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席勒《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的美学思想的矛盾

2018-03-23 07:51黄筠然
神州·中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席勒成因

黄筠然

摘要:席勒是德国著名的诗人和文艺理论家。《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是他在歌德的影响下写作的一部作品,被后世认为是其最成熟的美学著作。本文主要通过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阐述出席勒在这部作品中美学思想的前后矛盾,分析其成因,并进一步探讨作品的意义。

关键词:席勒;美学思想;矛盾;成因

前言

席勒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家,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曾说过:“贯穿席勒全部作品的是自由这个思想。”[1]《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是康德在歌德的影响下,对文艺的发展进行历史考察的结果。在这篇文章中,席勒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进行了分类,指出不同类型的诗歌的特征和理想,并揭示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统一的可能性。

一、诗的分类与根据

席勒认为:“诗的概念不过是意味着给予人性以最完美的表现而已。”[2]因为古代和现代的人性差异,诗的类型不同。古代人的感觉思想与自然和谐统一,摹仿自然就是表现人性,诗歌是对现实的再洗,给人的印象平静而纯洁。这种诗就是素朴的诗,诗人是旁观者。现代人的思想感觉与理智发生偏差,回不到当初的和谐统一状态。诗人要表现“完整的人性”只能用感伤的情怀来描绘主观的感受理想,严肃而紧张。因此现代的诗是感伤的诗。通过从古代素朴的诗到现代感伤的诗的演变,可以看到人性从最初的和谐到分裂的演变。

二、感伤的诗的类型

席勒认为“诗人所侧重的是现实还是理想?他是把现实写成引起反感的对象,还是把理想写成令人向往的对象?所以他的表现不是讽刺的,就是哀婉的,在这两种感受之中,每个感伤的诗人必居其一。”[3]席勒将感伤的诗分为讽刺的诗和哀婉的诗。前者是诗人对现实不满,只能将心中的理想描绘成现实,惋惜歌唱或者抒发理想,这便是哀婉的诗。哀婉的诗又可分为狭义的哀婉的诗和牧歌,牧歌是感伤的诗的最高类型,因为牧歌中“一切现实与理想的对立都已完全消除”[4]隨后,他又把讽刺诗分为惩罚和嘲笑两种风格,前者注重题材和崇高的人格,冷酷而严峻,是悲剧。而后者则充满了理性,显示出诗人的优美的性格,这是喜剧。席勒推崇喜剧的思想,认为诗人的优美人格包含了一切伟大的形式,并且显示出自由的人性思想。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席勒把和谐的人性看作为理想的人性。

三、从《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看席勒前后期美学思想的矛盾之处

(一)诗的评价与人性理论的矛盾

受温克尔曼和卢梭的影响,席勒高度赞扬了古代素朴的诗和完整和谐的人性,提出素朴的诗是按照人的实质在现实中表现人性。但他并没有完全推崇古代的诗,反而提出其对经验的依存关系以及素朴诗人的乏味庸俗。不管是素朴的诗还是感伤的诗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不能完全包括美的人性的观念。“真正的审美标准是理想的优美人性,是素朴性格和感伤性格的诗的结合。”[5]从这里可以看出席勒对于这两种诗的评价是与他提出的人性理论相互矛盾的。

(二)风格的分类和历史的分类的矛盾

席勒从古代与现代的人性不同进行分类,将古代的诗称为素朴的诗,现代的诗称为感伤的诗。但又在注释中提出:“指出下面一点也许不是多余的,如果把近代诗拿来和古代诗比较,我们就不仅应该注意到时间的差别,也应该注意到风格的差别……不仅在同一个诗人身上,而且也在同一部作品中,也往往发现这两类的诗结合在一起。”[6]席勒认为不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都有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还有二者结合的诗,并且二者结合的诗的效果最好。这种按风格进行的分类与他在文章中提出的按历史进行的分类的理由相互矛盾。但是过后的实践则证明,前者更符合文学类型存在和文学历史的实际情况。1796年,席勒用“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两个概念来取代“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将两者进行结合并创作的歌剧《华伦斯坦》取得的成功也进一步证明了其按风格进行的分类的正确性。

四、《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的美学思想矛盾的成因

席勒在《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的理论观点充满矛盾:一方面,他高度评价了古代的人性和谐完整,并由此衍生出“素朴的诗”这一概念。但另一方面他又推崇古代的素朴的诗和现代的感伤的诗的结合才是最完美的。究其原因,是他作为唯心主义者和实事求是的学者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与其创作个性和抽象思维是密不可分的。首先,席勒厌恶现实的黑暗腐朽,却不着眼于在政治经济的改革上提出确切的方案,而是试图通过文学艺术即审美的艺术教育来陶冶人性,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的理想,并最终建立一个“自由王国”。这是其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的主张。“一个作家在他的创作中,是尽可能完善地模仿现实,还是侧重于表达理想,不仅与他所面对的生活世界的状况有关,更取决于主体特有的精神意向。”[7]其次,由于在“军事学院”度过了漫长时间,加上卢梭、狄德罗、康德的哲学思想和歌德的影响,席勒形成了哲学思辨的个性气质,他在给歌德的一封信中曾说道:“每逢我应该进行哲学思考时,诗的心情却占了上风;每逢我想做一个诗人时,我的哲学的精神又占了上风。就连在现在,我还时常碰到想象干涉抽象思维,冷静的理智干涉我的诗。”[8]由此可见,这些主客观的因素形成了席勒独特的创作风格,即诗意与哲理的结合。这是其理论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席勒的理论虽然充满矛盾,但在从风格的角度对文学进行分类却很符合文学历史的实际情况。他指出了古代的诗和现代的诗各自的特征,强调两者结合的诗歌效果最好,这对于文学的发展方向有重要的知道意义,也被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吸收。他在《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揭示的文学作为人类审美意识活动的产物,可以产生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者的结合之中这一规律,不仅反映了文艺发展的历史要求,而且对十九世纪的美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德]歌德.《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德]席勒.《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M].曹葆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

[3][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6][德]席勒.《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M].曹葆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7]周祖谦.徘徊于诗情与哲思之间——席勒文艺创作理论与实践之矛盾成因透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4).

[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79.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席勒成因
古典的浪漫——服装设计中席勒的美学思想
克里姆特&席勒:挑战一切『有所掩饰』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