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之原因概括题

2018-03-16 20:37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夹竹桃原则

【考点点击】

散文阅读考查题中,有两种概括题,一种是以散文中的物象或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特点概括题,另一种是以作者的某种看法和评价为中心的原因概括题。

原因概括题,更能考查考生的文本概括能力。这种题型,题干呈现的往往是作者的观点(或结论),要求筛选、概括出作者持该观点的依据(或理由)。在题干提问时一般都有“为什么”“什么原因”“什么理由”等关键词。那么,怎样把握好这种原因概括题的答题方法呢?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文,谈谈做原因概括题应坚持的四个原则。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

⑤俏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翹起的椽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一个谜。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随之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地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选自《癸未手记》,有删改)

题目要求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这是明显的原因概括题。回答这种题目,应注意四个原则:

一、由果溯因原则

题目给出的是“果”,我们就要逆向思维,由果溯因。而这因,可能是一果一因,也有可能是一果多因。不过,考题大多是一果多因。因此,我们就要学会逆着作者的思维返回。

二、圈定范围原则

因与果总是相连的。既然得到了结果,原因就在不远处。所以,我们查找答案时,首先遵循就近原则,就近寻找显性的答案。不过,还要考虑是否有隐性答案,可能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这就需要发散思维,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在“远处”把答案找全。

就本文这个问题,我们读原文,初步就可将范围圈定在第⑧~⑩自然段,第⑧段中的“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第⑨段中的“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第⑩段中的“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但这些还不够,我们在第⑤~⑦段仍然可以找到隐性的原因,如在第⑥段中找到“煎熬”“现代化”这些关键词。

三、提炼关键词句原则

找到了答案的范围,还得加工提炼。在原有的词句中进行概括,得到规范、准确的答案。由⑤~⑩段中找到的关键词句,我们可以依次得到规范准确的答案:(1)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2)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3)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4)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

四、因果还原原则

有了答案,我们还需要运用常用的关联词“因为……所以……”的形式,把原因与结论连起来读一读。如果因果关系成立,则基本正确;如果生硬,则可能不正确,或语言组织不到位。这个原则,实际是检测答案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

【阅读训练】

阅读下边的《夹竹桃》一文,运用原因概括题答题的四个原则,完成后边的问题。

夹竹桃

季羡林

①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

⑤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⑥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⑦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平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

⑧我离开了家,过了许多年,走过许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夹竹桃,但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⑨两年前,我访问了缅甸。在仰光开过几天会以后,缅甸的许多朋友们热情地陪我们到缅甸北部古都蒲甘去游览。这地方以佛塔著名,有“万塔之城”的称号。据说,当年确有万塔。到了今天,数目虽然没有那样多了,但是,纵目四望,嶙嶙峋峋,群塔簇天。塔一个个从地里涌出,宛如阳朔群山,又像是云南的石林,用“雨后春笋”这一句老话,差堪比拟。虽然花草树木都还是绿的,但是时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蕭瑟荒寒气象。

⑩然而就在这地方,在我们住的大楼前,我却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一株株都跟一层楼差不多高,以至我最初竟没有认出它们来。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记得还有黄色的。叶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绿得像绿蜡,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苍郁繁茂,浓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各样的问题,谈蒲甘的历史,谈中缅文化的交流,谈中缅两国人民的胞波(兄弟)的友谊。在这时候,远处的古塔渐渐隐入暮霭中,近处的几个古塔上却给电灯照得通明,望之如灵山幻境。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

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

(选自《季羡林文集》)

作者在文章开头说“对我来说,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结合相关语段谈谈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夹竹桃原则
女孩嘴含夹竹桃拍照后中毒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夹竹桃
夹竹桃 是毒物更是尤物
夹竹桃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原则与原则上
原则与原则上
夹竹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