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玻璃山》中的戏仿艺术

2018-03-22 12:03米可欣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戏仿

米可欣

摘 要:本文运用热拉尔·热奈特的派生互文性戏仿理论来解读《玻璃山》,以此来揭露后现代社会的荒诞、陈腐、无意义及充满不确定性和冷漠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即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关键词:戏仿 《玻璃山》 巴塞尔姆

《玻璃山》是最能体现巴塞尔姆对语言和叙述方式进行创新的作品之一。故事由100个用阿拉伯数字标记的句子或段落构成,且各小段形式各异、内容丰富,有句子、短语或单词,有学术术语、童话故事节选,还有像垃圾一样的语言的堆砌。凭借独特的叙述方式,巴塞尔姆戏仿了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主义形象、传统叙述模式和荒诞的社会现实。

戏仿(paroday),作为互文性的一种特殊方式,备受后现代主义作家的青睐。批评家文其·奥蒙森曾对戏仿这一概念做出过客观的评论:“模仿,却又和原文保持一定的距离,戏仿一方面带给读者似曾相识的喜悦,另一方面又要求读者重新批判地评价。”他认为戏仿是一种将人们对过去的某种记忆重新注入现实中的一种方式,同时,它也质疑着传统文本写作的权威性。热拉尔·热奈特是将戏仿应用到文学批评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研究中,他称“互文性”为“跨文本性”,在他看来任何文字都是跨文本的,任何文本都是产生在其他文本之上的“二度”结构。热奈特将跨文性分为五类:互文性、准文本、元文性、超文本性以及元文本。“超文性是指,把文本乙(超文本)与文本甲(前文本)联系起来的任何关系,文本乙在文本甲的基础上进行了‘嫁接,其嫁接的方式是与评论的方式迥然不同的。”嫁接的方式有两种:转换与模仿。转换指的是通过删改、扩写、缩写等方式完成转化,模仿指的是通过戏仿、拼贴、伪造、劣仿、漫画等方式实现转化。

巴塞尔姆将作品命名为《玻璃山》并在作品中做一些相似的情节叙述,意在让读者在阅读时寻觅记忆中的《玻璃山上的公主》,并与其做对比。然而巴塞尔姆并非只是单纯地复制和重述童话故事,相反,他在人们对原童话故事的熟悉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后现代写作技巧——戏仿的应用,将故事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巴塞尔姆对原童话故事的戏仿是循序渐进的。首先,在小说的开头,“我设法攀登玻璃山”就与读者记忆中的原童话故事产生共鸣。然而在对攀爬者的描写中,巴塞尔姆使“我”失去了原童话故事中人物的英雄气概。在登山时,攀登者虽装备齐全,却依然胆怯,因为没有带邦迪而感到忐忑。接着作者继续描写“我拔下右手的吸盘留下左手那个在原位”,“接着我伸出右手并在高一点的地方重新按住,之后再一寸寸把我的脚挪到新的位置”,“进展甚微,不到一个手臂的长度”。最后当我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山顶,“我”并没有娶公主为妻,而是将其抛到山下。作者通过将公主抛到山下这一动作表达了其对传统和经典的解构与颠覆。另外,巴塞尔姆也戏仿了原童话故事中的“旁观者”,山下的看客们不为登山者呐喊加油,反而破口大骂,并“在坠落的骑士中间走来走去,收集戒指、钱包、怀表、女士的遗赠物”。巴塞尔姆笔下的看客冷漠、荒诞,在这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社会中失去了他们的尊严和人格。巴塞尔姆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异化描写,旨在影射同时代的年轻人。在战争期间,他们怀着崇高的理想积极入伍以求保家卫国。然而,到了战场后他们发现这场战争毫无正义可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由于战争造成的创伤都使得他们的心理和价值观受到严重的冲击。战争结束后,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他们失去了工作的机会。他们整日无所事事,对整个社会充满不满和抱怨,但又不知道怎样去消解这种状态,从而变成了冷漠、荒诞的形象。

学者申丹指出,在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传统的叙事模式已经完全被摧毁。面对毫无意义的社会现实,大多数作家不再期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运用理想的叙事结构进行创作。后现代主义作家摒弃传统小说情节的完整性与戏剧性,将目光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另外,由于深受一些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例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很多作家开始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作品中经常展现日常生活的碎片,即无开头、无高潮和无结局。重大事件的发生只是为在作品中引起心理反应及意识流动提供一些契机。因此,后现代小说经常超越传统的叙事模式,从而开创自己的叙事模式。巴塞尔姆虽然模仿了原童话故事的情节,但通过戏仿的手段对其情节进行了很多革新。这种戏仿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传统文学叙述模式的转变,而且也表现了对传统文学样式的质疑和挑战。在情节上,巴塞尔姆特意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叙述特征,即登山者历尽千辛万苦爬上玻璃山并得到了所谓的象征。然而作品中由100个数字标记的不同长度的句子或段落则打破了与传统童话故事的相似性。1到100的数字看似具有逻辑性和精确性,其实只是将不同的材料随意安排,使得作者的写作过程暴露在读者面前,而与故事本身并无多大的关联。这种叙事模式摧毁了约定俗成的传统文学形式,是对传统写作方式的讽刺与嘲弄,也迫使读者必须重新审视文学的含义。

