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研究前沿
——基于企业低碳管理的微观视角

2018-03-19 12:46王璟珉李晓婷窦晓铭
关键词:竞争力供应链绿色

王璟珉 李晓婷 窦晓铭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绿色发展做出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指出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在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绿色低碳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新增长点、新动能的重要领域之一。发展低碳经济成为由绿色发展延伸的、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已由国家、区域等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渗透*王璟珉、居岩岩、魏东:《低碳经济研究学术报告(2012)》,《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逐渐深入到行业、企业甚至家庭和个人*王璟珉、李晓婷、居岩岩:《碳交易市场构建、发展与对接研究:低碳经济学术前沿进展》,《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张恪渝、廖明球、杨军:《绿色低碳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3期。*黄忠伟:《环境市场失灵下我国汽车产业低碳发展模式研究》,《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年第3期。*周申蓓、齐文韬:《基于联合协商的企业污染物减排模式研究》,《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年第3期。。企业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观主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将低碳融入传统管理模式,开展战略变革,实现由战略宏观目标向具体职能管理过渡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尤其是中国于2017年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也为企业层面应对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对2014-2017年区间(尤以2016-2017年为主)内企业低碳管理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低碳管理研究的演进、低碳战略管理、低碳职能管理三个方面展开低碳经济企业层面的分析。

一、企业低碳管理研究的演进

企业的低碳管理观念可追溯至企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倡导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Cassen R H. “Our Common Future: 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87, 64(1), p.126.。在此背景下,企业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营目标,陆续展开对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狭义层面是企业自身的永续经营和持续发展,广义层面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考虑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实现企业自身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的有机结合。基于可持续发展观,有学者提出环境管理观,力图通过完善企业结构、管理制度和活动计划等企业内部管理实践活动,降低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企业竞争地位*Hart S L. “A Natural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4), pp.986-1014.。企业在追求环境效益的同时,还应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学者由此提出绿色经营理念*姜太平:《绿色管理——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管理科学》2000年第1期。。绿色管理作为一种持续性的管理活动*孙丽文、曹璐、吕静韦:《基于DPSIR模型的工业绿色转型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为例》,《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年第4期。,其内涵包括公司绿色治理、绿色技术、绿色产品开发、绿色回收等诸多方面,是企业进行自我支撑的发展过程*钟榴、郑建国:《绿色管理研究进展与展望》,《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5期。。

企业低碳管理是继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管理后衍生出的碳排放管理实践活动,是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管理碳足迹的一项新型管理模式*Weinhofer G, Busch T. “Corporate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Climate Risks”,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3, 22(2), pp.121-144.。对该领域的研究也是低碳经济从宏观层面设计到微观层面落实的必然趋势。狭义层面,企业低碳管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倡导提供低碳产品与服务,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经济与环境双赢的效果*杨冉冉、龙如银:《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变革的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7期。;广义层面,企业低碳管理是一种基于评估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包括界定温室气体、确定研究范围、收集数据、分析研究结果、制定减排计划、采取减排行动六个阶段*Dossou P E, Mitchell P.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the Remedy to Treat Social and Environment Issues for Enterprises in Today’s Difficult Economic Climate”, Logistics Operation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ility: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4, pp.411-423.。通过比较发现,国内企业低碳管理的研究多停留在狭义层面,将企业低碳管理作为管理过程的低碳化,注重低碳化的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国外研究则将低碳管理的内涵拓宽,将企业低碳管理作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低碳化管理。

