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

2018-03-18 22:28王春明吴忠良田启超王洪芳穆春雨
山东畜牧兽医 2018年5期
关键词:创造力创新能力院校

焦 莉 王春明 吴忠良 田启超 王洪芳 穆春雨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沧州 061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创新素质的要求迅速反馈到教育界,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但对如何评价他们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完善的体系。本文首先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意义入手,分析了目前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不足,最后提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模型,探索创新能力评价的标准。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进入以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流动性和竞争性不断加剧,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适应性更强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然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模式化倾向,这就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力。恰逢此时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来推进教育改革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因此构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促进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和创新教育的不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意义

1.1 促使教育观念改变,树立创新教育观 我国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主要以知识考查为主,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分数越高,其评价也越高。单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涵盖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这就需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其中主动的发挥作用。

1.2 使“教书型”教师转变成“创新型”教师 高素质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高职教师具备全面的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只有真正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不能否认,在高职教师队伍当中不乏没有教学效率观念的教师,这些教师在教学只管上讲台讲课,不太去管讲完课后学生的收获或讲课的效果,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更多的是“内容”教学,而不是针对性地“创新”教学,这样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通过教学活动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当成为高职教师在教学中考虑的重点问题。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创新精神和责任心的“双师型”高职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1.3 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促进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服务于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一线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加强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增强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学生作为服务于社会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具备的创新素质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2 目前高职院校创新能力评价存在的问题

21世纪的中国教育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和重点,为适应当前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对高职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还要求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否则很难应对行业的快速更新,这也是应用型高职院校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呢,目前国内外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 评价指标体系导向不明确,过程不规范 高等教育全国普及以来,评价指标体系却依旧是“老办法”,国务院和教育部出台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大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成为了我国现有大学生的统一评判标准,而高职院校的类型却不是统一的,当中有师范类学校,有理工科学校,有综合性学校。坦白而言,“一刀切”的评价体系是欠妥当的,是不合适的。这些评价体系应试成绩为核心,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单纯划分为德、智、体、劳四个方面,忽略“劳”,将另外三个方面分别赋予权重,最后用总得分高低来对学生进行排名,以此得出评价。这样一来,学生的差异性被抹杀,有特长能力的学生被限制,犹如锦衣夜行。同样,创新能力再强的学生也只能“泯然众人矣”。因此,当前的评价指标体系导向不明确,过程不规范。

2.2 评价的方式比较单一 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仅仅通过开设课程,然后学生选课,接着传统课堂教学,最后考试,学生获得学分。这一套单调的评价体系只能被动的根据标准来摸索发展方向。

2.3 缺乏阶段性评价 (1)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跟随统一的“期末考试”进行,针对类型不同、能力各异的学生采取统一的评判模式,不能体现“创新能力”是在过程中浮动变化的,不利于个体及时发现、改善自身缺点,进一步成长。(2)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必要基础理论知识和拥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如何,与应用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有着直接关系。目前国内外对于创新能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针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所以建立一套适合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公平公正的对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3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标准的确定

3.1 评价创新知识基础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所谓创新的知识体系,不在于拥有的知识信息量,而在于有一个基础雄厚布局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打破原来的专业狭窄、文理分家的不合理性,塑造新型的知识结构。创新知识基础指标可以用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交叉知识水平、创新知识水平四个二级指标来反映,它是创新能力评价的保障条件指标。其中,采用传统的方式对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进行考察,交叉知识水平应看其相应的知识面是否宽厚,理论知识掌握是否熟练以及能否融会贯通。创新知识水平应看其是否熟练掌握创新知识的理论和方法。创新知识水平和交叉知识水平是衡量创新知识基础的重要指标。

3.2 评价创新学习能力 (1)将实践考核纳入考试范围,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操作的课程,增加实践操作的考试。(2)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考试,将学生应具备的技能分成主要技能和辅助技能。对于主要技能,参考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标准,使证书考核与期末考试对接,直接取得社会认可的资格或技能证书;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其完成辅助技能的学习,并取得相关证书,达到一专多能。(3)综合评价学习过程,将课程出勤、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的情况、思考问题的深度、学习提高的程度等因素列入考核评价范畴,使考试由原来的只考核学习效果拓展到对整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综合考评。(4)改进考评办法,增加教学双方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评价要素:不能只看学生是否按教师或指导书的要求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对有独特见解、独特方法或做出创新性成果的学生,给以加分、奖励。

3.3 评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问题意识,属于性格结构中的对待现实态度的范畴。创新意识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创新欲望,是指对创新有关的信息及创新活动、方法、过程本身的综合认识和察觉强烈的创新意识可以激发人们的创新动机,产生创新热情,形成创新行为。可通过日常的学习、知识竞赛、专业比赛、论文书写等各种途径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

3.4 评价现实创造力和潜在创造力 (1)现实的创造力是指凝结在创造性产品中的创造力。那些仅仅停留在主体思维中的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的半产品,并不具有现实性,只是类创造力。现实的创造力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产品的创造性水平直接或间接地衡量。常用获专利的件数、大学生“挑战者杯”创造发明竞赛的成果衡量一个人的工艺设计等。(2)潜在创造力,“即根据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倾向和人格物质,如动机、认知风格所具有的创造性倾向,以及技能水平而预测出来的创造力。”正处于求学阶段的大学生,还未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创造性产品还相当稚嫩,其中的大多数人并不能提供被社会所承认的创造性产品。因此,对大学生的创造力的评价,还应强调潜在的创造力的问题,避免只看现实创造力,而看不到一个人的潜在创造力。

3.5 评价创新技能 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并参加职业技能考试,使学生在毕业时能获取相应的证书,专业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各种职业技能大赛,通过各种比赛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训练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6 注重学生个人评价 在以往的学生评价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人评价。学生个人评价对评价体系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相对于其他人而言,学生对自己的了解更为深刻,更有发言权。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以学分为中心,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评价不够全面;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个人评价可以使得学生对自己有更为清晰和准确的认识,从而在该评价的基础上,完善并提高自己。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学习也正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引下,高职学生有能力在毕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创造力创新能力院校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