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构建快乐教学的实践初探

2018-03-22 10:39陈晓燕
考试周刊 2018年33期

摘 要: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快乐氛围,才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良好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初中学生的生活以及心理特征,把多元化因素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把静态化教材内容转化为动态化内容,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地体会到快乐,愉悦。

关键词:快乐聆听;快乐观赏;快乐竞争;快乐实践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堂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在一些语文课堂中仍旧存在一些枯燥乏味的气息,学生深陷于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只是被动的跟随教育工作者的命令展开学习活动,从而让语文课堂教学黯然失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学生才可以带着一种热情、激情的心态去投入学习和思考中,对语文内容中呈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才会更为震惊。”让语文课堂充满快乐的气息,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够构建快乐课堂,构建快乐的语文学习氛围呢?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融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将各种元素导入语文教学活动中,把固体静态化的内容转化为活跃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快乐。

一、 快乐聆听,在旋律中体会到弦外之妙

音乐是通往人与人内心深处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动听的旋律。音乐不仅可以增强语文阅读主题环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根据音乐旋律、音感等和课文内容充分结合在一起,能够真正意义上展现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以及渲染力,刺激学生的各个神经,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语言文字以外的弦外之意。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朗读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教材内容的特征,巧妙地观察到文本和音乐之间的互通点,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又比如在《济南的冬天》中,文章多以赞美济南冬天景色为主,在字里行间透露着赞美之情,仿佛让人们很向往济南的冬天。通过对文章整体知识结构的认识,教师可以巧妙地在课堂之中融入音乐这一环节,让学生可以在快乐的音乐中体会济南冬天的美妙之处。首先在课堂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于济南的冬天背景音乐《雪之梦》,并利用丰富的情感导入新课: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哪位同学可以自信而又准确地告诉我你印象中的冬天。“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然后教师再为学生播放相关的音频,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诵读,为学生充分展现语文教学动静结合的特点。

二、 快乐观赏,在镜头中感受影像之真

把一部分有价值的电影融入语文课堂中,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识都被改编成了影像。教师可以正确地指引学生解析课文,利用影像深化学生的理解,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也可以利用影像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为了深化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人物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动画《皇帝的新装》选段,为学生营造快乐的气氛,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中的人物。

三、 快乐竞争,在竞争中相互协作

英国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高尚的竞争能够超越一切。根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竞争,在创设竞争的环境中,能够深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帮助学生,让其将竞争与合作融合在一起,把学生自主独立思考转化为具体智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利用合作来组织竞争,可以让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到成就感,在思维的互动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散步》这一篇文章时,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学生以角色扮演方式进行散步活动,地点就是学校周围的操场中,当学生散步到最终地点,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阐述刚才的感受,当学生认真地思考过后,教师可以巧妙地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在刚才的活动中,可以学到东西吗?并阐述原因。然后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分别针对于文中四个人物自由分组,并阐述感想。具體分为几个环节:①首先为学生呈现出散步的场景图,让学生身临其境。②自由结组。通过学生对散步的心灵感悟,分为不同人物小组,进行讨论。③分组探讨,组内互动,阐述彼此观点,并互相谈谈感受。④共同分享:我喜欢 角色,因为 ,因为 ,更是为了 。根据组内协作,组外共享,让其四个人物组分别表现每一个人物特点,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四、 快乐实践,利用实际生活丰富文字底蕴

伴随着学生的年龄不断增长,生活经验不断积累,越深越来越对现实社会有所体会,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利用这一点,让学生以语文视觉来看待现实社会,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快乐,丰富文字底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同等重要,把学生的学校经历、家庭经历、社会经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开拓学生眼界,拉近语文和生活的关系。例如在学习《孙权劝学》中,本文主要讲述了孙权劝说吕蒙以及劝说后吕蒙的变化,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环绕“劝”字,将语文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下,感受“劝”的价值所在。

第一步,设计劝学情境。

爸爸经常会和所工作部门的领导说:我每天不但需要完成工作,还要忙乎家里,伴随着我的年龄越来越大,我想我学习的东西已经够用了,就不必活到老,学到老了吧!妈妈往往会说:记得我上学那时候,毕业的学校可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名牌学校,我现在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职称、有好工作,我肯定不用再学习了!其他的小伙伴说:学习真的压力太大了,我真的不想再有这么大的压力了,好累啊!

第二步,小组内角色扮演,模仿劝学对话。

第三步,整体学生进行沟通,互动。

学生A:学无止境,未来的生活还很久远,目前阶段苦点累点,未来就会有好的收获。学生B:妈妈,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不能由于自身的学历高,待遇好,还有大量的知识等待着你去探索,有大量未知的事物等待着你去观察,如果你跟不上时代的脚步,那么你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的。学生C:爸爸,你现在所说的情况,只能证明一点,就是你不会合理地设计自己的有效时间,如果你肯去学习,获取更多知识,你就会找到更加棒的工作,会成为我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6.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9.

[3]徐静,罗春辉.找回失落的主导[J].中小学教育,2005(6):63-67.

作者简介:

陈晓燕,福建省福安市,福建省福安市城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