企业低碳管理包含低碳经营理念、低碳技术、低碳流程再造、碳资产管理、低碳供应链管理、低碳协同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朱瑾、王兴元:《中国企业低碳环境与低碳管理再造》,《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6期。*Jabbour C J C. & Jabbour A B L D S. “Gree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Linking Two Emerging Agenda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 112, pp.1824-1833.。如部分企业将可持续因素融入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中,力图引导客户的低碳消费观念和员工的低碳行为方式*梁承磊、李秀荣:《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的低碳旅游行为理论模型的创建》,《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部分组织通过获取、应用低碳和能源管理系统的相关认证标准展开碳盘查,以此解释温室气体的排放*Hsu C W, Kuo T C, et al. “Low Carbon Supplier Selection in the Hotel Industry”, Sustainability, 2014, 6(5), pp.2658-2684.。基于此,Tang & Luo通过调研多家企业的碳减排目标、碳强度、碳披露等元素,构建了由碳治理、碳操作、碳排放和跟踪、碳结合和披露四个方面的十个关键要素构成的碳管理系统(CMS)模型,并将其定义为企业实施低碳战略、提高能源使用率、减少碳排放、获得竞争优势的方式*Tang Q, Luo L. “Carbon Management Systems and Carbon Mitigation”, Australian Accounting Review, 2014, 24(1), pp.84-98.;Luo & Tang解释了碳管理系统构建的影响因素,拓展并推进了碳管理系统模型在实践中的应用*Luo L, Tang Q. “Determinants of the Quality of Corporate Carbon Management Systems: an Internation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2016, 51(2), pp.275-305.。由此可见,企业低碳管理的内涵和内容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企业通过契合内外部利益相关者需求,联结企业各项职能管理,构建系统的低碳管理体系。

尽管有学者通过构建评价模型对企业的低碳绩效进行评估,但对低碳管理的减排效果学者们看法不一。一方面,有些学者认同企业低碳管理的减排效果,如Fernando & Wei研究发现能源审计和能源效率对碳减排有重要意义*Fernando Y, Wei L H. “Impacts of Energy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Energy Efficiency and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A survey of Malaysian Manufacturing Firms”, 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 2017, 126, pp.62-73.;田虹指出企业的前瞻型环境战略会对企业绿色形象产生积极影响*田虹、潘楚林:《前瞻型环境战略对企业绿色形象的影响研究》,《管理学报》2015年第7期。。另一方面,基于Teng et al. 对企业环境管理实践影响环境绩效的质疑*Teng M J, Wu S Y, Chou J H.“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Short-Term Pain for Long-Term Gain”, Environmental Policy & Governance, 2014, 24(1), pp.16-27.,Doda et al. 认为碳管理实践是企业“绿色化”的一种形式,其实质是使企业行为合法化,而非本质上的“绿色化”。他们运用2009和2010年碳披露项目的数据分析发现,企业低碳管理实践、低碳管理行动与企业绩效间的作用关系不显著*Doda B, Gennaioli C, Gouldson A, et al.“Are Corporate Carbon Management Practices Reducing Corporate Carbon Emission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6, 23(5), pp.257-270.。而周志方等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减排实践及减排成果作为碳绩效,以英国富时350企业为样本,发现企业碳绩效短期内与财务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前期碳绩效对后期财务绩效的影响显著*周志方、肖恬、曾辉祥:《企业碳绩效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来自英国富时350指数的证据》,《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可见,低碳管理对企业减排效果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不可能呈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存在一定的传导与反应时差,企业低碳管理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有待深入探究。

二、企业低碳战略研究

(一)企业低碳战略变革

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为企业实施环境经营战略提供了重要契机,并推动企业的战略转型。目前企业已呈现将低碳纳入战略管理框架的趋势*魏玉平:《论企业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形成的动力机制和条件》,《会计之友》2017年第9期。。企业的经营战略正向以环境经营为基轴、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战略构建转变,力图实现节能减排等低碳目标,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低碳战略是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环境下,企业实施低碳管理的长远目标和特定行动计划的总称,包括将低碳经济纳入战略管理体系,对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等全过程实施管理,提出管理对策*魏文轩:《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探究》,《改革与战略》2011年第9期。。低碳管理模式的形成是企业外部适应与内部整合的组织合法性构建过程,是企业遵循低碳理念,兼顾效益与责任,以期实现低能耗、高利用率、经济与环境双赢等目标的管理模式*王丹丹:《基于组织合法性的企业低碳管理模式构建——对丹佛斯、通用和日立模式的跨案例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8期。。宏观层面,低碳战略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通过技术与能源的绿色创新,创造新的增长动力和新的工作岗位,以实现组织、国家以及全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微观层面,低碳战略是企业为实现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目标,创造新的发展机会,将节能减排贯穿于价值链的全过程,使企业由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型,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所有经营活动*廖丽平、姚丽霞、刘绘珍等:《基于低碳战略的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效率研究——基于两阶段链DEA模型和Tobit回归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6期。。企业低碳战略变革,受外部推动力与内生拉动力的影响。外部推动力主要有政府政策、产业的低碳技术、公众舆论压力、消费者的低碳需求;内生拉动力主要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地位和企业文化*董秋云:《低碳经济中企业战略转型的现状与动机探讨》,《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24期。。然而,由于气候变化的内在不确定性和参与决策利益相关者间不同的利益冲突,低碳战略的制定存在困难*Luo L & Tang Q.“Determinants of the Quality of Corporate Carbon Management Systems: An International Study”, Z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2016, 51(2), pp.275-305.。

