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著作写作特点分析及当代启示

2018-03-19 14:28叶玉华叶飞霞
关键词:矛盾解决问题革命

叶玉华,叶飞霞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毛泽东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历史关键节点上更是如此。他的治国建党爱民思想不仅体现在会议报告中,在他的文集中,更能体现各种重要思想。毛泽东著作不只是体现思想内涵,更能够解读出他写作的哲学特点,启发当下现实世界的我们,运用其写作特点来分析当下的机遇与挑战,为解决当下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意义。

一、毛泽东著作写作的鲜明特点

毛泽东著作在写作思维中突出鲜明的问题意识,对问题进行清晰的定位分析,能够察觉问题的关键性,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卓越成就,领引中国走上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

(一)鲜明的问题意识

毛泽东在革命或者建设时期,对时局都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时局变幻中紧抓时代的脉搏,准确分析当时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进一步分析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他的著作中,突出的写作特点之一是具有极其鲜明的问题意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基于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运动的怀疑和指责,尤其以党内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被国民党的反动潮流吓倒,不敢支持如火如荼的伟大农民革命斗争,毛泽东立足于中国革命实践中面临着农村最亟待解决问题,同时也找到了革命的突破口,即农民问题。发现农民问题才是这一时期的一个主要问题,展开一场农民实践考察运动,用实践检验真知,从更深的角度去挖掘农民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国民党的叛变而结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包围之下,英勇地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开篇分析当时的国内政治状况,中国需要无产阶级来领导这场民主革命,以及点明党在四周的白色恐怖、敌强我弱的背景下,如何能够使红色政权存在及发生。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针对当时红军前途问题,批评党内某些党员对时局较量所表现的悲观情绪,点明了这一阶段中国革命的问题在于是否在游击区域建立红色政权,是否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抗日战争时期,面临着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承担起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当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第3个年头,党已经从狭小的圈子中走出来,成为了全国性的大党。针对新党员缺乏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基本知识,以及对认知的教育的漠视,同时老党员也应该在建党已有18个年头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适应已经变化的新环境,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上先提出了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是要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安全巩固的布尔塞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针对抗日,国内外开始关于战争的情况提出妥协倾向的中国必亡论与轻敌倾向的中国速胜论,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展开论述,分析这两种倾向的错误并做出明确的解答,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针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革命时期大规模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政治生活主题。而写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时具有不利的国际背景,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做的秘密讲话,全盘否定斯大林;帝国主义则乘机利用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发起反社会主义浪潮;加之国内三大改造中某些过急过快的错误,领导工作中出现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这些都导致了某些人民内部的矛盾突出且激化。从1956年9月开始到1957年3月,全国上下发生数十起约一万多工人罢工请愿事件,几十个城市发生大中小学罢课请愿事件,同时在许多农村地区还发生了闹退社的风潮等,这些问题都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冲击。毛泽东及时针对这些国际国内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对如何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有了深切关注,同时对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总而言之,毛泽东正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以其鲜明的问题意识,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更好地看清了问题的本身,为下一步更好地解决革命、建设过程中的困难找到问题的根源。

