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

2018-03-22 12:03安勇
满族文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喉咙老太床上

安勇

一间普通的病房里,按规定本来应该摆四张床。这四张床原本都规规矩矩老实巴交,很守秩序地在房间的四个角上安静地站着,各自守着自己的领土。即使是偶尔升高降低变换角度,也都是在自己的小范围内完成的,谁也没有强占别人空间的想法和预谋。四张床就像四个国家,本着互相尊重、互不干涉主权、又同病相怜的原则,在病房里和平共处着。忽然有一天,又有一张床很野蛮地把这种秩序打乱了,不由分说闯进病房里。这就像一个车库,本来当初设计时只能停四辆车,突然又硬塞进来一辆,变成了五辆车,地方就显得有些不够用了。虽然谁也没碰着谁,但那种理想的距离感却被破坏了。四张床对这种公然的侵略行径,也有点儿不太满意,摆出了一致对外的架式,联合起来,把闯入的那第五张床挤到了一个挺狭小的空间里。

那第五张床被挤到了窗口边的角落里,旁边立着一只一人多高的氧气瓶。床上躺着的是一位老人。老人似乎也知道,住进这间病房里有点儿加塞的嫌疑,理就不太直,气也不太壮。每天都很安静地躺着,甚至连动动胳膊抬抬腿都要考虑一下大家的情绪。

老人穿一身绿军装,戴一顶绿军帽,长得很瘦很瘦的,瘦到让人担心如果解开衣服扣,他会不会“哗啦”一下子,转眼就散落成一堆骨头。老人没有盖医院里的被子,盖的是一件绿色的军大衣。这样,不时地会让人产生错觉,以为那张后加的床上并没有住着病人,只是随随便便扔了一件大衣。但如果顺着床头上挂着的输液管往下看,就能看到一只枯枝般的手。手瘦得只剩下了一张皮,上面布满了各种形状的老年斑,手里还抓着一只很旧的布包。老人放在布包上的那只手不太安分守己,隔一會儿就要伸进布包里去摸一摸,再隔一会儿,又摸一摸。好像包里装着什么宝贝似的,要摸一摸,检查一下,才放心。每当老人的手不老实呆着时,床边坐着陪护的老太就非常不高兴,强行把老人的手挪开,让他摸不到那只布包。但老人很固执,过一会儿,又会把手伸进布包里。后来,趁老人睡着了,老太干脆把布包没收,藏在了床垫子底下。老人醒来时手在床上摸索一阵,没有找到想找的东西,就很气愤,喉咙里“呼噜呼噜”地响过一阵后,似乎说了些什么话。他说的话旁人是听不清的,但老太能听清。老太就也变得很气愤,伸手在老人的脑门儿上虚张声势地拍一下,说:“老东西,你是谁老子?你管谁叫龟儿子?你的手动来动去的,打出鼓包来,看看是我受罪还是你受罪?”

老太虽然听清了老人的话,但她的耳朵似乎不太好用,因为她说话的声音很大,自己却又浑然不觉的样子。她的声音在病房里很嘹亮地响过后,其他的病人和家属就都愣一愣,然后无声地笑一笑,互相交换一瞥会心的眼神。老人挨了打,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了,把脑袋歪到一边去,摆出一副不屑和老太计较的架式。但等到吃饭时,老太把饭送到老人嘴边,老人却不愿意合作,把一张干瘪的嘴闭得紧紧的。喉咙里又“呼噜呼噜”地一阵响。老太就把端起的那勺饭放进饭盒里,用一只手指点点老人的脑门儿,“老东西,你不吃拉倒,不吃你就永远别吃。看看是你饿,还是我饿?”但老人似乎并不仅仅只有绝食一种手段,过一会儿,老人的喉咙里又“呼噜呼噜”地一阵响。老太就撇撇嘴,撇出嘴里一个黑洞洞的牙窟窿,不予理睬。又过一会儿,老人的喉咙里又“呼噜呼噜”地一阵响。这下子老太就发火了,“知道你不吃,你不饿,说一遍就行了,还没完没了了咋地?”老人的喉咙里就又“呼噜呼噜”地一阵响。这次,老太反而笑了,说:“老东西,你也是位老同志了,该注意一下自己的形象,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还用我这个老婆子教你吗?再说了,你信仰唯物主义,说话也该有点儿根据。你说说,这世界上有叫‘王八犊子这个名的人吗?”老太太说完这句话,病房里别的人就猜到老人说的是什么话了,都掩着嘴小声地笑起来。