(二)企业低碳竞争力获取

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为获得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企业将传统竞争力延伸,逐渐将低碳融入企业竞争力之中,形成一种“附加值”,即低碳竞争力*范莉莉、江玉国:《基于熵值法的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软科学》2016年第8期。。企业采取各种手段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碳排放,由传统的“高碳”经营模式转向“低碳”模式,从而获得竞争力的“增量”。狭义层面,企业低碳竞争力仅注重产品及服务的低碳化,并未将低碳的实质融入生产经营过程;广义层面,低碳竞争力是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以低碳技术、低碳管理、低碳文化等为构成要素,进行产品、服务及经营过程的低碳化管理,最终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持续性发展。基于企业竞争力理论,可从资源基础观和核心能力观两个视角探析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内涵,前者强调企业资源的低碳配置能力,后者强调减少碳排量,进而创造经济价值*刘楠峰、范莉莉、陈肖琳:《企业低碳竞争力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管理现代化》2017年第1期。。综合而言,企业低碳竞争力是企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权衡碳排放与自身发展,向低碳化发展的综合能力*江玉国、范莉莉:《基于减排碳无形资产的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14期。,是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博弈的产物。

企业低碳竞争力日益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议题而存续,对其客观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与传统竞争力评价不同,学者们将“低碳”纳入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神经网络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从不同方面展开构建,如李碧浩和陈波构建内部减排潜力、转移减排成本能力和碳资产管理能力三个维度*李碧浩、陈波:《企业低碳竞争力构建——基于碳风险与碳管理的研究》,《商业时代》2016年第9期。;江玉国等构建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市场建设、管理水平和文化建设5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江玉国、范莉莉、胡颖梅:《基于组合评价法的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第5期。。目前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评价体系的内容上,多数研究仍停留在二级指标层面,较为单薄,有待深层次的细化研究;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已被部分学者采纳;评价效果的检验上,部分学者展开特定行业企业的实证研究,科学的实证检验有待完善。

低碳经济为企业的竞争力带来了双重影响。以中国制造业企业为例,低碳经济短期内对其国际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而长远来看,则促进了其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培育*唐静、余乐芬、杨爽:《基于低碳经济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7年第4期。。随着低碳理念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沃尔玛、杜邦公司、IBM、可口可乐等跨国企业陆续展开低碳竞争力的培育,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界同样展开对企业低碳竞争力培育路径的探析。例如,江玉国和范莉莉验证了人力资本、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文化建设、资金投入、能源结构对低碳竞争力的影响路径*江玉国、范莉莉:《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于碳无形资产视角的实证研究》,《技术经济》2015年第5期。;黄山等提出甄别客户低碳诉求、开发低碳产品与服务、精益生产与管理、持续创新等低碳竞争力培育途径*黄山、吴小节、宗其俊:《中国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来源及提升途径》,《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第5期。。

现有研究指出,低碳竞争力最有可能源于现有的比较优势、技能和生产模式,并作为组织通过低碳技术、产品或服务,创造持续经济价值的能力*Lee, MacGillivray, Begley, et al. “The Climate Competitiveness Index: National Progress in the Low Carbon Economy Summary for Decision-makers”, Accountability Report, 2010, pp.3-13.。低碳竞争力的培育由顶层战略设计到具体职能管理,与利益相关者联结,是由上到下、由中心向外扩散的网络化、系统化过程,目前的研究已逐渐由战略层面的目标设定向具体职能管理的低碳化实践拓展。当然,也要意识到,由下而上,以及由外而内催生的企业战略转型也可能推动企业新的低碳竞争力,而这个视角的研究有待开展。

