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对待学生运动的态度

2018-03-22 11:43张逸
中文信息 2018年1期
关键词:胡适态度政治

张逸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1-0-01

胡适所生活的时代,是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激烈的时代。青年学生们纷纷走上街头,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心中的不满与抗争,出现了多次大型学生运动。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近代中国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不会管是在国内,还是海外,胡适都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力。出于强烈的家国责任感和政治良知,胡适非常关心学生运动,与学生运动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关于胡适对待学生运动态度的研究却并不充分。因为研究思路的局限性和政治倾向性,大多集中在批评胡适看待学生运动的态度。为了使“胡适关于学生运动”的认识更加全面,本文将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探讨胡适对于学生运动,复杂但并不矛盾的心态。

早在学生时代,胡适对待爱国运动的态度就是冷静而理智的。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严重损害我国主权的“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入美国。在美留学生对此愤怒不已,提出“应当立刻像日本宣战”。胡适在此时与其他情绪激昂的留学生不同,他在此时就认为,在国难当头之时,学生更应该冷静,更应该尽到学生的本分—学习。他评价留学生们冲动且情感激昂的态度和言论,是“发了爱国癫”,是“肤浅之极”。“情感冲动,慷慨激昂的爱国呼号,和充满情绪的建议陈条,未尝有助于任何国家的危难。”1就是说,胡适认为,学生运动不应该变成政治运动。学生应该是以学业为主,而真正的学生运动应该停留在思想文化层次上,由先进的思想文化指导社会改良。“贴标语”“喊口号”是没有意义的,学生运动真正的意义在于宣传先进科学的社会思想,促进教育,文化发展,促进社会改良。可見,胡适在学生时代对待同时代的学生运动,其态度就是冷静理智的,也一点也许是造成一些研究者误解他的原因。

其实,胡适对于学生运动不乏正面评价。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胡适对“五四学生运动”评价极高。他认为,五四学生运动使全国学生开始关注政治,关注社会。“以前的学生,不管闲事,只顾读书,政治之好坏,皆与他们无涉。从此运动以后,学生渐知干预政治,渐渐发生政治的兴趣了。”而且评价“五四学生运动”促进许多学生社团和刊物的出现,推动新文学运动在学生群体里的影响,更加有利于学生们表达关于政治社会的意见;还推动平民教育发展,培养了公民政治自觉意识。使更多的人关注社会,关注政治。2由此可见,胡适支持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政治。

胡适在名为《少年中国之精神》的演讲稿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批评精神和冒险进取的精神,还在演讲中鼓励学生“应该老着面皮,拼着头皮,大着胆子,干将起来;”学生运动就是因为青年知识分子们不满意社会现状,而展开“学生对政府提出批评”的社会活动。需要的正是胡适所提出的“批评与冒险”精神,但更需要学生干起来,在有组织,有秩序的情况下,自发自愿的进行学生运动,这就是胡适演讲中呼吁的学生运动。

无论胡适看待现代学生运动的里程碑“五四学生运动”时给予的评价,还是他认为学生应该具有改造社会的政治理想,这是学生运动的思想精髓,都确实表明胡适对学生运动的态度并不是绝对否定。相反,因为学生运动使更多的学生平民关注政治社会。所以,一开始,胡适对学生运动还是抱有很大程度认同与支持的态度。

胡适在“五四学生运动”后一年的纪念文章《我们对学生的希望》中,评价学生运动是社会变态的产物。什么才是常态社会呢?常态社会就是“政治清明”、“成年人管理政治的社会”。但当时,我国处在北洋政府割据混战的年代,别说是清明,就连最基本的社会稳定都很难做到。社会在这样的混乱中,呈现出“社会上的事被弄坏,但无人干涉纠正”的非常态,也就是变态的现象。因此,胡适认为,这时的学生们应当肩负“纠正政府行为”的责任。胡适基于历史和现实,总结了一条历史公式:“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要从青年学生界发生的。“不仅如此,在文章中对待学生运动本身,也是给予了肯定的态度。“学生运动已发生了,是青年一种活动力的表现,是一种好现象,决不能压下去的;也决不可把它压下去的。”同时对教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们提出忠告,:“不要梦想压制学生运动;学潮的救济只有一个法子,就是引导学生向有益有用的路上去活动。”4胡适认为,在那样变态的社会中,学生运动的存在是合理的,学生们应当去干预政治,纠正政府行为,改良社会。表现了在思想上,胡适对学生运动的认同。

但是,后来出现了一些较为“激进”的学生运动。看到一些学生,完全放弃学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运动中。胡适表示了对以罢课等形式为手段的学生运动的反对质疑。

胡适认为,无论在什么时代里,学生最紧要的任务,是学习。学生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健全人格后,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1922年的演讲,《学生与社会》中,指出“第一要有知识,第二要有图书。”强调了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要让少数人,受教育有知识,更要让大多数的学生有知识,承认真理。学生运动的目的,是改良社会,而真正做到改良社会的人,是受教育,有知识的学生。“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特深,所负的改良的责任也特重。这是因为学生是受过教育的人,中国现在受过完全教育的学生,真不足千分之一,这千分之一受过完全教育的学生,在社会上所负的改良责任,岂不是比全数受过教育的国家的学生,特别重大吗?”

其实早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中,他表示“单靠用罢课作武器,是最不经济的方法,是下下策,屡用不已,是学生运动破产的表现!”对于罢课一事,胡适认为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学生自己,不仅不能更好的学习知识,而且不利于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演讲稿中强调,罢课,会使学生们产生“依赖群众的恶心理”,养成逃学的恶习,养成无意识的盲从。这些现象,不仅降低了原本持续有效的学生运动的质量,而且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演讲稿的最后,胡适强调了他对学生运动,罢课的态度。他忠告学生们,“单靠用罢课作武装是下下策,可一而再再而三的么?学生运动如果要想保存五四和六三的荣誉,只有一个法子,就是改变活动的方向,把五四和六三的精神用到学校内外有益有用的学生活动上去。”胡适始终认为,在民族危亡,社会危机的时刻,学生们更应该做好学习的本职工作,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认清所处的时代环境,明白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去进行学生运动。

由此可见,胡适始终都是希望用科学,用学术改良社会,救亡中国。他看到了学生运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罢课,无意义的牺牲,盲目的参与。因此反对以罢课为手段的学生运动。

在胡适生活的那个,混乱黑暗的年代。学生运动被当成救国运动。但胡适认为,真正的救国运动不是“贴标语”“喊口号”,而是通过学习和教育,把自己铸造成对社会有用的材料。

在那个时代,用胡适自己的话说,变态的时代,他始终都是支持学生运动的。不过,胡适所支持的,是学生们自发组织,自愿形成的学生运动,以呼吁社会改良,反应社会问题与国家民族矛盾为目的。而学生,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思维,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才,最不应该做的就是罢课。因此,胡适反对学生以罢课为手段的盲目的学生运动。他主张,应该由受教育有知识的学生领导学生运动。胡适在文章里,最爱引用易卜生的一句话,去忠告年轻学生。“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成器。”这句话,同样是对胡适对待学生运动态度的最好概括。之所以胡适看待学生运动的态度,不管是从前,还是现代,受到了许多否定和质疑,正是因为在“左”的思想泛滥的社会背景之下,学生运动被赋予了政治正确的象征意义,反对和质疑学生运动成为了对政治对手口诛笔伐的借口。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今天研究胡适对学生运动的态度,尤其需要从史料入手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充分借鉴其价值。

猜你喜欢
胡适态度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