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

2018-03-22 10:39刘忠诚
考试周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人格教育渗透初中语文

摘 要:人格教育肩负了以人为本、整体发展、生态和谐的素质化教育理念,已经变成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可以逐渐打造出学生的道德品质,令学生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人格教育

一、 引言

当前教育教学通常仅重视提升知识与技能的传输,忽略学生人格的建立,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学生道德品质问题逐渐显露。语文作为“文”和“道”的共同载体,语文作为主要的沟通工具,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构成方面。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学科的特征决定了此学科与完善人格构成具有紧密的关联。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格教育,则变成所有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通过教学经验探讨运用语文教学提高、感染学生的人文情怀,加快健全人格的构成与发展,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铺垫。

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人格教育的目的

1. 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意义

语文教学自身则为“文”和“道”的融合体,饱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对于怡情悦性、打造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初中语文教育不单单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语言文字,还为学生塑造了美好的内心。从而,语文教学才可以真正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2. 初中学生应当强化人格教育

在独生子女、留守儿童不断增加下,学生的自控能力不断降低,诸多学生在集体观念、社会道德方面极为欠缺,存在自私自利的现象。对此状态一旦放任不管,则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恶劣的影响。因为初中时期是学生构成完善人格的主要时期,从而应当在初中时期强化教育学生的人格。只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展现出学科的特点,加强培育崇高、健全的人格,才能够让学生终身获益,从而真正加快素质教育的进行。

3. 人格培养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形势

在探讨一个人是否属于人才时,主要在于此人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标准,在为人处世方面是否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性。在初中教学当中积极加快素质教育,则需教师在重视培养学生智能的状态下,需要所培养的人拥有健全的人格,这成为初中语文新课改的要求,也成为培养一名合格人才的所需。一个人是否具有高水准的道德、精神追求,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具有的一个主要素质。从而,在初中语文新课改中指出,教育应当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整体化、健康化发展。

三、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措施

人格教育的渗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最终目标。可是,当前在完成教育实践时,欠缺人格教育的问题极为明显,教育者应当为学生建立一个轻松、和谐的范围,在这种环境中渗透人格教育,有效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构成独立健康的人格。

1. 明确学科教学目标,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对于现代教学体制而言,大多数教育者把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视为表面化的识字阅读,真正的教学目标应当是构成健康的身心、提升学生的素质、建立坚定的意志、打造完善的人格。教师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以及引导者,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十分关键。(1)定期进行人格教育的讲座或培训。聘请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定期为教师传授人格教育的内容与核心,让教师可以真正掌握人格教育的重要所在。(2)通过广播与宣传栏传导人格教育的理念。广播与宣传栏成为展现学生文化的平台,透过人格教育精神的传递,在学校建立积极向上的气象。(3)激励教师对教学进行创新。网络成为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透过网络资源学习人格教育,并且对展现人格教育的优秀教师给予奖励。

2. 探寻教材深层内容,分析素质教学模式

语文教材是通过字、词、句构成的,可是所有文章传播的均为一份情怀、一种精神。假如在教学当中,仅对文章给予架构肢解,则较难达成人格教育的目标。比如在学习《丑小鸭》时,教师需要指引学生了解到丑小鸭在打击与挫折中追求和向往美的心境,提高内心解决困难的决心。讲解《在山的那一边》一文时,为学生建造一个积极向上、追寻理想的美好意境,激励学生勇于追求梦想。探寻教材中的真正意义,从而熏陶学生的审美理念,建立良好的人格,这也成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融入应当依照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首先,依照按部就班、由表及里的教学原则。人格教育具备了潜移默化的特征,不可过于急躁,从而对教学的效果带来影响。其次,展现教学民主原则。正确地处理教师与学生相互间的角色,教师应当做好带头作用,人格教育最好的方法是通过人格感染人格,所以对教师的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

3. 进行人格素质活动,提倡体验阅读方法

课堂教学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渠道。教材成为学生构成人格、学习知识与技能的一个渠道。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充足的人格教育素材,其中具有展现爱国情感的文章,具有歌功颂德的英雄人物故事,具备善恶评判准则,更加具备做人的原则。教师通过运用这些资源,将崇高的情怀以及理想透过文字传导至学生的内心,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感受做人的道理。

(1) 透过语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诸多具有哲理、感人至深的文章。在这些文章的教学中,应当着重讲解作者的生平、生活年代乃至写作的目的,带领学生学习历史,掌握历史人物以及过去的社会生活、道德风尚与人们对人生的追求。例如,在《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则探讨由于人具有羞耻之心,因此可以做到公而无私。在孟子的角度而言,生存和生命对人而言均十分珍贵,可是“义”的价值则遠比生存与生命崇高,所以一个具备羞耻心的人,宁愿为“义”,也会放弃“生”。在教学当中,掌握孟子的为人以及孟子生活的时代,则能够真正了解课文蕴含的人格思想。从而对学生而言,则不单单属于应当背诵的文章。

(2) 透过语文课堂教学,协助学生提升自律能力

诸多初中生之所以无法积极、自律地进行学习,与其无法清楚学习和生活中的是非具有直接的关联,知书达理一词体现出了文化和明理的关联。讲课时可以传授学生如何辨别是非,先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为学生培养自律精神提供一个良好的开始。

(3) 透过语文课堂教学,学习中华民族美德

对于学生中具有不孝顺父母、不尊重师长的状况,在教学中,应当强化传统美德的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诸多篇章均能够当做此方面教育的良好素材。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莫怀戚的《散步》。对于学生存在不热爱祖国、不热爱集体、自私自利思想的状况,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加强关于爱国主义的宣传,通过这一庞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关于爱国主题的文章,在语文教材中较多。比如:钱学森的《始终眷恋着祖国》、都德的《最后一课》,萧乾的《枣核》等。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惧怕困难,欠缺积极向上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在坚持奋斗,勇于克服困难方面的精神。比如在《愚公移山》中,通过这些优秀作品表达的传统美德,对青少年给予人格教育,从而塑造并发展初中生的人格。在教学中透过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讲解教材中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文章中的善恶、忠奸了解人性的美丑。通过人物的悲喜、成败去体会人生的意义。感受作者传达作品的道德评判,体会灵魂与情感的净化。

4. 透过写作训练,渗透人格教育

(1) 阅读中渗透写作,陶冶学生的品位

透过阅读能够有利于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中引发共鸣,以此传达出内心冲动。带领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实现沟通和默契,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触及内心的敏感情怀,让学生具有写作的冲动,通过语言将情感宣泄出来。

(2) 生活中生成作文,升华学生的品位

对于初中作文教学而言,应当从生活着手,让学生可以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将生活视为一种乐趣,不论是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将这些内容当成写作的题材,正视它,不要将其作为烦恼和负担。

四、 结束语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决定了其教育任务,不仅要教会学生认字、阅读、理解、写作等一些基础能力,还应当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与良好的品德。初中生的辨别能力较差,是非理念较弱,较易轻信他人,处在健康心理的主要阶段,教师应当在教学当中极为注重人格教育,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别,了解学生的思想理念,真正把人格教育实施到学习与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1]叶敏.浅论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J].语文建设,2015(35):11-12.

[2]王海波.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分析[J].语文建设,2014(35):12-13.

[3]袁磊.地方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培育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研究[J].语文建设,2015(15):19-20.

作者簡介:

刘忠诚,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广西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人格教育渗透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强化人格教育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