躺在床上的老人,基本上是闭着眼睛的。偶尔睁开眼睛时,露出的也是两道很暗淡的光,那两道光像两只即将燃尽的残烛似的,浑浑浊浊地在军帽下面闪动几下,风一吹,很快又熄灭了。于是就有人问老太,老人得的是什么病呢?老太摇摇头,不知是没听清人家说什么,还是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这样,大家就不好再问了。但大家也都明白,老人的病一定很严重,因为他只能躺在床上,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了。

老太经常会端着尿盆问:“老东西,你说句痛快话,到底想不想撒尿?”老人有时候摇摇头,也有时候会点点头。他点头的时候老太就会把那件大衣揭开,帮老人翻个身,侧躺着,把便盆伸到老人的身边去。但自从老太把布包没收后,老人每次都不太合作。往往等了很久,该出来的东西也不出来。老太的嘴就努起来,噘成鸭子嘴的形状,运一会儿气,从嘴里吹出一阵“嘶嘶”的口哨声。老太的意思是打算拿口哨做个诱饵,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把迟迟不出来的东西引出来。但老人却并不领情,而且很反感。两道眉毛使劲儿皱起来,喉咙里“呼噜呼噜”地一阵响。老太抬手打他一下:“老东西,你怎么张嘴就骂人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背了那么多年,你都扔在脑后了?另外,作为一个老同志,你不应该由着性子闹情绪,没收你的东西也是为了你好,你要实事求是,有尿就尿,没有尿就别说有尿,你说说你到底尿不尿?”正说到这里时,老人的尿已经出来了,老太没有防备,有一部分就浇在了她的手上。老太擦了手,不停地说老东西。老人的嗓子里又呼噜一阵,脸上的一层皮动了动,挤出了一丝笑容。这次,老人说的话倒很清楚,大家也都听懂了,他说的是“傻瓜!”两个字。

老人的那张床正摆在窗子下,窗子上的窗帘已经坏掉了,起不到窗帘的作用。正是秋天,一到中午,很毒很毒的阳光就从窗口照进来,落在老人的脸上。开始,老太背对窗子坐着,跟着阳光不时调整自己的位置,试图用后背挡住阳光。早晨时还好,接近中午,太阳升得越来越高了,老太的后背就无能为力了。阳光从她的头顶上绕过去,还是照在老人的脸上。老太就站起来,把一件衣服用手撑起来,给老人打成一顶伞。老人躺了一会儿后,似乎发现刚才的阳光不见了,就睁开眼睛看了看。看到老太,喉咙里就“呼噜呼噜”地一阵响。撑着衣服的老太手上忙着,嘴却不肯闲着,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要是不挡着点儿,还不把你这个老东西烤熟喽,你还说我有病,我看你才有病呢!你没病能躺在这地方?”

老太说这些话时,声音也是很大的。病房里别的人就板不住要笑。开始大家还都尽量克制着,捂住嘴,悄悄享受这份快乐。后来,大家发现老太的耳朵不好使,笑的声音就有些放肆起来。你笑一声,他也笑一声,笑声和笑声之间有些互相应和打着招呼眉来眼去的感觉。这时候,病房里原本被病痛和忧虑控制着的沉闷气氛,就慢慢流动起来,变得欢乐而轻松了。

