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带来的汽车新旧技术的社会博弈

2018-03-23 12:19童童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7年21期
关键词:社会技术

童童

中图分类号:F5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11-000-01

摘 要 新世纪以来,网络、移动电话、汽车科技等应用型新技术接踵而至,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Uber、滴滴专车等网约车平台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 Uber 技术 社会

一、传统技术的兴衰

1924年冬天,古老的北京城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叫做有轨电车的公共交通工具。运营伊始,尽管只有区区7条线路,64辆机车,但是这种方便、快捷且廉价的现代化公交系统的出现,还是迅速地吸引了北京市民的眼球。根据当年市面上最主要报纸之一的《晨报》(12月18日号)记载,此前一天的通车仪式过后,民众争相乘坐这种新奇的车辆,“车上乘客异常拥挤,沿途观者亦人山人海”。但是,普通北京市民的兴奋却难以掩盖另外一群人的不安、失落甚至恐慌,那便是当时遍及北京城大街小巷的人力车夫。就在北京公交车开始运营的第二年,一位名叫李景汉的社会学家在《社会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后来在中国社会学史上非常著名的《北京人力车夫现状的调查》报告。在那份报告里,李景汉对当时从事人力车职业的人员构成、收入以及生活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考察。根据他的记载,京城人力车夫群体的规模极为庞大,构成也及其复杂;但是,从事这样一种职业的收入水平却十分低下,人力车夫的生活往往朝不保夕,属于“除乞丐以外最穷苦的人”。有轨电车的开通虽然方便了北京市民的出行,却对人力车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二、网络社会与新技术

九十年的时光过去了,不论是当年的轨道电车通车时引发的全城轰动,还是城墙角落里拉不到生意的人力车夫们深深的愤懑与无奈,都早已随着历史的远去,埋藏在了北京这座城市的记忆深处。但是,相似的戏码却并没有随着他们的退场而彻底地退出社会舞台。九十年后的今天,身处当代社会的我们依旧可以用相同的叙事模式来讲述接下来发生的故事:2014年,古老的北京城里,人们的手机屏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种叫做“优步”(Uber)的应用程序。运营伊始,尽管清楚这款应用的人还很少,但这样一个类似于打车软件的东西还是以低廉的价格以及舒適的服务,迅速地吸引了广大市民的眼球。按照优步公司的官方说法,在Uber app提供的服务里,有一款大杀器叫做“人民优步”(UberX,或UberPop),它实际上提供了一个类似支付宝的互联网交易平台:一方面,有意愿提供拼车(ride sharing)服务的私家车主们可以在Uber上注册,成为其旗下的全职或兼职员工;另一方面,有乘车需求和拼车意愿的乘客可以通过手机上的客户端来叫车和约车。相比传统出租车行业要依赖出租车公司来提供服务资质认证(即从政府处购得有限的特许经营牌照)、进行人员招募、购买安全保险、进行组织管理、甚至提供车辆,人民优步只是将驾驶汽车的司机和乘坐汽车的潜在消费者联结起来,因此大大节省了运营的成本。也正是这一点,Uber在它兴起的几年之内,在全世界范围内遭到了广泛的非议和抵制。就在2014年一年,包括伦敦、巴黎、罗马和柏林在内的西方多个城市的出租车司机举行了罢工,抗议Uber对该行业的冲击。

三、颠覆性与不确定性

九十年前的人力车夫,变成了九十年后的出租车司机。但未曾改变的,是新技术对于我们既有的社会秩序所产生的影响和冲击。对于惯常于秉持一种“价值无涉”(value free)立场的学科来说。社会学家无意于站在人力车夫和出租车司机的角度,对他们的际遇表示惋惜和同情——当然,这并不是说作为一名社会学家就必须抛弃道德关怀,而是不要把这样一种感情投射到对于事情的判断上——同时,他也无需加入到技术乐观主义者的阵营里,对新技术、新的产业模式摇旗呐喊,并对行将没落的行业、人群、思维方式等进行大肆挞伐。对于一名社会学家来说,更为审慎和理智的态度是仔细地探究技术对于我们的社会所带来的各种实际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区分谁对谁错。实际上,如果说九十年前的电车事件让老北京的市民们第一次感受到汽车技术改变社会生活的能力;那么,九十年之后的“优步事件”则向身处当代社会的我们再次展现了,包裹了技术在内的现代性本身所具有的某种颠覆性逻辑。对于像Uber这样的新技术应用,要同时具备谨慎的乐观,以及对它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后果的充分意识。两个年前,笔者第一次乘坐了人民优步的专车。当时,一辆白色的宝来车把笔者从西钓鱼台附近载到了北京西站,共花费人民币12.6元。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毕竟不是专业司机,对路况不熟悉,驾车驶错了出口走了很远的一段路。好在司机师傅的态度非常好,立刻把帐结了,掉头之后免费把我捎回了目的地。现在想来,那次的经历也许在暗示本人,对于像Uber这样的新技术应用,要同时具备谨慎的乐观,以及对它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后果的充分意识。

四、结语

也许我们可以继续讲述这样一个关于技术与社会的故事:不远的将来的某一天,古老的北京城的街头第一次出现了一种无人驾驶汽车。运营伊始,尽管很多人并不熟知,但是这种不需要司机就能把乘客安全地送到目的地的汽车还是迅速地吸引了市民们的眼球……而这一次,罢工的不止是司机,还有所有的驾校、交警,还有那些被这一次次变化搞得无所适从的人们。

参考文献:

[1]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

[2] 谷中原.交通社会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社会技术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