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科学之特色论析

2018-03-19 14:28刘洋洋杨近平
关键词:社会科学现实马克思主义

刘洋洋,杨近平,2

(1.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2.贵阳中医学院社会科学部,贵州贵阳,550025)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关于加快构建、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之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繁荣我国社会科学,对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特色进行论析有其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立场坚守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使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这证明了繁荣我国特色社会科学,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立场坚守毋庸置疑。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理论品质角度出发,它不仅能够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还能在实践中接受真理的检验。在实践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仅能真正指导繁荣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而且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帮助。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中产生,代表无产阶级及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科学标志。正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使得中国成为了首个带领广大劳动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国家。因而,离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立场坚守,中国的社会科学就不是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同时也不可能是为人民谋利的中国特色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其指导下中国坚定人民的利益立场,拥有正确的思维,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体现出中国要繁荣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立场坚守极其重要。[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强调我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迫切的需要。这为繁荣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科学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守和创新。为此学术界加大了对繁荣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研究力度,[2]更加证明了对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研究应从中国的本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因而,类似这样对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研究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一是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构、概念系统、方法和研究结果的角度分析,第二是从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坚守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3]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取得的显著成就和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构建与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立场坚守。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科学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就。社会科学学科门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也顺利取得了有关邓小平同志“补课”任务的阶段性成果。[4]邓小平同志在一次理论工作会议上提到要对社会科学进行“补课”的问题。这里提出的“补课”问题正是我们对本国社会科学存在落后的状况的承认。因此,在加快建设我国特色社会科学的同时,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国的指导。除此之外,我国社会科学在研究上转换了模式;在方法论的意识层面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与此同时,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社会学科,产生了新的思维模式,新的思潮也纷纷被引入中国。这使得中国在社会科学领域对外学术交流活跃。

我国特色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需不断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立场坚守,并继续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运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快繁荣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立足当代、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立场,形成包含中国特色引领思想、学科、话语体系的社会科学。因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要求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注重人民实践,坚持科学的态度。同时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品质表现是其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人民性的特点,这是中国特色社会科学需要坚守的。这不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而且更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立场坚守的正确性。[1]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对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具有指导作用的层面分析,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首先是人类思想领域的一次伟大的变革,其次它第一次确立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社会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立场坚守具有科学的操作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提升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进步与繁荣应不断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提升。面对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科学,从理论的层面来分析,社会科学工作者需强调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提升。在现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在面对极具挑战的现实世界时,怎样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怎样积极化解新时期带来的挑战;这对中国特色社会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科学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提升及理论自身创新的需要。[5]正如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定义后,与此相应的现实问题随之产生。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从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创新角度,对其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等现实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提升。[6]

针对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研究,主要可以从现实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两个层面开展。当前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产生的现实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探究。还可以从社会科学的党性和阶级性角度来看,注重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探究和提升,由此促进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在中国革命、建设中,毛泽东注重对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正如他提出的:教哲学的若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的革命,教军事的不引领学生学习符合中国特点的军事战略技术。这就强调了我国对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需作为研究工作的首要前提条件,并推广至中国特色社会科学领域。同时,毛泽东还指出,“真正的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的,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因此,在对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开展理论研究工作时,应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提升。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虽然我国的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已取得一些成就,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贡献,但针对我国目前社会科学发展的状况而言,真正具体研究我国现实问题的风气不够浓厚,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形仍然存在。部分社会科学工作者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不够,有的则发现了存在的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却认为研究这些问题的学术性意义不大。基于种种原因,部分社会科学工作者致力于理论研究,对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的研究,还需加大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怎样处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过渡,怎样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更好,都需正视现存的问题并进行理论上的提升。从政治的层面来说,怎样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怎样破除西方的“中国威胁论”等。从这些现实问题来分析,反映出在新形势下,面对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学者应积极面对新的现实问题并解决此类问题,需对现实问题涉及的相关理论有所提升。为此,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需不断加强建立处理新问题的新理论,进一步树立国际化意识,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提升,因为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对当前理论战线的迫切要求。除此之外,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要明确“中国意识”与“国际意识”的平衡。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7]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需要在理论与现实之间取得平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的发展,加强对现实问题的探究并进行理论上的提升迫在眉睫。基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提升,不仅符合了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而且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8]

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作用层面来看,重视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提升有其理论意义。在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强调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提升。为推进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国家强调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提升为繁荣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奠定了基础。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若不能被我们当做理论,以此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我们在认识和判断客观事物时,就很难以正确的客观的立场去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存在的现实问题要加以理论上的提升,这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强的理论基础。[9]

