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社会化视角下影视教育的多维移情影响研究

2018-03-13 12:53翟清
电影评介 2018年14期
关键词:规训移情影视

翟清

全球意识形态领域正在发生着由互联网驱策着的无缝无极传播所带来的多元化巨变。影视艺术创制与文化、传播、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接受、感知、融合越来越深入,同时,巨变亦为影视教育打开了一片发展与拓展的新天地,影视教育对全社会的思想意识道德有着全方位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的影视艺术作品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教育表达,这些基于人性化、普世化、全球化的教育对当今中国社会有着可供选择的积极意义。

一、 影视教育的共鸣与沉浸影响

(一)泛社会化表象共鸣影响

世界正在快速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无极联系沟通交互时代,这个时代中的每一个个体均能够与世界产生错综复杂且多元无极的互动;同样,世界的多元化意识亦能够近乎无缝地进行着强势的意识影响与精神侵袭。显然,伴随着物质而来的精神力量远比传统认识与意识宣介下更为强大;换言之,人类所倚重的物质力量正在不断地沦为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正在可持续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西方国家部分影视艺术作品中的影视教育相关内容,不仅有着励志性,且具有潜移默化的普世化、人性化、世俗化的成熟风格化表现,并向社会倾注着最基本的尊重、勇敢、忍耐等泛社会化的教育表达,为每一个个体充分展现、利用、发挥天赋提供了机遇,这种影视教育表达自有其可取性。[1]

(二)泛社会化沉浸影响

影视艺术作品以其动态拟真生活化的具象化表达对观众产生潜在的心理活动共鸣式影响。这些作品沉浸式地规训着现实世界的观众,无论是苦难还是艰辛都应保有和天使一样的心灵衡量砝码,不但要衡量结果的幸福,更要不惮于衡量过程的苦难与艰辛,纵使现实无望,也要怀着信仰这一崇高的梦望逆流直上。诚然,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寻找梦与理想的迷茫阶段。例如,在影片《当幸福来敲门》中,即建构了极具在场感,甚至高于真实生活的拟真生活化表达,令观众感同身受地与主人公一道产生强烈的基于生活化的共鸣,并一同经历那种重压下被扭曲的生活。同时,影片亦再次以强烈的影视教育功能规训后现代的年轻人,不要再为光阴虚度和才华耗尽而流泪,要让自己的信仰更加坚定,不要过似是而非的人生,要用心做每一件事情,让每一次狂热都能适得其所——只要坚持梦想,就能最终等到幸福来敲门的那一天。

(三)泛社会化催眠式浸染影响

电影电视作为视听语言建构的内容载体,其在接受欣赏性方面具有着无差别的影响性。任何一个个体都最终有着与社会产生共振的闪光的一面,都将在其与社会环节互动的过程中划出自我人生的一道独特轨迹。这既是生命对于世界的意义,又是影视教育直击心灵的真谛;最好的教育永远都是心灵教育,心灵教育能够在潜意识的层面为观众带来远比共鸣与渗透更具浸染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地球上的星星》即以一种洋溢着童趣、宽容、善良、阳光的极强代入感,在描蓦童年印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表达了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所谓的“生物语法”概念中,基于文化的个体诠解。很多时候天才都隐藏在多元化生命个体中的另一面,每一个人都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无论生命中的苦难多么地艰辛,都不能因为生存的本能而舍弃了应当保有的美德;路上的辛酸融入内心,终会成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历练。影片以形诸于具象化与表象化深度融合的技法,阐述了影视教育的延展维度,并由此对观众的潜意识产生了油然沉浸的,类似催眠式的强烈意识浸染。

二、 影视教育的多维移情表达

(一)人文維度

影视教育由具象化和表象化进阶至抽象化象征性表达的重要特质即在于人文维度、社会维度、成长维度的三位一体的成熟。三者的成熟与有机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透过影视艺术作品所投射的社会实践光影,以及由此而不断地在影视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夯实受众的知识元、文化元、意识元的深度意识实践、思想聚合、社会认知。人文维度的社会化成长过程为反思的心境表达建构起了实现人文抽象化表达的核心意旨,即作为社会群体一分子的群内内聚力表达。例如,《成长教育》即以一种人文维度建构了一位淳朴良善少女的涉世成长过程,为观众提供了三重生活素材下的少女表达:一位乡村质朴无华的少女,一位牛津大学的种子选手,一位成熟世故圆滑的女人。影片用这三重生活素材为观众迤逦建构了极具规训意义的少女成长历程,由人文维度、社会维度、成长维度的三重视角,以隐性的教育规训诉诸于灯红酒绿的社会化抽象之中,透过女主角的自我反诘、反思、反省,投射出了人文维度的泛社会化影视教育表达。

(二)解构与期许

影视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在于能够透过光影映射现实并引发观众对现实弊端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在后现代社会之中,教育已成为全民关注的异常严肃的话题,然而教育的形式主义、非现实主义、非理想主义却使得教育越来越徒有其表;而能以创造性引导梦想才是教育真正意义的主旋律。例如,在影片《录取通知》中,创制者再一次以抽象化意义形式上的教育成功解构了社会化意义下的教育成功。实际上,寻获人生中的自我认知、自我价值、自我存在意义往往远比教育过程中的任何课程都更加重要。影片以美国式的无厘头针对社会上的形式主义、理想主义、非现实主义的教育进行了强烈的解构与辛辣的嘲讽,留给观众深刻的反思,反思循规蹈矩刻板式教育的弊端,同时影片亦以现实主义、理想主义、非形式主义的视角,对高等学府进行了极具现实规训意义的改革期许表达。

