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研究

2018-03-16 07:30王凯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期
关键词:区域差异政策建议货币政策

王凯

摘 要: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因历史背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加之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不均衡发展"战略,使得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以及对外开放度等很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客观上造成了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加剧了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的矛盾,从而造成金融资源配置严重失衡,进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拉大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因此,针对造成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的因素采取措施,对于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货币政策 区域差异 政策建议

1.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四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在经历了快速经济增长之后,发展速度放缓,人口老龄化,产能过剩,传统产业部门和房地产经济的衰退等情形下,经济下行压力日益迫切。而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宏观调控中压缩信贷规模,控制房地产信贷和消费信贷,并采取一系列的紧缩货币政策,但这些很有可能导致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产生一定的负向效应,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国央行应制定相对灵活的货币政策,实现货币政策区域化对待,针对造成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的因素采取措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2.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问题

伴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规模迅速扩张,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性差异问题、资源配置失衡、金融体系不平衡以及利益分配不公平等现象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削弱我国货币政策整体效果的主要原因。从我国货币政策变迁历程与效果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

2.1 区域信贷资源配置失衡,区域资金供需矛盾加剧

我国进行市场化改革以来,经济实力不断提升,金融机构的机制也不断完善,金融机构也开始不断地调整运营目标。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在大型商业机构、大型公司以及沿海发达区域等加大了资金的投入量,商业性金融机构也开始有主有次地开展经营活动。因此,造成了大量信贷资金集中于东部地区,而中、西、东北等地区则信贷资金外流严重,致使其信贷供给严重不足。这些欠发达地区一方面资金需求较多严重,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导致欠发达地区资金供需矛盾加剧,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在调控区域间信贷资源配置方面乏力的表现。

2.2 货币政策局部失灵,货币政策的时滞延长

我国各地区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周期阶段,每个经济周期,东部地区经济已普遍过热的时候,中、西、东北地区经济才刚刚起步。此时,央行实施的总量货币政策能够合理的抑制东部地区的经济过热态势,表面上货币调控目标已经达成。然而,我国中、西、东北等区域不同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其经济还处于缓慢发展期,这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央行货币方针的实际效果,其调控手段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出现货币政策失灵现象。

2.3 货币政策传导障碍,社会信用环境较差

我国中、西、东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银行办理各类贷款业务工作量大、经营效益低、管理难,因此,商业银行严格控制对这些地区信贷资金的投放,货币政策在这些地区的“传导力”及“灵敏度”远低于经济發展较快的其他地区。再加上我国社会信用环境的地区差距,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强,而中、西、东北等相对落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该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国家的货币方针自然起不到过大的作用,大多数中小企业或经济部门资金需求主要靠民间借贷和自筹资金解决,所以利率的变化对这些中小企业或经济部门的经济生活影响不大,其对利率敏感和重视程度都较低。

3. 缩小货币政策效果区域差异的对策建议

要保证统一货币政策落实并确保其对应成效符合初衷,对差异也予以人为缩小,就需要深入发掘其影响因素,将研究目光聚焦在传导各个环节及其存在的问题上,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治理。同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货币政策框架,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3.1 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缩小区域差异

一方面,对原有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更加细化,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必须把政策落到实处,并且在宏观政策中明确提出货币政策的地位和发展方向,创新货币政策供给,从而真正实现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作用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通过市场机制的健全,打破行政区划的阻碍和局限,大力提高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建立互助互帮、协同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实现资源共享。

3.2 改善金融市场环境,消除货币政策框架中的制度性障碍

国家层面应大力支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推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对区域金融市场的微观基础进行改造,进一步规范与完善区域金融市场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金融市场法律制度建设,完善金融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尊重金融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与此同时,政府需要克服利益阶层的压力,逐步取消对企业债券的额度控制,进一步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疏通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3.3 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一方面,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将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从而摆脱当下面临的地区差异并且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逐渐实现城镇化的目标,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共同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调整和升级区域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国家应结合各地区资源禀赋的特点,推出一系列产业政策,并通过产业政策准确引导各地区优势产业合理发展,使各地区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3.4 构建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培育区域金融市场

各区域的经济基础、结构和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各区域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并表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构建全国性的统一金融市场,推进全国性市场与区域性市场相互交错而成的不同层次的金融市场结构,以满足不同层次企业、产业的发展要求。在全国范围减少各区域金融体系之间的矛盾和摩擦,促进资金流向效益好的产业、部门和地区,带动社会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宏观货币调控政策的区域间的有效传递。

参考文献:

[1]Keynes,J.M.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M].London: Macmillan,1936.

[2]黄达,刘鸿儒,张肖. 中国金融百科全书[M].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

[3]刘雅露. 缩小地区差距的财政政策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89-110.

[4]覃成林.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91-97.

猜你喜欢
区域差异政策建议货币政策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我国城乡居民财产分配现状及区域差异研究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分析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商业化与农村金融
基于因子分析与层次分析的中国区域差异综合指数的构建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