但有一张床上的病人却不喜欢这些笑声,别人一笑,他就会皱起眉头来。那个人大概五十几岁,长得挺胖挺胖的,浑身的肥肉把一件病号服撑得满满当当的。让人担心,如果病号服解开,他会不会变成一堆脂肪,稀里哗啦地流到病床上。病房里最热闹的就是他这张床,不时有一些人站在床边点头弯腰地问寒问暖,也不时有一些包装精美的鲜花水果,赶集似的围着他吐出芬芳的香气。后来大家就搞清楚了,这个病人对笑声反感,并不是他讨厌笑声,而是他认为,自己才是这个病房里真正的中心,其他的人都要退居其次,即便是笑,也要冲着他笑才对劲。这个病人是很喜欢讲话的,讲起话来神采飞扬,表情手势都合理而有力度。慢慢地,大家也就都知道了,人家是位领导干部。也有人私下里猜测,可能并不是太大的领导干部,否则就不该挤在这里,早住到高干病房去了。不久后,大家又掌握了一个信息,这位领导干部不是普通的领导干部,而是位遭受了莫名其妙的不公平待遇的领导干部,一气之下就住进了医院里。其实,这位领导干部也未见得就真是病了,病多半不过是他的一个手段和借口罢了,他需要的是医院的环境和这么一种声势。他把手挥成扇子面的形状,愤愤不平地说:“天底下还没有王法了咋地,我这些年来的工作都白干了?他娘的,我倒要看看,他们怎么把我从这里接出去!”

他说的这些话老太和老人都没有听到。老太耳朵不灵,老人呢,多数时间处于半昏迷状态。病房里别的人都一字不漏地听到了。领导的话说得理直气壮慷慨激昂,其他人就一阵阵地肃然起敬,在心里各自描述着这位领导如何被接出去的场面,琢磨着人家的级别。敢公然装病叫板的人,官就算再小,也不会小到哪里去吧!

这位病人领导很能讲,也很会讲,往往能从国内形势分析到国际形势。再从一件小事情联系到全民的素质问题。在他看来,国民的素质普遍是很低下的,低到让他时时刻刻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程度。每次提起这个话题,他都表现得痛心疾首,但他发表这番议论时,很显然是把一件事情忘记了——他自己也应该是国民中的一员,也是那些素质低下的团体中的一分子。但关于这一点不会有人提醒他,大家都严肃地听着,并在心里做着检讨。这时候,听不到的老太和老人反而把批评逃开了,真是有点幸福。

偶尔,老太并没有招惹老人,老人从昏迷中醒来时,自己也会在喉咙里“呼噜呼噜”一阵子。老太有时候会附合着说几句,有时候她也分不清老人到底说了些什么。就凑到老人耳边问,“老东西,你说什么乱七八糟的,把话说清楚不行吗?”老人就又“呼噜呼噜”一阵。这次,老太听清了,“你要去塔山啊!行啊,老东西,等你病好了,就带你去塔山,一辈子你也忘不了那个地方。”也有的时候,老人呼噜一阵后,老太会羞涩地笑一笑,在老人的身上轻轻地打一下,说:“老东西,都到了这早晚儿了,你一条腿都迈进阎王殿了,咋还没个正经的呢?”

老太并不能总陪在老人的身边,快到饭时了,她就要拎着饭盒回家去做饭。临走就托付病房里其他的人照看一下老人正挂着的吊瓶。老太出去了,病房里的人们就会小声地议论,“这老两口子没儿没女吗?”“怎么不见儿女们露面呢?”也有人什么也不说,只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病房里已经住满了,按规定不许私自摆钢丝床什么的。这样,陪护的家属晚上就只能和病人挤在一张床上。那位领导干部晚上其实是不需要人陪床的,他并没用什么药物,用的只是一张床和这种病房营造出的气氛。但有一个年轻的秘书样的小伙子,还是寸步不离地守在床边上。一会儿问:“您喝不喝水?”一会儿又问:“您吃不吃水果?”第二天,又有另一个秘书样的年轻人围在床边上,看起来人家背后有一支实力很强大的护理团。小护士们不时乖巧地到领导的面前来请示一下,问问领导有没有什么需要做的事情。这种待遇别人是享受不到的。

