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角悲剧原因的相似性

2018-03-22 11:43赵珮洁
中文信息 2018年1期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悲剧

摘 要:这两本书中的主人公太过于理想化。在现实面前,过于理想化的孤勇几乎必然面对悲剧的结局——将美好的事物摔碎给人看才是悲剧,这两本书中主角的悲剧原因均是由于过度理想化,试图迅速打破阶级壁垒而不能所导致的。并且,我们至少从这两本书中可以窥见,跨越阶级的梦想的实现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实力的强弱,而是因为听起来更令人绝望的原因——阶级固化。

关键词:《高兴》 《了不起的盖茨比》 梦碎 悲剧 阶级壁垒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1-0-02

引言

《高兴》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分别是贾平凹先生和F·S·菲茨杰拉德的两部重要作品,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心怀梦想却双双梦碎。刘高兴和盖茨比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阶级壁垒。本篇论文从二人的出身、性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简略分析了二者的悲剧原因的相似。

《高兴》是贾平凹老师一部描写农民迁居入城的作品。此处之所以用“迁居入城”而非“进城谋生”,是因为主人公刘高兴入城的目的并非是简单的打工谋生,而是最终为了定居西安。刘高兴一直认为自己“活该要做西安人”[1]。丢下老家商州的房和田地,怀揣着“西安梦”进城,靠拾破烂为生。他凭着自己对西安的一腔热情,认为自己即使不算“原本的西安人”,不久之后也一定会成为西安人。在西安他遇到了在按摩店打工的孟夷纯并爱上了她,最终却落得同行的五富猝死、孟夷纯劳改,欲救出而不能的伤神结局。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人公盖茨比则是一个胸有“美国梦”的青年。他在战争期间爱上了名门闺秀黛西,却因军队转移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爱人。黛西转嫁他人,盖茨比为了赢回黛西而努力积累财富、试图跻身上层社会却以失败告终,被黛西丈夫情人的丈夫以一颗子弹终结了理想化的一生。

将女人具象化为“梦想”的表象是文学作品中的常见表现手法,而这种手法又在这两本书中毫不意外地重现给我们。孟夷纯是刘高兴“西安梦”的象征;黛西是盖茨比“美国梦”的投影。而“西安梦”与“美国梦”在现实中的意味实则是渴望得到阶级提升的幻梦。虽然从过程上来看,盖茨比是在一开始就将能够得到大家闺秀黛西作为梦想去奋斗;而刘高兴是先有西安梦模糊的轮廓、后来才将梦具象化成孟夷纯的形象,但他们的梦想归根结底都是同一指向:得到心爱的女人——即实现阶级提升。而究其结局,无论是盖茨比还是刘高兴,都没能最终得到(实现)自己寤寐思服的女人(梦想)。

刘高兴无论是于身体还是于心灵而论,都从未拥有过孟夷纯。身体上有时是他“不行”(虽然刘高兴自己认为这就算是“有了性生活”),有时是孟夷纯“不方便”;而于心灵上,孟夷纯也永远难以摆脱对韦达的依赖。每逢遇到到重大困难,孟夷纯的第一个反应永远是去找韦达,甚至连给刘高兴介绍工作也是求韦达帮忙。刘高兴在书中自述:“我在孟夷纯的心中位置仍还不如韦达,我也真的不如韦达,尤其这关键时刻。”[2]

相同的是,盖茨比也至死都从未真正得到过黛西——或者说,盖茨比曾私密地拥有过黛西。两人曾多次在尼克以及盖茨比的家中私会,但这种以私通为手段达到的拥有方式纽带极其脆弱、维持时间则瞬若交睫。这样的所谓“拥有”纵使发生过十次百次,所得到的也仅仅是一触即碎的心理安慰。盖茨比只有在与黛西独处时才能虚幻地触摸到黛西(梦想)。而在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夢想的情况下、即使孤独而私密地得到了自己的梦想,这样的“得到”本身就是一场无痕美梦,既无法实体化,又不能为大众所认可。盖茨比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得到黛西)这一事上从未被公开认可过,而不被承认的“跨越阶级”绝非真正意义上的跨越阶级。所以盖茨比死后,黛西只是麻木地退回了自己的旧钱里——上层阶级并不会为想要跻身于自己行伍之中的失败者惋惜泪垂,他们本身就是封闭固化、不愿接受新来者的。