首先,在故事的开始,巴塞尔姆就通过列清单的形式来介绍攀登者的出场。“1.我在设法攀上玻璃山。……4.人们在山脚下望着我。5.这里我还是初来乍到。6.但人群中有我认识的人。”句子1-4是对传统童话故事的戏仿,但是5-6就完全脱离了传统写作模式的秩序。通过戏仿,巴塞尔姆成功将读者置身于困惑和不解的状态,即他们不知道接下来读到的将会是什么样的故事。巴塞尔姆通过这种开场的方式暗示了滑稽与荒诞的现实社会。

其次,随着情节发展,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情节发展过程,即背景、发展和高潮。相反,通过拼贴的技巧,巴塞尔姆批判了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严肃和老套的惯例。拼贴是将许多不同的、彼此没有任何联系的碎片联系在一起。例如“56.‘在现实中淫荡趣味的减弱最近已告结束。——安登·艾伦斯威格。”“66.‘平静统治着这个国家,感謝大家充满信心的智慧。——M.蓬皮杜”等。这些引文的插入揭露了在后现代社会中后现代主义作家只注重语言的建构而不再关注传统的文学作品的写法。

在《玻璃山》的结尾处,当那位攀登者最终成功抵达山顶后,他并没有拯救公主,而是将她“朝山下的熟人扔去”。这样的结局充满了荒诞和不确定性,仿佛巴塞尔姆给出的这个结尾仅仅是对读者开了个玩笑,读者们无须认真对待,或许这只是对传统童话故事中的大团圆结局进行的讽刺性批判。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经历了很多不确定的事件,并且所有事情似乎都没有结局。在《玻璃山》中,结局的缺失反映了现实社会的不确定和荒诞。

尽管巴塞尔姆的作品多是虚构出来的,但它们从未脱离过现实的社会生活。后现代主义批评家帕特睿希雅·沃認为在巴塞尔姆的大多数作品里,我们总能发现隐藏在虚构作品中的真实的生活面貌。在《玻璃山》中,现实生活的痕迹随处可见。在作品中,作者通过描述“我”努力攀登玻璃山嘲讽和挖苦了当时在美国流行的核心价值观。如果玻璃山象征着现代社会,那么竖立在山上的那座金色的城堡就代表着美国梦。巴塞尔姆用山顶来戏仿美国梦,生动地再现了现代人不惜代价去追求成功的丑态。玻璃山下躺满了失败者,他们的伤亡代表了现代人为了追求成功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当叙述者登上山顶后发现自己苦苦追求的象征物“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公主”,便毫不犹豫地将她“朝山下的熟人扔去”。这一动作意在隐喻扔掉一直以来备受追捧的“美国梦”,扔掉所谓的“伟大的美国小说”,扔掉“中心和权威”,同时也“暗示人生的最高理想原来如此空洞乏味”,人生毫无意义。

巴塞尔姆也通过戏仿猛烈抨击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小说中“我”的熟人们,在山下非但不为“我”加油,反而冲我大声谩骂,幸灾乐祸地站在山下看着“我”艰难地往上爬着,期盼着“我”摔落下去,为了谁该得到“我”的房子而争论不休。他们是一群自私残忍、唯利是图的现代人,看到山下或死或伤的失败者们,他们幸灾乐祸并且“在坠落的爵士中间走来走去,收集戒指、钱包、怀表、女士的遗赠物”,他们“撬尚未死去的骑士的金牙”。巴塞尔姆通过刻画山下看客的冷漠和贪婪,讽刺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

《玻璃山》中对人和狗的戏仿也向读者揭示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扭曲。“人行道上尽是色彩绚丽的狗屎:褐石、茶色、火星黄、黄褐、铬绿、象牙黑、玫瑰茜草。”巴塞尔姆在描述人时只是运用了普通的字眼,而讲到狗屎时,却用词考究,优雅得体。他们对狗喜爱有加,却对周围肮脏的生活环境视而不见。作者通过荒诞的语言讽刺了当代人的虚伪。

综上所述,巴塞尔姆戏仿了原童话故事中传统的英雄形象、叙述模式以及荒诞的社会现实。通过戏仿传统童话故事,巴塞尔姆刻画了一个怪诞的现实世界,揭露了后现代社会中人类生活无目的、无意义的状态和人们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本性。这部作品也反映出大多数后现代主义作家的观点,即世界是荒诞的,人活着毫无目的。通过对童话故事内容与形式的大胆革新,巴塞尔姆向读者展示了荒诞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让读者对后现代现实社会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Genette,Gerard. Palimpsests:Literature in the Second Degree[M]. Lond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7.

[2] Ommundsen,Wenche. Metafictions Reflexivity in Contemporary Texts[M].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1993.

[3] Waugh,Patricia. Metafictio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Conscious Fiction[M]. New York:Methuen,1984.

[4] 安德鲁·朗.玻璃山上的公主[M].顾生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5] 邓军.热奈特互文性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7.

[6] 董雯.生态意识的觉醒:以生态批评理论解读巴塞尔姆的《玻璃山》[J].学术探索,2010(6).

[7] 热拉尔·热奈特.热奈特文集[M].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8]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 唐纳德·巴塞尔姆.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M].陈东飚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

猜你喜欢
戏仿
素描喜剧: 预期违背、 共鸣制造与戏仿表达
论《耳光响亮》语言的荒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