老人的药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维持的。老太就一直坐在床边的凳子上。这间病房里一共有六盏灯,他们头顶上的那盏灯出了毛病,亮几秒钟就要灭一下,休息一会儿,灭几秒钟再亮一会儿。好像是人的眼睛,不时地需要眨一眨缓解一下疲劳才行。老太实在困得坚持不住时,也会像那盏灯似的,把头搭在病床上休息一会儿,眯一会儿眼睛。老太的头发全都白了,她埋头趴在床边时,老人的那张床上看起来就好像开出了一朵挺大的白花。这朵花开得并不安稳,刚打一个盹儿,一激灵就醒了。花就不见了,变成了一张皱纹密布的脸。

有一天,老太拎着饭盒走进病房时,一个戴白口罩的护士拦住了她。那个护士的口罩挺大,把整张脸都遮住了,只露出了两只乌溜溜的黑眼睛和眼睛上面拧成对号做着某种判断的两道细眉毛。如果这时候把她脸上捂着的口罩摘下来,那么露出的一定是一张严肃的、公事公办的脸。护士说:“赵一达的家属,赶快去交钱。再不交钱,我们就只能停药了。”老太看一眼护士,再看一眼床上躺着的老人,就赶紧拉着护士的手走到走廊里。

老太再走进病房时,脸上是一副走投无路的表情。她愣愣的,自己想了半天的主意,然后在老人的耳边说了几句什么。老人听了老太的话,似乎非常生气,喉咙里剧烈地呼噜起来,那只正打着药的手还在床上一下下地擂。老太摇摇头说:“算了,算了,老东西,听你的,我不去找,不去找还不行吗?”隔一会儿老太又说:“你个老东西,真是茅楼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后来,也不知道老太想了什么办法,交上了钱,因为药并没有停下,还在那么不紧不慢地滴进老人的血管里。

每天早晨,医生都要来查病房,他们往往会满脸堆着笑,先在那位领导干部的床前问上半天,耐心地介绍着各种可能性并讲解着相关的应对措施,然后才挨排地查其他的病人。站到别的病床前的時候,医生的笑脸就突然失踪了,不知道丢到什么地方去了,换成了一副医疗器械似的冷冰冰的模样。医生查过房后把老太喊了出去。老太再回来时,眼睛就红红的。她坐在老人的床边时,老人的眼睛睁开来,看她几眼,喉咙里就“呼噜呼噜”地说了句什么。老太听了老人的话,表现的很生气,“老东西,你胡思乱想些什么?是听医生的还是听你的?再说了,你不是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吗?用你自己的话说,你患得患失的这个样子,还像个共产党员吗?”老人受了批评,就显得有些羞愧,像个犯错误的小孩子似的,再不敢说什么了。两点浑浊的光也随之暗淡下去,无声地熄灭了。转眼间,老人又昏睡了过去。

那位领导干部的病床边,忽然来了些看起来也很像领导干部的人,这些人都挺胸叠肚的,一来了就把手伸出来,打算和那位病人领导握手。但那位病人领导却不愿意握手,好像手一伸出去,某种条件就无法达到了似的。他像个正经病人似的躺在床上,把自己的一只胖手安全地藏在被子底下,嘴里哼哼着他的病痛。众位领导们握手的仪式就没办法再进行下去了,在空气中尴尬地挥几下,随便地安慰几句,扔下些鲜花水果和指示,就呼呼拉拉地离开了。探视的众人走后,那位病人领导从床上坐起来,把刚才藏起来的那只手拿出来,在空中有力地挥动着,声若洪钟地说:“等着瞧吧,看看最后到底是谁求谁?”