三、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吸纳

中国社会科学的建构与繁荣,取决于社会科学是否具有中国特色。也就是中国社会科学是否合理吸纳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在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吸纳充分表明了中国社会科学的特色之处,并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10]从合理吸纳传统文化与社会科学的关系角度分析,合理吸纳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科学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为传统文化不仅积累了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象征,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科学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意图。因此,中国社会科学的特色之处关键在于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吸纳,这样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这也巩固了社会科学在各个领域的战略地位。[11]

面对当今变迁的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吸纳成为繁荣社会科学的迫切的要求。当今社会文化是基于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文化,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面对日益变迁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应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吸纳,不断繁荣中国社会科学使之发挥其特色。[12]近年来,学术界从传统文化对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层面解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提升中国社会科学的话语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的话语权地位的提高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的特色,这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吸纳有其重要的意义。[13]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对“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文化”等进行了阐述,这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特色之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吸纳。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这再次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积极作用。为此,在全球文化背景下,发展中国社会科学,使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特色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吸纳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吸纳是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区别开来。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看来存在不合理的部分,但从全面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演变的进程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它对今天的社会科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具有值得推崇和吸纳的部分。其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科学不能片面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因为,马克思主义不仅对世界文化,对民族优秀的文化均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就社会科学而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吸纳可以提高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和民族自信心,对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性的维护有积极的作用。从世界历史进程的演变过程来看,中国当今的根本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科学。在这样一个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这就更加要求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吸纳。[14]

四、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对世界文化的兼容并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受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与世界文化再一次相遇。面对中国落后的文化现状,中国人民受到了严重的文化危机威胁和迫害。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兼容并收研究延续至今。中国特色社会科学也是对世界文化的兼容并收,积累并掌握了积极的文化,这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同时,在建设现代化进程中面对世界的多元文化,中国特色社会科学需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吸纳,对世界文化采取兼容并收的态度。[15]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要将我国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特点相结合,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社会科学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发展而成,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对世界文化进行了兼容并收。在全球化进程中,繁荣中国特色社会科学,不仅要从内容、模式和效果等方面加强对其文化意识形态的培养,塑造有中国特色社会科学更要重视国际交流。以此明确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不仅要抵制腐朽的世界文化,而且要对世界优秀文化进行吸收,这样才能不断促进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科学。[16]

在面对世界文化时,努力创造中国现代特色文化,不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吸纳,而且,不应受传统文化的束缚。对世界文化的吸收不是西方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科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世界文化积极部分的兼容并收,但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17]现今,当代世界文化态势和文化格局与中国特色文化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中国、欧美、阿拉伯、印度、俄罗斯、东欧文化格局中,文化的互动日益频繁且处于良性,但欧美等地区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挤压和排斥。中国在此文化格局中要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正确的定位,增加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文化自觉性。同时加大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对世界文化的兼容并收,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18]当今,中国在世界文化这个大潮流中面对一个开放的世界,多元的文化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冲击。中国民族认同感在此时显得格外重要,因此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对世界文化的兼容并收。[19]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当代世界文化的研究专著较少。中共十四大文件提到:“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因此,繁荣中国先进文化,加快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不断加强对世界文化积极部分兼容并收的迫切需要。[20]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http//www.xinhuanet.com.

[2]涂文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需要理论创新[J].经济学家,2004(03):4-5+18.

[3]陈卫旗.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移植和应用方法[J].

[4]朱光磊,宋林霖,王转运.成就、问题与期许:中国三十年来人文社科事业的发展[J].江淮论坛,2013(01):5-9.

[5]陈章亮.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需要──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J].探索与争鸣,2001(01):19-20.

[6]梅荣政.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创新之作——读《邓小平理论新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04):155-156.

[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8]王德信.社会科学应加强对现实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1(01):4.

[9]徐崇温.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的作用[J].理论前沿,2002(19):15-16.

[10]林北平.中国特色: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建构的根基——论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前提[J].理论视野,2013(04):19-21.

[11]沈阳.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01):29-36.

[12]徐祥运.论科学技术影响文化变迁的微观机制——兼论我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取舍[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02):5-10.

[13]陶小军.论传统文化对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的作用[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19-23.

[14]高古.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8(04):62-66.

[15]王永贵.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2):5-7+11.

[16]欧阳向英.内容 模式 效果——重视国际论坛在传播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作用[J].对外传播,2012(08):44-45.

[17]刘中树.在世界文化中创造中国现代先进的民族文化——关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理解[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17-23.

[18]艾思同.当代世界文化格局、态势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J].理论学刊,2006(03):99-102+129.

[19]方李莉.引领世界文化潮流:中国缺什么[J].人民论坛,2011(03):68-69.

[20]李梦芝.开放的中国需要世界文化——《20世纪世界文化》读后[J].历史教学,1994(10):55-56.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现实马克思主义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