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帮善让
——忆母亲传承的家风、家训

2018-03-26 02:56缪玉才
成功 2018年10期
关键词:火把节二妹洋芋

缪玉才

四川省会东县大桥中学 四川凉山 615200

我自小生活在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家庭,家中没有成文的家训、家规可查,也没有祖传家法、训诫可考。我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所具有的勤劳、互助、善良、谦让应该得益于母亲对我的影响。

小时候,母亲经常对我讲她的童年,讲到高兴时她会情不自禁的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馮陈楮魏、蒋沈韩杨……”;“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云腾致雨、日月盈昃……”那时我太小并不理解“三百千”的含义,只觉得好听。我现在才明白,母亲当年背“三百千”是在对我们进行家庭启蒙教育!

母亲每天都是忙碌的——地里、家里......有时临近黄昏,母亲还在忙着喂猪。晚上,她又要在昏暗的油灯下忙着磨面、缝补……为了一大家人的生计她不能闲着,也不会闲着!

母亲的勤劳身教对我的求学有所影响。我的老家属彝汉杂居区距离乡中心小学16公里。我在乡中心小学读书的5年长期是走读,偶尔会与同村高年级的学长住一段时间的校。冬末初春风嚣气冷、冰霜厚地,正当众人睡意尤香、美梦连连时,我已背上书包踏上了一天的求学征程。五年的起早摸黑,五年的忍饥挨饿过后我终于进入到了县重点中学学习。

母亲教育我们从小就要学会“乐于帮助亲朋邻里”、“培善心,行善事”。

我们家的家境不算富裕。有几年“火把节”期间正是洋芋丰收的时候,一群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认识的、不认识的赶集似的拥到了我们家来。火把节杀羊本是彝族的风俗,他们来了我家也杀羊。白天,他们就在我家的洋芋、苦荞、豆子地里忙碌;晚上,有说有笑“这个二姨娘怎么样,那个二妹又如何”。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听见大姐向母亲嘀咕道:“妈,看你们家的亲戚!走的时候不知道又要挑走多少!”母亲暗示她“不能得罪人,每年多种点就是了。”从那以后,母亲家的那些亲戚每年都会来我家,从挑走到挑来持续到我家搬家。他们多数都会把时间选在春节前,每次来不是带点糯米、糍粑,就是拿点饵块、花生。开初母亲说:“以后不要再拿来了,路远,不容易!来坐坐,耍耍就够了。你们都还吃不饱。”“二姨娘,我们现在堰沟通了干不着了!”“二妹,要过年了尝尝新!”他们走的时候不像当年样挑得动多少挑多少,而是随便拿点干酸菜、萝卜丝之类的。

多年后,我才知道母亲家的那些亲戚都住在干旱、地少、缺肥的地方,粮食亩产量很低,很多人家都吃不饱,那几年又遇上旱灾。高山人家丰收的季节正是他们揭不开锅的时候,他们当年的困境可想而知。母亲当年的给予现在看来应属“大善”之举。

我们村的孤寡彝族老奶奶沙李氏(无名姓李,嫁到一户性沙的人家)会随时来我们家找东西——猪油、白菜之类的。她每次来母亲都给。有一家彝族李氏兄妹四人过年时杀猪无劳力,每逢过彝族年的清晨他家都会来请父亲,母亲都会催促父亲去帮忙。还有一家同宗族的大妈(母亲的后家堂姐姐嫁给我的一个同宗族伯父)丧夫多年,带着五个孩子家境比较贫困,有时连年猪都杀不起。每逢家里吃点好的母亲都会给她家送点。

母亲教会了我“谦让、低调、包容,大公无私”的品行。1997年8月,我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人师,母亲经常告诫我“你还没毕业就是一名共产党员了,身份不同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工作了要好好地教孩子,不要打骂孩子。”“不要赌博,要听领导的话。和其他老师要好好的相处,要像兄妹一样,要吃得亏多做点事!”“遇到烦心事、不平事时,要看开点,……”21年来,我在作为职工、同事、老师方面都按母亲的叮嘱去做的——为了学校我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同事我谦让过;为了学生我包容过。虽然受了不少气,但是我坦然、舒畅!

母亲仅仅是中国千百万个生于封建社会、封建家庭、受过教育的中国农村妇女之一。我们这一代人从她们身上继承到了生命、使命,勤劳、善良,良心、责任!

今年年清明节,我带着儿子去母亲坟上扫墓。墓扫完,儿子问我“奶奶教会了你什么?”“奶奶把她的一生的勤劳善良、包容谦让、乐于助人的优良作风都教会了我!”回到家中我想:应该把老一代的传统美德、优秀作风进行整理提炼后承传他们啊!于是,我把母亲的事迹进行了疏理,最后得出:“勤帮善让”四字家训。

猜你喜欢
火把节二妹洋芋
半街香
大将军搬砖
二 妹
洋芋搅团:砸出来的美食
火把节的情歌
二妹和她的空寨子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火把节之夜》中阮演奏与琵琶演奏的比较
《刨洋芋》——“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二
永远的洋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