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2018-03-16 20:34唐楠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唐楠

摘要:现代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于“90后”大学生,小组化班级管理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个体的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从而达成共同发展目标,也是新时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从小组化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可行性和优势、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几方面探讨了小组自治在大学校园中的应用,以期构建更为和谐、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

关键词:小组化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8-0013-02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90后”有着属于自己的特征和表现,他们自我意识较强,自我定位和期望较高,常常追求特立独行的个性,但这样的学生往往意志薄弱,再加上大部分学生是家里的“独苗”,团队合作意识淡薄。现当代的大学,不再是单纯学习知识的象牙塔,更应该成为帮助学生增长见识、提高素质、锻炼能力的实践基地。而作为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管理单位,班级的管理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本文试将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引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求探索出适应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的新路径和新平台。

一、小组化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

小组自治管理是指班主任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同质组,小组成员按照一定的规则,一起参与学习、活动以及班级管理,包括对小组自治过程中的个体、小组、班级进行评价,实现学生引导、约束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身心发展目标的一种班级管理的策略。

小组化班级管理的真正内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是建立在对其他班级管理模式的批判、吸收、借鉴之上,同时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理论基础。

1.教育学学生主体观理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有有限的本能,却与无限的学习潜能和行为可塑性。同样的,教育学学生主体观理论认为,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所得的知识、技能等只有通过学生这一主体转化为学生自身发展所需,才能真正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進入大学后,每个学生都应当有机会挖掘和培养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作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不仅有利于班级建设,同时也能对学生自身发展产生有利影响。

2.心理学群体效应。1939年,卡特·勒温首次在《社会空间实验》中提出了“群体动力学”这个概念,心理学中的群体效应概括说来,就是两个及两个以上具有共同目标的成员组成群体,该群体内成员相互依赖并相互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离开社会还能正常的生活,大学生亦是如此,他们需要在大到学校、院系,小到班级、宿舍这样的集体背景下生活学习,锻炼自己。这一点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对爱与归属的需要”不谋而合。新一代的大学生尤其希望得到朋友和长辈的认可,并从内心融入和得到集体的认可。小组化的班级管理模式无疑是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小组化的模式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现自我、锻炼提升自我的机会,个体更有机会得到集体的认可。

3.管理学合作竞争理论。合作竞争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后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麦肯锡的高级咨询专家乔尔·布列克(Jole Bleeke)和戴维·厄恩斯特(David Ernst)。合作竞争理论认为,企业经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博弈,未来的企业将日益以合作而非单纯的竞争为依据,企业会把合作竞争视为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推进,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处于合作竞争的状态中,以合作求共赢,以竞争促发展,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同样适用。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都可以将合作竞争视为发展进步的动力。

二、小组化班级管理的可行性和优势

1.可行性分析。小组化的班级管理模式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目标作用、实施方式等方面是一致的。传统教育一直以“填鸭式”、“一考定终身”来强调分数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不管是小组化管理模式,还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都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接班人为基本目标,二者都具有教育、发展的功能。在实施方式方面,小组化的管理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都强调尊重学生的完整人格和尊严,通过合作竞争的实施模式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2.优势分析。(1)理念优势。小组化班级管理秉承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样的育人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独立性、完整性,小组的助人自助使得小组成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2)工作内容优势。大学,作为距离社会最近的校园,所要做的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适应社会的各方面能力和思想观念等。由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现实境遇各有不同,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可以针对学生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划分为不同内容的小组,在增强学生归属感、参与度、成就感的同时,促进学生认识自我、改变自我,从而解决问题。(3)“群体效应”优势。小组化班级管理,借助年龄相仿、需求相似以及“群体效应”的影响,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在合理资源配置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三、小组化班级管理需要注意的几方面

作为异于传统方式的班级管理模式,将小组化班级管理应用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其具体实践应用过程中,需要对几方面内容多加注意。

1.学生对小组管理的参与度问题。小组作为班级管理的“细胞式”单位,对于小组的正常管理应该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相互合作的技巧,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学生本身又拥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一个小组的优秀与否,不是某个成员所能决定的,“学生对自身发展负责”,“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所以,使学生清楚认识并理解小组管理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主动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也是在落实小组化管理模式时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2.辅导教师、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小组内部分工和考核。既然小组管理的宗旨在于发挥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将小组工作细化分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辅导教师、班主任应引导学生清楚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能力特点,并以此进行合理的组内分工,由此促进个体能力的发挥和发展。与此同时,鼓励小组形成自己的组内规范和考核机制,约束成员不当行为的同时,促使大家各司其职,共同进步。小组组长也是普通学生,受管理经验、责任心和个性差异的影响,难免会出现组长自身不能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甚至独断专行,造成不良竞争,乃至恶性竞争。组内规范和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给权利戴上了“紧箍咒”,也是督促大家参与集体管理、共同进步的“助推剂”。

3.教师要合理指导,平衡好放手与参与扶持的关系。小组管理并不是要辅导教师、班主任完全放手,学生刚入大学校门,刚刚步入成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所以在自治模式落实的初期,需要教师的扶持。与自主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处,小组管理是将教师从指挥者逐步变成参与者、引导者的过程,在主动参与中,观察了解并鼓励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而“小组自治”为的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性,所以教师要适时地放手,把班集体真正交给学生。

四、总结

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将“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实现学生自身能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参与小组管理,发现学生成长中的一些小问题和优秀品质,既能及时帮助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改正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协作能力,营造一个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良好班级氛围,以此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斌.初中小班化背景下小组自治管理的实践与研究[D].宁波大学,2014:7.

[2]冯琛琛.群体动力学视角下深度对话教学的实践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5.

[3]张兰霞,周蓉姿,孙建伟.竞争合作理论评述[J].东北大学学报,2002,(7).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互联网+模式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权研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路径分析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