除了刘高兴和盖茨比自身的相似,他们二人的“情敌”也有着显著的相似性。无论是韦达还是汤姆,显然都是上层阶级中的一分子,是刘高兴和盖茨比奋力前行想成为的、却始终难以望其项背的那类人。他们拥有金钱、拥有地位,也自然而然地拥有孟夷纯和黛西。他们也许并非主观故意却又确凿无疑地占据着绝大部分公共资源,既乐于对比自己阶层低的人表示出友好,又急于和他们划清界限,决不允许低阶层的人有丝毫“僭越”。韦达在与刘高兴的言谈间:“ 一派和气又那么正经”[3],而汤姆则认为自己的情妇“没有资格”直呼自己妻子的名字,并在后者不愿让步的情况下直接使用暴力,“伸出手一巴掌打破了威尔逊太太的鼻子。” [4]

顺便一提,除了刘高兴和盖茨比,事实上在这两本书中,还有两个人的梦也破碎了。一个是《高兴》中的孟夷纯,另一个正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被打破鼻子的威尔逊太太。孟夷纯不能嫁给韦达,威尔逊太太也无法做到将黛西从汤姆心中的妻子地位上拉下来取而代之。此二人的悲剧实则也是因为阶级壁垒,暂不详表。

《高兴》中有一段很有趣的表述:“到了饭店,不仅是韦达,还有四五个人,韦达就介绍了这些都是大老板,又介绍了我们是拾破烂的,将要到他的公司干活。韦达的那些朋友对我们并没有歧视,这从他们的目光中可以看出,韦达交结的都是有品位的人。他们当然在夸奖韦达,说韦达还有这样的朋友,而且还请吃饭,如果有媒体的人在就好了,应该宣传宣传。于是一个人就讲笑话,说某一个领导也是体察下情的,到山区去扶贫,给了一个老农一床棉被,问老农的一日生活安排,老农听不懂,旁边的乡政府干部解释说,一日就是一天,一天就是一日。老农说,噢,一天一日我还行,一日一天不行了。他们就哈哈大笑。五富没听清,见他们笑他也笑,但我没笑。”[5]从这段表述中可以看出,以韦达为代表的上层阶级虽然对刘高兴“没有歧视”,但仍然认为与自己与刘高兴的交往“也是体察下情”。在他们的意识里,下层阶级应该是无知而麻木的,既分不清“一日”与“一天”的差别,又听不出旁人对自己“同类”的嘲讽。刘高兴听明白了其中联系,所以他“没有笑”。何其悲哀,想解救孟夷纯的初衷使他在被羞辱时并不能站起来一走了之,而只能是在羞辱中如坐针毡后去“上个厕所”。

而盖茨比的客人们在尽情享用免费盛宴的同时,却仍未给予盖茨比相应的尊重和接纳。他们甚至鄙薄武断地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指责他“可能杀过一个人”;他们对盖茨比毫不关心也并无情分可言。在盖茨比死后还有人仍不知情,前来赴宴“大概是最后的一位客人,刚从天涯海角归来,还不知道宴早已收场了”。[6]

刘高兴被韦达请吃饭,盖茨比请别人来自己家里花天酒地,两人在经济实力上相差甚远。如果说刘高兴在经济上与上层阶级不匹配所以不被上层阶级接受认可,那么为什么盖茨比有了匹配上层阶级的经济实力却仍然无法冲破屏障以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呢?至少从这两本书中可以窥见,跨越阶级之途筚路蓝缕难见终点并不完全因为经济实力上的欠缺,而是因为听起来更令人绝望的原因——阶级固化。这种固化的坚实程度甚至被阿尔布莱希特·冯·卢克称为“重新封建化,决不允许过界”[7]。其难以攻破、坚韧其顽固可见一斑。韦达能够简单地用钱维持与孟夷纯的关系,而黛西最终还是选择了汤姆。有社会地位的人想要维持社会地位只要有钱就够了,而没有社会地位的人却并不能用钱换来社会地位。因而刘高兴与盖茨比二人无论虽然在财富数量上万分悬殊,在实现梦想方面却是无差别的,即都未能实现梦想。阶级壁垒的坚固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实力是否雄厚,而更多取决于你属于“新钱”还是“旧钱”。

