体育设备的投放

开设体育课的基础条件就是需要有体育设施这是毋庸置疑的,学校应向相关部门申请体育设施的投入,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

(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们的小学体育正是处于师资缺乏的状态,或是教师“质量”不够好,严重缺乏一些专业型教师,这一点就要加强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支持,培养优秀、专业的体育老师,广开培训和关心广大体育老师的生活,稳定教师队伍,从而提高师资力量和质量。

四、总结

总之,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和漏洞,很多的学校忽视体育教学,导致体育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身体健康,而体育锻炼则是强身健体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我们要加强小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构建高效的小学体育课堂。

猜你喜欢
体育设施师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住宅小区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研究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中原经济区农村体育设施专项资金的审计思考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我国青少年体育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
不断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