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2018-03-22 10:39黄妙茜
考试周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历史教师学科渗透高中历史教学

摘 要: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更是是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当务之急,而历史学科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当代青少年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引发了人们对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关注和思考。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研究以及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条件分析,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学生德育教育,以最大限度地积极发挥和拓展历史学科在学科德育教育中的优势作用,为其他相关学科的德育渗透提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历史教师;学科渗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它要求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更是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线教师的党务之急。历史课堂在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课堂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更有利于培养出具深刻文化素养、身心健康的学生。

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当代青少年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引发了人们对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诸如浙江金华17岁的高中学生“许力杀母案”,甘肃景泰县初二学生齐某杀人事件,福建省某市青少年大量参加黑社会组织,案中,青少年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而且抢劫、盗窃案占大多数。以上触目惊心的事例,说明青少年犯罪率大幅上升的同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马加爵等一批青少年的犯罪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二) 德育教育是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教育会上特别指出:教育系统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真正把德育放到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梁启超先生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少年独立则国独立”。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青少年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然而,当前学校教育、管理依然存在种种偏差和不足,仍然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社会上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从反面证明了这种做法的错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忽视德育教育了!尤其是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的歷史学科,更承担着责无旁贷的社会历史重任。

(三) 高中历史教学在渗透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它的优越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造就了中华民族自身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形成了以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为源泉和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历史知识博大精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以史鉴今,容易令人信服;历史内容丰富多样,适用于多方面的思想教育;杰出的历史人物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一) 历史教学要首先加强教师自身“德”的培养和提高,以保障学生德育教育的顺利进行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先加强教师自身“德”的培养和提高。老师的学识、能力、为人处世等直接影响学生。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有心、有德、有识、有能四种素质。

1. 有心,就是要求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只有“有心”,才会主动积累,才会在课堂教学上见缝插针,及时进行德育渗透。目前,要做到有心,历史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把育人放在教育的首位;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传授历史知识、训练历史思维能力的同时,利用历史史实向学生渗透为人处世的道理。

2. 有德,就是要求历史老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所以我们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

3. 有识,就是要求历史老师有精深的历史专业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历史教师与时俱进,在熟悉中学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外,还要关心时事政治,关注当代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不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这样上课时才能深刻揭示历史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渗透德育教育。

4. 有能,就是要求历史教师具备强硬的教育教学能力。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很快,新的形势要求我们教师要具备新能力。要求历史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力、课程加工与开发能力、科研与反思能力及引导、协调沟通能力。

(二) 高中历史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目标

德育是中学教育的首位,中学历史教育要以育人为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上注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培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树立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标设立要注意两点:一是目标定位准确,要把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应学生的需要。二是计划要切实可行,要有持续性和韧性,要结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等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出科学的、恰当的、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计划。

(三)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坚持因材施教,要有针对性

1. 利用典型历史人物进行渗透。

(1) 利用我国古今杰出人物的事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可以给人以启迪,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古今中外出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如司马迁、李时珍、孙中山等等,他们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们对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通过这些杰出人物形象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 利用历史人物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历史上有许多在蒙受屈辱、经历挫折后,成就大业的人物。利用这些历史人物的挫折奋起的事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 利用历史人物由于性格上的原因影响事业成败得失,让学生懂得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事业成功的重要作用。

运用历史人物由于性格上的原因影响事业成败得失的事例,使学生从中得到启迪和借鉴。如:世界历史上的拿破仑迷信武力,终于众叛亲离,落得个玩火者自焚的结果。中国历史上的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北魏孝文帝的坚毅果断、刘备的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诚信等等。从这些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可以让学生知道谦虚谨慎、艰苦创业、积极进取、坚毅果断、为人真诚等是多么可贵的品质。

2. 利用典型历史事件进行德育渗透。

(1) 通过对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学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深厚的感情。”所以,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重要渠道。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以千百年来的史实做依据,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2) 通过近代百年屈辱史的学习,使学生生树立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中国近代史是我国屈辱的百年史,在这一百年里,中国由于落后遭受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国家。一百年间无数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进行了艰苦的抗争,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顺利。通过这些史实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的欲望,使学生从小树立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3) 通过学习古代突出科技文化成就和杰出文学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的勤奋努力的事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中国古代有辉煌的科技文化成果,在向学生讲授这些辉煌灿烂文明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民族自豪感,形成勤奋认真,科学求实,执着追求,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4) 利用古代美德,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人。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中学历史教材社会公德的内容十分广泛,通过教育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如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学习,让学生深刻领会了儒家思想“仁“和”礼“的精髓,培养了学生优良的道德观念。

三、 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作用

1. 通过历史学习,点燃了学生的爱国之火,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2. 激发了学生的正义之火,培养了学生的国际精神。

3. 引燃了学生自尊自信之火,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4. 激励了学生自强自立之火,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5. 正确认识个人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杜威著,林宝山译.《民主主义与教育》第359页,(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转引胡晓.《德育课程中历史教学的困难》[J].《思想理论教育》,2006(6):12.

[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6.

[4]朱汉国.《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03(10):11.

[5]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9(1):3.

[6]卫荣凡,黄知学.《大学生民主观教育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大学生民主观教育研究之二》[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2卷,2005(1):90.

[7]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0-91.

作者简介:

黄妙茜,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历史教师学科渗透高中历史教学
初中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
花若芬芳,蝴蝶自来
探讨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的策略研究
利用数学素材渗透生命教育的尝试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