病人领导说完了,大家也都在心里琢磨着事态的发展和演变,设想着最后到底会是谁求谁呢?只有老太不关心这件事,老太贴在老人耳边问:“老东西,我说你整天这么躺着,难不难受啊?”老人似乎想了想,才在喉咙里呼噜一阵。老太说:“老东西,你又不讲理了是不是?我又没病,凭什么要让我躺下试试呢?”更多的时候,老太会把老人管得规规矩矩的,老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批评。吃饭时,老太会说:“老东西,你不会慢点吃吗?又没人跟你抢,你急个什么劲儿?跟三天没吃饭似的!”老人大小便时老太会说:“老东西,我在这接着呢,你自己主观上也得努些力呀,毛主席不是说过嘛,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你说说,你啥也不干,共产主义能自己到来吗?”老太说:“老东西,你的手不能老实呆一会吗?总是动来动去的。多少年前的教训你还记不住吗?要是老老实实的,你那另一只手能不愿意跟你在一块儿堆儿待着吗?”老人听了这样的批评,喉咙里就简短地响一下。老太说:“老东西,你怎么又骂人呢?你们家里都管说话叫放屁吗?我知道当年你是执行任务,但你如果不那么玩命,手能没吗?”大家听到这话,才明白,原来床上躺着的老人,只剩下了一只手,这时人们也才恍然大悟,怪不得输液时老人从来也不换手呢。那老人的另一只手,当年又是怎么不老实了呢?

走了的那群领导又来了一次,这次,那位病人领导表现得比上次要合作。可能什么事情都要讲究个分寸吧,拿捏得好了,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拿捏得不好,就可能鸡飞蛋打。这位领导显然深谙其中的三昧,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这次不仅接受了握手,而且还很诚恳地和诸位领导进行了交谈。这次探视不久,病人领导就出院了。临走前他和大家挥了挥手,用很庄严的口气吩咐大家好好养病,争取早日出院。他住过的那张床就空了下来。但领导住过的痕迹还在,能看到床上被压出的一个没有恢复过来的人形坑。看起来,这些日子,那张床一定受了好多苦。承載着一位肥胖的领导,并不是一件太幸福的事。

后来的某一天,一大群医生和护士把那位一只手的老人用车推走了,然后就再没有推回来,那张后加上的床就变成了一张空床。床上没有了病人,那张床就显得白而整洁,也非常空荡,好像从来就没有人在上面躺过似的。看上去,这床也是张老床了,四只铁制的床脚都生出了斑驳的锈渍,它一定见识过不少生死别离,很多人被抬到它的上面,又从它的上面被抬出去,然后就再也不回来了。

离开的老太在傍晚时分又回到了这间病房里,那时,病房里已经亮起了灯。但亮的是五盏灯,老人头顶上的那盏灯,已经彻底休息了,再不肯玩眨眼睛的游戏。老太似乎遗落了什么东西,在那张床上不停地找。找着找着,老太忽然停了下来,手举到眼睛前面冲着灯光看。开始,大家都觉得挺奇怪,老太的手里空无一物,她是在看什么东西呢?后来,有一个视力很好的人就发现了,老太的手里举着的是一根短短的白头发。那应该是老人的头发吧!病房里有人问老太到底要找什么,也有人问到那位老人。老太似乎听清了大家的问话,又似乎没听清,疑惑地冲人看上一眼,却并不说什么,低下头,在床上继续找。老太找了一会儿,好像没有找到想找的东西,叹口气,就转身离开了病房。

病房里走了两个病人,再摆五张床就有些不太合理了。有人就提出来,应该把后加的那张床抬出去。两个男人抬着那张床出病房门时,有一个什么物件,从侧着的病床上掉到了地上。“哗啦”一声,滚出了一堆东西来。人们看见,掉下来的是一只破旧的帆布包,布包上有一只鲜红鲜红的五角星。散落到地上的,是一枚枚奖章。有人一边捡一边说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都有啊!原来,老人是位老英雄啊!这时候就有人想起了老太曾经说过的塔山,想起了辽沈战役时,那场著名的塔山阻击战,还有如今立在山头上的那座高高的纪念碑。一枚枚奖章捡完了,病房里的人们就一阵沉默。大家都把目光投向老人曾经待过的那个角落,谁也想不起来该说些什么了。而那个空荡荡的角落里,仿佛又传来了老人喉咙里“呼噜呼噜”的声音,那声音像多年前的枪炮声一样,回荡在静寂的病房里。

〔特约责任编辑 李羡杰〕

猜你喜欢
喉咙老太床上
谁拿走了钱
种菜
求婚
喉咙被刺卡住时应该怎么办
朋友,我们可以睡在一张床上吗?
一个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