三、企业低碳职能管理研究

(一)低碳经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1996年有学者指出环境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联系密切*Wehrmeyer W, Vickerstaff S.“Greening People: Huma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alysis for Environmental Training Needs, Sheffield: Greenleaf Publishing, 1996, pp.43-56.。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逐渐融入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产生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宏观层面,企业面临着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的外部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中观层面,企业需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低碳诉求;微观层面,企业内部的绿色战略、领导者重视、绿色组织文化等成为内在动力。综合环境进而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主体、目标和内容均产生影响*任艳玲:《低碳经济下的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从与环境管理相结合,到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交叉融合,并朝向“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在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的六大模块基础上展开,逐渐拓展至环境目标、企业文化、员工认可、员工授权等新的层面*Jabbour C J C. & Jabbour A B L D S. “Gree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Linking Two Emerging Agenda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 112, pp.1824-1833.。Arulrajah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归纳为工作设计、工作分析、规划、招聘、选拔、归纳、绩效评估、培训与发展、奖励管理、纪律管理、安全管理和员工关系几大模块,拓展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与深度*Arulrajah A, Opatha H H D N P, Nawaratne N N J. “Gree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A Review”, Sri Lankan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15, 5(1), pp.1-16.。也有学者将企业的绿色绩效目标与员工参与实践相结合展开对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测量*Guerci, M & Carollo L. “A Paradox View on Gree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sights from the Italian Contex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16, 27(2), pp.212-238.。

低碳经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正经历一个绿色化的过程,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其涵义、实践与效果探究几大方面。例如,Ren et al. 总结前人研究,构建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组织框架,将其内容、影响因素、作用效果等纳入框架*Ren S, Tang G, Jackson S E. “Gree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search in Emergence: A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7, (2), pp.1-35.。但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框架体系中的独立模块,缺少模块间的系统融合。值得注意的是,绿色人力资源和低碳人力资源还是有差异的,目前从绿色具体到低碳视角上的研究并不多见,这也是未来有待深化的研究方向,尤其是随着碳交易工作的开展,企业层面在碳资产管理、碳足迹核查等方面的人力资源配置、组织结构架设、绩效考核方面等都有待研究。

(二)低碳会计研究

碳会计是在环境会计与绿色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企业在应对投资者的低碳要求、控制治理成本的背景下,将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资产、负债和风险纳入传统会计与治理控制机制,产生的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包含碳排放、碳排放涉及的财务问题、碳交易及其鉴证方面的会计问题*Hartmann F, Perego P, Young A. “Carbon Accounting: Challenges for Research in Management Control and Performance Measure- ment”, Abacus, 2013, 49(4), pp.539-563.*Tang Q. “Framework for and the Role of Carbon Accounting in Corporate Carbon Management Systems: A Holistic Approach”,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7, (1), pp.1-48.。

低碳会计的研究,基于传统的财务会计视角展开,从碳交易市场中碳排放权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问题,逐渐延伸至低碳管理会计、低碳审计等领域。当前研究存在部分争议,碳排放权的确认问题上,有的确认为存货,有的确认为无形资产,有的确认为金融工具*黄雅娴:《碳会计体系构建初探》,《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碳排放权的计量研究上,有的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有的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有的将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结合,在初始计量的有偿与无偿分配分别采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负债表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再评估;还有提出动态估价的新方法,将碳排放非货币计量转变为货币计量,对自身能够产生或耗费碳额度的长期碳资产进行估价*Ratnatunga J, Jones S, Balachandran K. “The Yaluation and Reporting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in Carbon Emissions Management”, Accounting Horizons, 2010,(1), pp.127-147.。虽已有学者将碳会计纳入企业财务报告,但碳会计的相关理论基础仍有待完善,低碳会计基于财务会计而产生,有待融入管理会计、成本管理、审计等知识加以丰富。碳排放权的确认、计量及披露问题存在较大争议,有待形成统一的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低碳会计体系。

