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动物疫情防控重点

2018-03-16 11:27辛盛鹏
中国畜牧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活禽禽流感肉鸡

文│辛盛鹏

近年来,我国的动物疫情形势复杂,特别是H5N1、H7N9流感等人畜共患病,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的提出,是我国疫病防控与健康发展理念的一次飞跃。这一理念也为我们科学认识兽医工作,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定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遵循。所以说,我们要把兽医工作,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放在一个大的视野里去考虑、去谋划,才不至于就兽医谈兽医,就动物谈动物,就国内谈国内,才不至于犯片面、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错误。

一、动物疫病防控策略

1.坚决贯彻《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总体策略。

一是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计划防治策略。有计划地控制、净化、消灭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危害大的重点病种,推进重点病种从免疫临床发病向免疫临床无病例过渡,逐步清除动物机体和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为实现免疫无疫和非免疫无疫奠定基础。基于疫病流行的动态变化,科学选择防治技术路线。调整强制免疫和强制扑杀病种要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二是畜禽健康促进策略。健全种用动物健康标准,实施种畜禽场疫病净化计划,对重点疫病设定净化时限。完善养殖场所动物防疫条件审查等监管制度,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定期实施动物健康检测,推行无特定病原场(群)和生物安全隔离区评估认证。扶持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逐步降低畜禽散养比例,有序减少活畜禽跨区流通。引导养殖者封闭饲养,统一防疫,定期监测,严格消毒,降低动物疫病发生风险。

三是外来动物疫病风险防范策略。强化国家边境动物防疫安全理念,加强对境外流行、尚未传入的重点动物疫病风险管理,建立国家边境动物防疫安全屏障。健全边境疫情监测制度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加强联防联控,强化技术和物资储备。完善入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评估、检疫准入、境外预检、境外企业注册登记、可追溯管理等制度,全面加强外来动物疫病监视监测能力建设。

2.针对性地落实各项具体防治措施。

一是在内忧方面。主要是强化免疫、开展疫病净化、扑杀和淘汰病畜。对于一类病:重点是强化免疫,发生疫情时,及时处置,拔点灭源。对于二类病:首先要对每种疫病进行具体分析,对于一些常见多发病且有疫苗的,进行程序化免疫;对于垂直传播的疫病且没有疫苗的,种畜禽场要进行疫病净化,淘汰阳性病畜禽。对于三类病:根据情况,采取免疫、治疗和淘汰等措施。

二是在外患方面。主要是加强外检,边境封堵,创新生物安全区。

三是在“异化”方面:主要是对病原的变异进行跟踪研究,“苗毒”对应,全面围剿。

同时,要加强非特异性防控措施(是针对特异性免疫而言),目前开展的疫病净化,其现场评估标准指标体系包括12个大类,83个小项,可以说,其内容覆盖了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生物安全隔离区和无疫区建设等,是我国原创的疫病控制质量管理体系。从表面上看是针对1~2种疫病,其实是对局部场点的全面防控,通过净化措施的落实,可以实现四个提高,即提高防控能力,提高生物安全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性能。

二、防控重点:家禽H7N9流感

1.疫情形势十分严峻。

一是人间病例数较以往同期显著增加。自2013年首例人感染H7N9病例公布以来,我国内地共24个省份累计报告H7N9病例1464例,死亡577人。其中,2017年以来(截至5月15日),全国共23个省份报告H7N9病例575例,死亡200人。

二是病毒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2017年以来(截至4月底),H7N9流感病毒在禽间的污染范围扩大到全国24个省份,监测到的病原学阳性样品数量较历年同期显著增加。发现H7N9变异毒株,发现HA裂解位点变异,包括3个类型(PKG KRIA R/G、PKG KRTA R/G、PKR KRTA R/G)。

三是已报告了8起蛋鸡场和1起肉鸡场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目前全国有湖南、河南、河北、天津、陕西、内蒙古、黑龙江、安徽等8个省区市报告家禽高致病性H7N9疫情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90%以上。对每次疫情进行了调查,主要是调查疫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目前,没有确定某个具体的风险因子,可能与引种、活畜禽流动、运输工具、候鸟迁徙等养殖场生物安全措施有关。

2.调整H7N9防控策略。由于我国家禽养殖业特别是黄羽肉鸡密集饲养,生物安全条件普遍较差,活禽交易场点多、销售量大、运输频繁,自2013年在长三角地区发现H7N9病毒以来,病毒污染范围扩大到全国多数省份。

从各方意见来看,采取免疫是应对H7N9流感的最佳措施。相关专家一致认为,对H7N9流感应采取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同时养禽企业强烈呼吁尽快出台H7N9流感免疫政策;从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经验来看,我国自2005年开始实施的H5N1禽流感全面强制免疫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技术储备方面,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和一些重点实验室已制备出H7亚型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农业部领导高度重视,在多次召开会商会的基础上,分析形势,果断作出决策,2017年6月5日,农业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广东广西H7N9免疫工作的通知》,7月7日,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秋季免疫工作的通知》,调整了H7N9防控策略,由原来的重点放在“消灭传染源”,调整为重点放在增强易感动物的抵抗力上,由“剔除”为主转变为“免疫”与“剔除”并重,决定在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两广地区)先行开展H7N9免疫工作的基础上,在全国全面实施免疫。

3.加强综合防控措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强化养殖环节生物安全管理。黄羽肉鸡由于生长周期长、平地饲养等特性,较白羽肉鸡难于形成集约化规模养殖,主要以“公司+农户”或小规模散养为主,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普遍偏低,极易发生疫情,这正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状况所决定的,也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很难通过行政手段解决,只能不断地提高技术标准,逐步提高水平。所以,应对各类家禽养殖场/户分类指导,明确不同饲养规模和饲养种类的养殖场/户应符合的动物防疫条件,设立养殖准入基本门槛,强化养殖环节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加强对生物安全管理的日常监督。

二是支持活禽交易场所升级改造,完善设施设备和管理制度。活禽交易场所在禽流感病毒的存留、增殖及传播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活禽交易场所的清洗消毒比休市时间长短更重要。所以,政府应出资支持活禽交易场所全面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建立严格的交易场所进出活禽和白条禽查证验物、交易场所每日冲洗、定期消毒、合理休市、过夜活禽管理等制度。加快大型城市交易批发场所活禽进场、白条禽出场,并逐步推广至中小型城市。

三是引导黄羽肉鸡产业转型,向全链条经营转变。我国目前黄羽肉鸡的生产和消费受活禽交易场所关闭或休市的影响很大,每次出现人感染H7N9流感病毒都给黄羽肉鸡产业带来沉重打击。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看,由单一方式向养殖、屠宰加工、冷链运输、冷链销售、连锁经营的全链条一体化方式转变是必然之路。所以,应当合理规划,引导黄羽肉鸡养殖企业提升生产经营水平,按照“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冰鲜上市”的总体思路,力争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市场品牌,壮大企业经济实力,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管控。针对基层检疫监督人员数量不足,动物产地检疫、动物产品流通环节监管不到位,动物产品的交易管理较乱等诸多问题,要研究目前我国兽医职能所面临的新的形势,完善监管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检疫监管人员职责。同时,加强对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贩运人员的监管。

猜你喜欢
活禽禽流感肉鸡
东兴市活禽市场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
春季肉鸡健康养殖要过六关
肉鸡腹水咋防治
禽流感
美国7月禽流感频发复关或延迟至明年二季度
蛋鸡和肉鸡
蛋鸡和肉鸡
上海大年初一起季节性暂停活禽交易
浙江活禽市场将不卖“活禽”须宰杀后交付购买者
发现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