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曹魏士家制度形成的原因

2018-03-22 10:39纪颖
考试周刊 2018年33期

摘 要:东汉末年,群雄四起,社会动荡不安,直到魏、蜀、吴三分天下,局势才稍有缓和。曹操建魏,占有一席之地,必有其过人之处。魏初士家制度的实行可谓其法宝,对促进当时战争的胜利、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极为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仍吸引着许多研究者对其进行探究,但限于资料缺乏,研究者对曹魏的士家制度未作深究。本文就管见所及,从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四方面入手,对曹魏士家制度形成的原因提些粗浅看法,以资求教。

关键词:士家制度;集兵制度;曹魏时期

士家制度,即将招募来的职业兵集中居住,另立户籍,不与民户混杂,并以其家属为人质,使其父死子继,世代为兵的一种军事制度。这种制度是在“质任制”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集兵制度。它形成于汉末三国时期,尤以曹魏士家制度最为典型。曹魏士家制,既无明白的成文条款规定,史书亦乏正面阐述,故研究起来多有疑难,但综合各方面史料,可以断定曹魏士家制度正式实施,是在建安九年攻下邺城之后。笔者认为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分为经济、政治、军事和历史四个方面,现试论如下。

一、 经济因素

公元184年至公元220年,北方地区军阀割据、长期混战,使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民不堪命,拥有武力的军阀部队也时常遭到饥饿的威胁。据《三国志·魏书·程昱传》中的相关记载可知,兴平元年,曹操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弱,却因缺少粮食,几乎走投无路;幸而采纳了程昱的谏言,才免于袁绍钳制,然而仍旧被迫“罢吏兵新募者”。以是,曹操领悟出“秦人以急农兼天下”的旨趣,他明白若长期战斗,足够的粮食和兵力二者缺一不可,必须极力发展农业领域,这就必须切实地改变自耕农的现有处境。因此,曹魏在建立规范的集兵制度时,为了妥善调节“耕”与“战”之间的矛盾,不得不另外创设出一种顺应当时社会环境的、兵源充足稳定的集兵制度。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之下,曹魏的士家制度应运而生。

二、 政治因素

曹魏时期士家制度的形成与质任制息息相关。“质任”始于春秋时期,也就是将子弟作为人质。《汉书·苏武传》记载道,李陵出征,将其母作为人质羁系于保宫中。后其投降匈奴,其母及举家被杀。随着朝代更迭,东汉末年,军阀割据、长期混战的局面极其复杂,军阀集团的存亡往往也仅在转瞬间。由于政治局势瞬息万变,士兵们不免朝梁暮陈,叛乱倒戈。曹操也严格实行质任制度,受任在外的将帅父母妻子必须身系“保宫”,以此加强对将帅的控制。可见,曹魏时期的“质任”正在逐渐地走向制度化,士家制度也就是政治上质任制度发展变化的产物。

三、 军事因素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这段历史期间,中原地区动荡混乱,尤其是曹操统一北方时军事活动极为频繁。到魏末时期,曹操子孙的州郡招募到的士兵仍有五十万人之多。士兵是身着军装的农民,故拥有众多的农民作为后备军是极其必要的。然而,频繁的战争也直接导致州郡生齿骤减。由此一来,招募对象主要就落在自耕农肩上,故招募受到种种限制,且又有大量军费支出。相形之下,当时切实可行的唯有推行士家制度不可。

曹魏时期士家制度的形成与家属随军也有十分紧密的联系。随着持续性的干戈,百姓遭受了尤为强烈的苦难,军阀势力所到之地,“马首悬男头,马后载妇女”,人民的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在这种险恶的社会环境中,军阀部队作为拥有自卫能力的组织,进而导致家属随军以求生存的景象极为广泛。同时,豪强地主中的人身依附关系已经变更至军队之中,因此,将领随即享有对士兵家属的支配权,“父死子继”也随即成为军阀部队兵源的主要补充方式。曹操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后,“父死子继”的传统做法保留下来,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士家制度。

四、 历史因素

东汉中叶,随着当时政治制度的变化,形成了地方军阀独掌兵权的局面。这些拥兵的州牧、刺史利用汉室势力逐步衰退的颓局,乘机抢夺州职、州兵。于是,随着世袭牧守的变革,也随之形成了世袭的州兵。汉魏时期已形成的世袭州职、州兵制度,直至曹魏时期仍有留传。最突出的当属“青州兵”、“泰山兵”,其中老兵病故、军士战亡,均需士子补充。可见,曹魏时期士家制度的形成与汉末州郡领兵制度有一定的历史连带关系。

除此之外,汉王朝的天子侍从军制度,也为曹操提供了兵士世袭的例子。但是,宫阙内天子侍从军的此种补代方式作为“先朝故事”,完全可能被曹氏政权所借鉴,曹魏時期士家制度的形成也就不能不与这种天子侍从军制度的影响脱离历史干系。这样,借鉴于“州郡领兵”和“天子侍从军”这两种制度,曹魏士家制度便确立了最终的形式。

综上所述,曹魏士家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四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下,顺应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要求,以其独特的方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陈玉屏.曹魏士家制度的形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3).

[2]高敏.两晋时期兵户制考略[J].历史研究,1992(06).

作者简介:

纪颖,辽宁省鞍山市,鞍山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