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观及其当代价值

2018-03-20 12:43李妹珍刘淑兰谭文华
关键词:林田湖恩格斯山水

李妹珍,刘淑兰,谭文华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其生态文明思想中,生命共同体观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命共同体观要求以系统论或整体论的辩证思维,从由“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构成的生命共同体的视角来研究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研究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观,对于全面、快速、有效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观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肥沃土壤,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是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一)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在儒、道等传统思想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儒家的孔子曾说:“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篇》)《礼记·祭义》载有曾子的说法:“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孟子曾对梁惠王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署不入挎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这说明,自然界中有其生存繁衍的规则,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竭泽而渔,而是既要考虑眼前,又要兼顾长远,体现了儒家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理念。此外,孟子还说过:“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强调作为有道德的君子应该要仁民爱物,体现了儒家对人和自然事物的人文关怀。“天人合一”是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的最高境界。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老子·二十五章》)强调了人与道、天、地等万物之间的平等关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说明人与万物都是道的产物,从根源上把天地万物统一起来。庄子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庄子·齐物论》)也强调了天、地、人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总之,道家思想反对以自我为中心、把大自然当成征服的对象,主张以道观物、天人合一,达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应该说,儒家和道家这种朴素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整体意识对于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马克思曾指出:“从理论方面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的自然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上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1]“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2]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167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正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在自身的活动过程中要尊重自然,否则会遭受来自自然的报复。对此,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2]383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或是自然的产物,所以人的活动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不破坏自身的生存环境为尺度。可以说,习近平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观点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泛实践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是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和水污染严重,雾霾天气频发,高温、暴雨、强台风等极端天气频现等等,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但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很多地方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把自然万物当作生命共同体的眼光,没有从整体上系统地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使得生态文明建设难以取得显著成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这些形而上学的片面做法,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系统性问题,成为习近平提出生命共同体观的实践背景。

二、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观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和复杂性

系统并不是部分或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由部分或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构成了相伴相生的复杂的有机统一整体。习近平把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山水林田湖看作是有生命的要素,并将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生动地描绘出来:“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将“山水林田湖”扩展到“山水林田湖草”。他说,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4]24。正因为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和谐共生关系,遵循能量和物质转化与循环的动态平衡规律,所以,在处理生态环境问题时,必须从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出发,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进行共治共理、整体推进;对于有关部门而言,就是要做到统一规划、协同治理,而不能部门分割、各自为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否则,治理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正如习近平所言:“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3]

(二)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人的命脉在田。”[3]习近平用“命脉”把人与山水林田湖连在一块,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友好关系,揭示了人类与山水林田湖之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统一,表明了人类在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会上,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5]接着,他强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5]。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上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4]50,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4]23-2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表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利益的实现,依赖于所有的生命物种提供的生物资源和它们的活动所形成的健康的生态环境。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类要将自然万物看成是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和朋友,要尊重它们、爱护它们,与它们实现和谐共存、协调发展、永续发展。

(三)人类是一个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2011年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进人类共同利益。”[6]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系列双边和多边重要外交场合深刻阐述了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强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巴基斯坦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7]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4]58也恰如马克思所言:“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8]正因如此,习近平大力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4]58-59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揭示了人类在各方面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这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国际秩序等各个方面,也涉及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观照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就是要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理念,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就是损害了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所以,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不分国家、地区、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每个人都要担负起爱护地球、保卫家园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广泛凝聚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的力量,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

三、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观的当代价值

(一)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或提出要保持“生态平衡”,或提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或提出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等,但应该说都没有或至少没有很明确地从生命共同体的视角提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达到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并对“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这种孤立片面的形而上学思维和做法进行了批评。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即要求以系统论或整体论的思维,从由“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构成的生命共同体的视角来研究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二)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观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南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我们只有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地植植树、种种草、治治水,而是一个需要全民共同参与的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才能在行动上做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盘活山水林田湖草这个生命共同体,让相关各要素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局面,真正实现山水相连、花鸟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观正是以系统论或整体论的辩证思维,揭示了山水林田湖草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荣辱与共的一体关系,既从辩证法的角度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打开了全新的视野,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向,也为今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是当前及今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理论指南。

(三)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观将有力助推美丽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9]习近平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梦的范畴,丰富了中国梦的内涵,也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国家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4]12;“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4]50这些论断既表达了习近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也表达了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明晰了生态文明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生态良好的美好前景,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以生命共同体的思维来全面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改变过去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顾此失彼的形而上学的片面做法,大大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3]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求是,2013(22):19-27.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N].人民日报,2016-05-10(002).

[6]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J].求是,2012(22):3-25.

[7] 彭冰冰.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内涵与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2017(4):11-16.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

[9] 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EB/OL].(2013-07-18).http://news.163.com/13/0720/15/94847I9600014JB5.html.

猜你喜欢
林田湖恩格斯山水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
爱在一湖山水间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山水林田湖草研究概述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与修复找准问题明确目标和路径
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内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