黛西生活在钱里,连声音里都“满是钱的响声”。但不是有钱就行——钱也分新旧,黛西爱的只是旧钱。旧钱代表着家族显赫、地位崇高(即固有的高等地位、高层阶级);而新钱仅仅是钱,是不被“上流社会”接受的暴发户。盖茨比细致入微试图地伪装成“旧钱”,却仍被汤姆全盘揭穿,毫无悬念地一败涂地。新钱似乎永远无法战胜旧钱,并几乎永远被旧钱所轻视——地位越高,越是鄙夷在自己之后来到同样地位的人。金钱稀缺时比金钱,而有钱人渐渐多起来时就比谁阔得早。因为“阔得早”代表比别人更早地占有更多有利资源,这些有利资源能使子子孙孙从小受益,而子孙得到优越条件的年龄越小,就代表着更有学识、更有见地,而日后继续光耀——或者至少是不负门楣的可能就越大。这些从小的教化并不容易在成人后再次进行补足,想提高阶级的后来者如果愿假以时日、拉长战线、几代人慢慢努力,那么这样的梦想也许说仍有盼头,但以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的方式蚕食如岩石般坚硬的壁垒的耐心究竟还是很难得,所以多数试图打破阶级壁垒的人是指望于从自己这一代就卓见成效,也都是这样以卵击石的方式轻易破碎的。显而易见,刘高兴和盖茨比的梦想就是这种破碎方式的牺牲品。

两位主角都是极其理想化的,并没有因为触碰到了阶级坚壁就轻易放弃。盖茨比努力伪装家世、学历,试图跻身“旧钱”之中,刘高兴则不厌其烦地重复“我本就该是个西安人”;从表面看来,二者似乎都稳重自信,但从内心深处,二者其实都埋藏着对自己出身阶层的深深自卑以及想要打破固化的阶级壁垒、提升自身阶级的殷切渴盼。

刘高兴喜欢反复申明:“我确实贵哩”。整本书中,共提到了26次“农民”这个词,其中有12次都是由刘高兴自己或是旁人口中说出:“刘高兴不像是个农民”。然而这样的重申本质上就是欲盖弥彰,就如人画一只虎,如果神韵皆备则不必刻意标注“此非猫”;只有画得类猫时才有必要反复对人强调“此为虎”。刘高兴也并非对自己的自卑一无所知:“我用不着为任何人流泪。我之所以能当着五富的面流泪,是那一刻我突然地为我而悲哀。想么,那么多人都在认为我不该是拾破烂的,可我偏偏就是拾破烂的!我可以为翠花要回身份证,可以保护五富不再遭受羞辱,而鞋夾不夹脚却只有我知道。”[8]

盖茨比试图用伪装来与出身阶级划清界限——伪造身世、抛弃父姓,甚至细致入微地加上了“不经意”的口头禅 “old sports”以旁证自己在牛津的学习经历。菲茨杰拉德在写作中使盖茨比的自卑表现得非常明显——听他说过自己牛津学历的人都认为“他根本没上过牛津”,因为他说自己是“在牛津受过教育的”时,“将话匆匆带过,或者含糊其辞,或者半吞半吐,仿佛这句话以前就使他犯嘀咕。” [9]

刘高兴除了孟夷纯,还有另外一个“西安梦”的具象。而这个具象恰恰是自己的情敌韦达。他认为韦达是另一半的自己:“我和韦达拥抱了,韦达的双手在我背上拍……我又一次感觉到了他的心跳,也感觉到了他的肾跳,是肾跳,他的那个肾和我的另一个同样节奏地跳。不呀,我的双肾在跳。”,而在得知韦达换的是肝而不是肾的时候,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韦达换的不是肾,怎么换的不是肾呢?我之所以信心百倍我是城里人,就是韦达移植了我的肾,而压根儿不是?!韦达,韦达,我遇见韦达并不是奇缘,我和韦达完全没有干系?!天呀,世事咋会是了这样的世事!”[10]于刘高兴的视角,韦达是自己成为西安人的一个通道——韦达用了自己的肾。所以当他知道韦达换的是肝而不是肾的时候,自己是西安人的这个通道也就相应关闭了。这个事实对于刘高兴的西安梦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对于盖茨比来说,这个通道则是尼克。盖茨比等了五年,建起宫殿,“把星光施与来来往往的飞蛾”,而只奢求“在哪个下午他可以到一个陌生人的花园里‘坐一坐”。当尼克接受了他的邀请时,他“他 心领神会地一笑——还不止心领神会。这是极为罕见的笑容,其中含有永久的善意的表情,这是你一辈子也不过遇见四五次的。它面对——或者似乎面对——整个永恒的世界一刹那,然后就凝注在你身上,对你表现出不可抗拒的偏爱。”[11]——盖茨比天真地以为,自己将通道打开了,而自己的梦想将要成真了。