(三)影视教育意识引申维度

影视艺术作品在教育表达方面的强大具象化优势为其建构起了表象化的教育表达层次;而更进一步的教育表达则需要借助于极端教育语境加以强化。从目的性视角而言,影视教育应力求达致一种道技并重,且能够知行合一的至高境界,这就需要透过人文、艺术、技术三个维度的三维合一方能得以实现。例如,《死亡诗社》即以一首诗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及时采撷属于你的花蕾,因为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枝头的花蕾,明天或将在风中枯萎”。该诗虽然看似有着及时行乐的意味,却极具潜移默化的现实规训意义,提醒着年轻人惜取光阴。同时,影片亦以极端的向死而生引领着年轻人,透过对死亡的聆听反思生的意义,大声宣读出自我理想,并用全新的视角放飞心灵俯瞰世界。影片以发散式的哲学思维引发着观众的强烈共鸣,从而介引着观众在一步步地沉浸过程中,获得形而上的移情体验与感悟,进而得以学会思考和求索。这种春风化雨般的表现,以形诸于光影的方式呈现了影视教育的意识引申维度表达。[2]

三、 影视教育意象化移情进阶

(一)人生观信仰建构

影视教育基于意象化的移情表达能够为观众的人生、信仰、灵魂赋予一种正确的指向;能够以影视艺术作品的视听表现为观众的人生观教育进行正确的方向引导。早在20世纪90年代,肇始于印度博乐门古默丽思世界精神大学的生活价值观教育计划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之下风行全球,为全球化的因行为问题、情绪问题、智商问题等而引致的人生观教育带来了基于人生态度的正确指引。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影视教育中内置了影视教育的隐性功能表达;透过这种功能表达来实现针对人生观的规训作用。例如,影片《心灵捕手》即针对人生观进行了规训式的教育引导,使观众移情化地与戏中人物一道在寻获人生目标与信仰的同时,彻底脱离了旧的人生逻辑奔向崭新的人生境界。[3]

(二)价值观建构

影视教育能够为受众提供传统教育所无法触及的形而上层面的校正、规训、引领;能够为受众带来正确的价值观澄清与道德发展的并行模式教育表达;这种形而上的教育是传统说教式教育所极难达致的。影视针对人生观的教育能够为个体指明未来的人生道路,而针对价值观的教育则能够决定个体未来的人生格局,可见,影视教育更应追求普世价值下的人性化的价值观表达。而这种价值观表达的达致则需诉诸视听语言潜移默化影响之下的渗透作用表达。例如,在影片《春风化雨》中,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因正确的价值观而动听,由此而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同样,在《听见天堂》一片中,这种心灵震撼则进行了实实在在的感官替代式的形诸于通感移情的极致强化;这种心灵震撼的力量令该片中的每一个音符都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原来,用听觉代替视觉,不仅能够看见天堂还能听见天堂。影片以形而上的影视教育为观众带来更具人性化表达的价值观教育映现。[4]

(三)世界观建构

影视教育的最高境界即是在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基础之上,为观众建构起意识形态正确的世界观。而影视教育构建世界观的实现则直指人类最高级需求的自我实现。影视教育在视听语言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表达影响之下,有着强烈的沉浸式熏陶作用,唯有实现意识多元,方能实现内容多元下的思想深入表达。真正意义上的影视教育恰恰是以意象化的深度移情而牢牢攫住观众,直至影片的光影结束,才将观众的灵魂归还。例如,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即是一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释放影视教育能量的高级表达作品,该片针对人类最高级别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取法乎上,以艺术化的音乐形式作为打通心灵的关键,在音乐与爱心的循循善诱之下,将最高级别的影视教育进行了春风化雨与润物无声般的形而上表达。这种意象化的影视教育表达同时为影片建构起了意识的无极化拓展维度;影视教育的光影虽终将停息,然而,这种无极化拓展的影视教育意识维度却将在记忆之中传之永恒。[5]

结语

影视教育对观众不仅有着共鸣与沉浸影响,而且,更有着多维的移情影响,并且,影视教育还对观众有着意象化的进阶移情影响,如此方能更充分发挥出其在功能方面的规训作用、渗透价值、沉浸熏陶。由此可见,影视教育的移情表达为中国影视教育的后现代因应与意识强势表达拓展之维的发展带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崔士祥.论影视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传播[J].电影评介,2018(4):75-77.

[2]王晓丽.电影的教育功能规训与渗透研究[J].电影评介,2018(3):79-81.

[3]王碧鹤,朱君.“内容多元”与“思想深入”的ISFVF国际学生短片 从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作品探析影视教育[J].北京电影

學院学报,2017(6):133-139.

[4]骆正林.浓缩生活景观 陶冶艺术情操——江苏教育频道《微影大艺》节目特色探析[J].现代视听,2013(11):47-49.

[5]刘海.“如影随行,大美育人”——美术教育与社会文化发展历程的关联性和价值[J].美与时代,2008(3):136-138.

猜你喜欢
规训移情影视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规训与惩罚:雍正尊孔的帝王心术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规训与政治:儒家性别体系探论
后现代语境下科学话语在广告身体规训中的转向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