(二)紧扣现实,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寻找思路

毛泽东的著作写作中,既能够立足于实际,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又能够紧扣现实所存在的问题,善于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农民运动持怀疑的态度,同时在国民党的反动潮流下,毛泽东立足于中国革命实践展开一场农民运动实践考察。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他精准分析,开篇点明了当时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对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给予答复。而当时存在着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认为的“糟得很”与农民及其他革命派的“好得很”的两种情绪,是解决问题的困难之一。其次,这场运动被认为是一场痞子运动,进行农民运动的人本身就是没有发言权的人,由他们发号施令、指挥一切是不对的。针对解决问题所存在的困难,毛泽东立足现实问题,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基于现实存在解决问题,他在文中阐述了解决这些困难所要具备的条件:分析了当时的农民中存在富农、中农、贫农。在乡村中最积极奋斗的主要力量是贫农,从秘密时期到公开时期,他们与封建地主阶级、土豪劣绅都是对抗性的。湖南乡村中,贫农就已经占了百分之七十,中农百分之二十,地主富农百分之十。贫农这样的大群众,正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没有贫农阶级,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贫民,因为最革命,所以他们取得了农会的领导权。”[1]所以掌握贫农是解决农村革命问题的依据,他们占总人口多,且是属于最革命的。这里便是在立足实际,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泽东清晰地分析出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经济组织上的反动统治阶级也是相对落后的。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主观力量被削弱,但是毛泽东看到了在中国的环境中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五卅运动及其之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充分证明暂时的力量小并不可怕,会很快发展起来。再者,现实的客观情况下,伴随帝国主义和民族工业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边妥协边斗争,会引发工人阶级的抵抗,同时学生、城市贫民都有其局限性等,全国各个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也会一触即发,全国上下是处在一种混乱状态。以上三方面正是解决问题所具备的条件。除了在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运用了他一贯的逻辑思路分析问题,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也是这样的写作特点,他的思路同样清晰明了。前文已经提到了毛泽东论证了这一时期所面临的问题,那么立足于实际,如何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寻找思路,首先解决这个问题所应该具备的条件:从党经历的革命胜利与革命失败的考验,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也是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走过,“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民族统一战线”中总结了宝贵经验。其次,在这一时期,党同农民阶级密切联系,革命的主要形式是运用武装斗争,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这是立足现实情况,紧扣现实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三)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能够清晰定位存在的问题,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紧扣实际,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所应该具备的条件依据)。而解决问题的方案,则正是基于这些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找到解决方案。毛泽东擅长利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实践。他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矛盾分析法这一辩证的思维方法。首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上,坚持了矛盾的统一性,即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他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必须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才可以在同帝国主义的战争当中,早日取得革命的胜利。矛盾双方对立、斗争的主要体现,毛泽东具体总结了党同资产阶级历史上统一战线经历了建立、破裂、再建立等过程,指出了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同时又分析了资产阶级在特定时期发展而来,自身所带来必然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与其建立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党不知道在一定时期中同资产阶级联合,党就不能前进,革命就不能发展;如果我们党不知道在联合资产阶级时又同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严肃的‘和平’斗争,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就会被瓦解,革命就会失败”[2],所以我们要引以为戒,不忘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惨痛教训,保持自身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进行既斗争又联合。这是毛泽东运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关于统一战线的问题。其次,文章中还提到解决问题的另一个方案,即武装斗争。毛泽东系统分析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得出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这里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中国共产党就是在武装斗争中巩固、发展和壮大的,毛泽东总结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的经验,正确地阐述了党的建设同武装斗争的关系,正确地处理武装斗争的关系,那么党就可以发展,反之则后退。所以在此篇文章中,毛泽东根据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总结为三方面,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三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毛泽东运用矛盾分析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仅适应革命战争时期,在建设时期,矛盾分析法依然可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这样的方法一以贯之。毛泽东坚持对立统一的规律,认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这一规律都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就不必要不敢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存在矛盾,所以在社会矛盾面前没有必要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毛泽东公开承认矛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相适应又相矛盾中发展的。再次,抓住矛盾的特殊性,根据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分析问题,也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就应该用民主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我教育方法。为了协调国内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采取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文化领域,慎重对待科学文化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关于处理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方针等。这些正是根据用不同质的办法来解决不同质的矛盾的观点,也是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矛盾双方可以向对立面转化的观点。毛泽东认为,人民内部的矛盾与敌我矛盾之间相互对立,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之间是非对抗性的。但是在处理不当时,失去警觉、麻痹大意时,也会发生对抗性。但是这种对抗性是局部暂时的,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当时的匈牙利事件只是暂时现象,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要提高警惕。所以毛泽东充分运用了矛盾的分析方法,为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理论渊源,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当下,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毛泽东著作中同样可以找到可借鉴和适用的地方。

二、毛泽东写作特点对当代的启示

毛泽东著作写作思维一以贯之的特点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分析解决当下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民生问题、党建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对于民生问题的借鉴意义

将民生作为当代中国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原因:首先它关系到执政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小康的重要指标,民生问题不解决好,何以有人民共享小康。党十九大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大任务,足以见得民生对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重要性。近代,孙中山先生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了“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其《三民主义》中论述道,“可以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计”[3]。其次,民生问题是经济问题,反映在一些群体最基本的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层面:经济收入少,生活层次低,恩格尔系数大,无法满足充裕物质生活的需要,更不用说是精神层面的享受了,教育、医疗等昂贵的费用开支也时常成为问题。民生问题也是社会各种稀缺资源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存在不平等分配的结果。最后,民生同时也是个社会问题,作为社会问题的民生,关系到各个阶层如何和谐共处。

基于以上分析,民生直接表现为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要科学借鉴和运用毛泽东著作写作中的方法,分析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制由来已久,最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我们有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要立足于实际,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从社会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产力,使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总量提高,为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应该积极借鉴毛泽东的矛盾分析法,看到矛盾的对立统一,抓住主要矛盾,以及在解决矛盾过程中针对不同质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例如,矛盾的特殊性就告诉我们,解决就业问题就要根据不同的失业人群进行综合理性分析,判断属于是季节性的失业,还是结构性失业等,从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来促进就业;解决农村扶贫问题,针对特殊情况,精准扶贫,正是运用了矛盾分析法来分析解决问题。要认识到发展经济是解决民生的关键,只有经济发展了,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正是合理地利用矛盾分析来解决问题。

(二)对于党建问题的重要指导意义

党建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党的自身建设是中国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重视党的建设。当下党正面临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对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如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的针对性,提高党的科学化水平,是当前时期的历史和现实课题。针对这些风险,依据毛泽东著作写作中的特点进行分析,当下中国已经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首先党内具备有效的监督机制,同时党外有各民主党派的监督,这样党员干部就可以保持自律性,提升执政能力,不敢腐;国家的民主政治,有完整的宪法和监督机制,党就不能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是国家主人,党长期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就不敢精神懈怠。要解决当下党群矛盾,也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抓主要矛盾,即当下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更加密切,应更加关切人民的切身利益;维护党的队伍的纯洁性,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打击腐败,增强党的领导威信;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在党的建设过程中,要紧抓党风建设,正是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可见,应用毛泽东写作特点的逻辑思路,能使其在解决民生问题或者党建问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毛泽东文选写作突出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并对问题进行清晰的定位分析。文中以他的逻辑思路:分析存在问题,即问题意识——分析寻找解决困难的依据(紧扣实际,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现实中寻找思路)——运用辩证思维得出解决方案,从而展开了论述。对于三个写作特点的分析以及灵活运用,对分析和解决当下中国存在的现实问题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8.

[3]孙中山.三民主义[M].长沙:岳麓书院,2000:221.

猜你喜欢
矛盾解决问题革命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