然而这两人的通道都并不是可靠的,带着一厢情愿地臆想成份的——韦达换的是肝而不是刘高兴的肾,而尼克从结果上也并未帮助盖茨比真正得到黛西。二位作者似乎也在着意提示,无论是哪种通道,对于想迅速提升阶级地位的人来说都是看似友善畅通实则冰冷闭塞的。

刘高兴的西安梦具象化为孟夷纯,进而升级为锁骨菩萨,《高兴》一书中曾多次提到刘高兴认为孟夷纯就是自己的“锁骨菩萨”。锁骨菩萨大约可以理解为刘高兴心中向往的西安——美丽、令人心驰而又平易,能一视同仁地向所有想要得到她的人表现出慷慨的欢迎。这才是刘高兴理想的西安,能满足所有怀揣西安梦的人想象的西安。这样的西安应当是慈悲而怀着无分别心的大爱的。既然锁骨菩萨肯接受任何一个爱她的男人,那么西安则应该对所有肯踏踏实实建设他的来者宽怀接纳。

盖茨比的“美国梦”具象为黛西而升级为“绿光”。“美国梦”的定义是:“(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在美国获得更好生活的信仰,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富裕,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12]

究其根本,刘高兴的“西安梦”和盖茨比的“美国梦”是一致的。都是理想化地希望得到与自己的付出相称的回报,相信可凭借自己的努力与付出迅速击溃阶层坚壁,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不必在乎出身背景、原生阶层,只要靠坚持不懈就一定可以在自己想要达到的阶层中获得一方立锥之地。然而,作为这两种梦的化托形象的锁骨菩萨和绿光,虽然看似都是极美、洋溢着希望的,但究其本质,无论是二者中的哪一个,都是虚无而难以实体化的,只能在信仰、心灵中存在,近观尚难,遑论触及。所以无论是刘高兴还是盖茨比,他们的梦从一开始就是带着悲剧色彩的。悲剧在于他们将海市蜃楼误认作了只要逆水而上奋力前行就可以抵达的灯塔。他们满心希冀,跃跃欲试。而来自阶层上方的阻力却将 “永不停息,不断将我们推回过去。”这两人太过于理想化,在现实面前,过于理想化的孤勇几乎必然面对悲剧的结局——将美好的事物摔碎给人看才是悲剧,这两本书中主角的悲剧原因均是由于过度理想化,试图迅速打破阶级壁垒而不能所导致的。而这两位作者就是在把理想的破碎过程摊开在我们面前。过度理性化真是极美、极孤单的,但大约也正因为高处洁寒,所以只应天上有吧。

参考文献

[1]贾平凹.高兴[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6 4

[2]贾平凹.高兴[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6 198

[3]贾平凹.高兴[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6 216

[4] F·S·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巫宁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5(2016.4重印32

[5]贾平凹.高兴[M].译林出版社,2012.6 240-241

[6]F·S·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巫宁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5(2016.4重印151

[7]阿尔布莱希特·冯·卢克( Albrecht Von Lucke)..国外理论动态[J],2014年第4期;原載于德刊《新社会》( Neue Gesellschaft) [J]2012 年第3期

[8]贾平凹.高兴[M].译林出版社,2012.6 84

[9]F·S·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巫宁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5(2016.4重印54

[10]贾平凹.高兴[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6 242

[11]F·S·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巫宁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5(2016.4重印41

[12]wiki百科. 美国梦[DB/O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美国梦,2017.8.26

作者简介:赵珮洁(1991.08.22-),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文学学士。

猜你喜欢
了不起的盖茨比悲剧
伟大的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人物形象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形象再解读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一曲悲剧英雄的赞歌——《伟大的悲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