碳交易市场与金融工具的结合下,企业的碳排放权逐渐与财务、金融挂钩,产生碳资产*江玉国、范莉莉:《碳无形资产视角下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年第9期。。狭义层面的碳资产是企业可量化的减排权和减排量,可通过制度分配、配额交易、减排活动等获取;广义层面的碳资产则包括其它与碳减排相关,能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利益的资源*王璟珉、居岩岩、魏东:《低碳经济研究学术报告(2012)》,《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如低碳技术、低碳管理方法、低碳生产工艺等。碳资产的研究范畴正拓展至低碳技术、低碳策略、碳标签等企业碳资源*刘鹤:《企业低碳竞争力视角下互联网碳无形资产评价相关研究综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囊括碳资产综合管理业务和碳资产保值与增值管理业务*段雅超:《碳资产管理业务中的风险及应对措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s1期。。企业碳资产与企业低碳行为不断契合,企业正通过低碳行为的规范来拓展和管理碳资产。有学者对汽车企业、电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碳资产架构进行识别,构建企业低碳行为仿真模型*曾尹、范莉莉:《基于碳资产视角的汽车企业低碳行为策略仿真》,《技术经济》2016年第9期。*曾尹、李树良、范莉莉等:《面向企业碳资产管理策略的多主体建模、仿真与异质性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7年第7期。。基于碳资产的形态差异,有学者将额定碳排放权、碳减排量、低碳技术等具备无形资产特征的资源,界定为碳无形资产,并按照排放权来源,将碳无形资产分为配额、项目、减排型三类*江玉国、范莉莉、于艳昕:《工业企业碳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管理现代化》2014年第6期。,继而展开影响因素分析、价值评估和演绎路径研究*范莉莉、刘鹤:《碳无形资产演绎路径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10期。。

分析发现,低碳会计不同于传统会计,低碳会计的确认、计量、披露等问题的争议有待在碳交易市场的构建中结合实践进行解答。目前企业尚未建立以减少碳排放为目的的低碳会计系统,因此低碳会计体系的建立有待完善,并有待与国际会计系统的规范相契合。低碳会计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有待融入管理会计、成本管理、审计等知识以丰富其理论体系。相对而言,碳资产的识别、评估研究相对较少,有待与低碳竞争力的获取相联系,展开低碳竞争力获取的路径探析研究。

(三)低碳经济下的供应链管理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低碳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开始将环境的影响纳入供应链管理,在供应链中寻求更高的环境效率,追求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关注逆向物流、绿色供应链等问题。供应链管理逐渐由绿色供应链管理向低碳供应链管理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环境意识、能源利用与供应链的交叉融合而产生;低碳供应链则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注重行为主体与环境的相容程度,关注链条中的碳排放指标*尹政平、张欣:《开放经济背景下低碳供应链研究述评》,《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9期。。低碳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拓展,它贯穿于产品设计、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全过程*Nishitani K, Kokubu K, Kajiwara T. “Does Low-Carb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More Effectively Than Existing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Japa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Journal of Management Control, 2016, 27(1), pp.33-60.。已有学者开始关注物理过程与操作实践之外的非物质形态的关系实践,如组织与供应商间通过低碳合作建立的信任关系与低碳知识交换*Mohammed F, Selim S Z, Hassan A, et al. “Multi-Period Planning of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With Carbon Policies Under Uncertainty”,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2017, 51, pp.146-172.。

从碳足迹入手,供应链的碳排放贯穿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直接或间接产生于从上游到下游、从生产到使用的全过程*尹政平、张欣:《开放经济背景下低碳供应链研究述评》,《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9期。。企业低碳供应链管理则以减少企业内部和供应链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有研究表明采购模块更加注重环保的公司更可能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Ji J, Zhang Z, Yang L.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Decisions In the Retail-Dual-Channel Supply Chain With Consumers’ Preference”,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7, 141, pp.852-867.,低碳成为越来越多企业选择供应商的一个衡量标准。与供应商更紧密合作的企业,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将减少其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企业与供应商间的直接协调与碳生产率间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学者们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综合网络分析法、决策与试验评价实验室法、熵权法等方法构建供应商选择指标体系,展开对低碳供应链绩效的评价,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Theien S, Spinler S, Huchzermeier A. “Reduc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within Fast-Moving Consumer Goods Supply Chains through Collaboration: The Manufacturer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14, 50(4), pp.44-61.。

企业低碳管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机制成为研究的趋势,有学者将公众的低碳需求与企业的低碳生产相联合,构建连接消费端与供给端的联动推进机制*宋晓利:《民众低碳需求与企业低碳生产联动推进机制的构建》,《云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低碳供应链管理起到关键作用,与企业间构成协同关系,进而构成企业与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间的博弈。基于协同知识管理,钟映竑和谌小平构建了企业低碳供应链演化博弈模型,探究了两类企业实施低碳策略的动态博弈过程*钟映竑、谌小平:《基于协同知识管理视角的低碳供应链演化博弈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3期。。综上可见,低碳供应链方面的研究,较多地关注供应链指标体系的构建,并正逐渐由企业的单维发展拓展至与多边利益者间的协同与博弈。现有的指标评价体系多以定性研究为主,有待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构建基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间博弈的低碳供应链模型。

四、结论与展望

低碳管理已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对环境问题、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管理内涵,正日益渗透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基于以上对企业低碳管理现有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在企业视角上的低碳经济研究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但已经在低碳管理的概念与内涵、企业低碳战略管理,以及职能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通过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以下几点阶段性特征:

一是低碳管理的研究与实践经历了从可持续发展到环境管理再到绿色管理的演化过程,并作为绿色管理的低碳化分支而产生。低碳管理的概念界定主要停留在以低碳产品与服务为导向的狭义层面,与绿色管理的边界划分尚不明晰,有待扩展与深化。企业低碳管理有待构建企业内部价值链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结合的低碳管理体系。

二是低碳经济下企业的职能管理研究多处于绿色管理阶段或由绿色管理向低碳管理的过渡阶段,低碳管理的理论探索有待追随实践探索而进一步丰富。尤其是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相信会在未来进一步丰富相关理论的研究。

三是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融合。目前,对企业低碳战略、低碳竞争力、职能管理的研究多从独立视角展开。尽管已有研究打破三者间相对割裂的关系,展开对三者相互关系的构建与检验,如魏玉平将低碳战略与低碳会计相融合,构建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魏玉平:《论企业低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形成的动力机制和条件》,《会计之友》2017年第9期。,但是总体而言属于少数。

四是当前研究还存在诸多争议,尤其是现有企业低碳管理的具体减排效果尚未得到足够有效验证。有学者提出企业低碳管理的关注点应由相对效果转向绝对效果,即制定温室气体排放量减排目标,减少绝对排放量,而非只关注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企业低碳管理的实证研究还有待加强,企业低碳管理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及其评价标准等相关的实证研究仍较少。

因此,未来在微观视角上值得关注的研究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低碳职能管理的具体作用机理探究及协同综合框架的构建。从战略管理到职能管理,多层面的融合探究将成为实践与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将为企业低碳管理提供全面的理论框架指导。低碳经济下企业的职能管理之间存在相互关系,现有的研究多孤立展开,模块内容的丰富完善与交互研究值得关注。各职能管理的作用效果及作用机制也有待深入,如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效果研究上,但现有研究仍以组织层面绩效为主,组织与个体层面综合绩效的研究值得关注。

其次是低碳管理的具体路径探析、规范化的低碳管理系统构建研究。国内外的低碳管理研究多基于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境。中国企业的低碳管理实践与理论探究有待结合中国化情境,展开本土化探析。尤其是从碳交易试点向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推进,更多的企业将主动或被动地卷入碳排放权交易中去,如何与市场嫁接,如何应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并进而激发整个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新动能,有待深入探讨。

从整体而言,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参与其中,必然会对管理带来直接和间接影响,低碳管理也就应运而生。未来将有大量的研究从宏观进入微观层面,甚至家庭和个人层面,探寻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

猜你喜欢
竞争力供应链绿色
绿色低碳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