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学会财政史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8-03-26 20:37申学锋
财政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财政委员会专业

2017年8月1日至3日,中国财政学会财政史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西南交通大学召开,会议由西南交通大学财税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国财税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四川省财政厅、西南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北经贸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财政监督》杂志社、《会计之友》杂志社等35家单位的50多名财政史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有两项主要任务:一是围绕“从国家治理视角看历史上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和“财政史教学创新探讨”两大主题,开展学术和教学研讨。二是按照中国财政学会章程要求,财政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举行换届选举。会议收到学术论文38篇,部分同志在大会上交流发言,全体与会代表在小组讨论会上做了交流发言。

一、从国家治理视角看历史上的政府间财政关系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赵云旗研究员做了主题为《中国历史上分税制研究》的发言。他以周代财政分权制、唐代中后期分税制和国民政府时期分税制三个阶段为例,综合总结了中国历史上分税制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分税制产生的原因,并对各阶段分税制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分税制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影响。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李炜光教授做了主题为《政府间财政关系与中国财政的现代性——历史的的视角》的发言。他认为,中国历史上政府间财政关系存在一些明显缺陷,如财政资源的支配权保持在最高层,财政责任却落在较低层级人员的身上,而“中间掮客”的存在更导致税收秩序紊乱;资源的筹集、使用随意性极强,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未做明确划分,各自开支皆无章可循;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督机制缺失,中央从未编制过对地方财政具有约束力的预算,各级机构的规模和职能漫无边际,“无限政府”的倾向明显。

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刘燕明副主任在主题为《增值税历史沿革及中西比较——兼论中国与欧盟增值税税制差异分析》的发言中,从税收治理和中西比较的视角对国家治理进行了阐释。他认为,下一步增值税改革要考虑中西税收协调问题,着眼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既要考虑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又要有利于发挥全球资源配置的优势,用国际视角审视增值税的完善,提高国际税收竞争力,包括完善出口退税及实现出口货物、服务的彻底退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施诚教授在《伊丽莎白一世的财政状况》演讲中介绍了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期(1558—1603年)的财政治理。他指出,英国当时最高财政管理机构是财政署(Exchequer),收入分为“常规收入”和“特别收入”,前者主要是国王通过行使封建财政特权取得的收入,包括国王地产收入、采买权、监护收入等,后者主要是指经过议会批准的税收收入,而其开支则主要用于王庭(royal household)和战争。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马金华教授在发言中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财政体制上的博弈进行了总结,之后结合论文《近代中国的政府债务与盐税抵押》指出,近代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运行规律和膨胀泛滥是当今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缩影,中央政府应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硬化预算约束;应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编制年度资产负债表,有效监督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防范和化解潜在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范建鏋副主任就《略谈新一轮财税改革的思想资源困境——财政史视角的初步考察与反思》主题做了大会发言。他认为,共和国财政史的研究对当代中国财政学具有重要意义,但研究中有许多彷徨,如研究的“碎片化”,缺乏一以贯之的研究线索,财政思想史研究较为薄弱等等。他还提出,台湾财政史的研究分为晚清时期、殖民地时期、早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当代财政转型完成四个阶段,台湾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财政管理经验、制度政策措施等,对大陆未来财政转型有借鉴意义。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魏文享教授的发言《“新税、新人、新精神”:抗战时期直接税人员的考训与选用》,重点讨论了国家治理中的选人用人环节。他详细回溯了国民政府孔祥熙主持财政部政务期间,建立直接税税收体系和选纳征税人员的考训制度。他认为,税务人员是国家税政的代理执行者,制度及政策的推行取决于人,而如何将人约束于制度之内又需对征税权加以监督,考训重于内心,监管尚赖法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周春英副教授以《民国时期县财政的现代转型》为题做了发言,回顾了清末县财政的萌芽和初步发展以及民国时期县财政独立地位的确立,并分析了当时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她认为,建立行之有效的县财政管理体制,需要合理界定各级政府职能、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规范的财政预决算制度等作为前提条件。

除上述学者的大会发言外,与会专家还在小组讨论会上从多视角探讨、分析、梳理、总结国家治理和政府间财政关系。

二、财政史教学研讨

财政史教学是财政史研究的重要载体,许多专家学者在财政史教学中将相关研究传递给学生,带动学生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思考,使财政史研究工作得以薪火相传。在大会发言中,部分学者专门探讨了财政史教学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财税研究中心付志宇教授做了题为《派与汇——从刘守刚新著思考财政史的写法》的发言。他借用“派”与“汇”两个词来形容财政史与相关学科的分合,认为派是家数,汇是集成。他对财政政治学、财政社会学、财政伦理学、量化财政史等新的财政史研究流派和方法进行了评述,提示研究和教学者要防范“我执”的心态。学术上,“我执”所能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表面相当完整,内部结构也极精巧,但却是运用预定的理论进行逻辑演绎的结果。他强调撰写财政史要体现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五个特点,殊途同归,百虑一致,不论用什么学科和方法,都要以财政史实为依归。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刘守刚教授做了题为《探索中国财政史的一种写法》的发言,并回应了付志宇教授的质疑。他陈述了财政史教学中的尴尬,如财政史课程学生不爱学,教师不愿教;史料堆积、观点陈旧;学习的艰苦性和就业市场的压力等。因此在教学中试图用一张理论之网,来拢括相应历史材料。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帝国为叙事主角,将中国财政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帝国形成前(商周城邦时代)、帝国运行期(从秦至清各王朝)、帝国向现代转型期(晚清直至当代)进行讲述。在理论上应解决四个问题:维持中华国家长期发展的财政机制是什么?主导传统中国财政成长及向现代转型的内在机理是什么?从财政上看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道路有什么独特性?中国政治发展的财政动因是什么?

厦门大学历史系张侃教授以《20世纪初中小学教科书中的财政常识及其普及》为题做了发言,介绍了清末民初将较为专业难懂的财政知识纳入各种新式教科书,塑造国民意识的情况。如蔡元培先生的《修身教科书(中学堂)》中推广宣传政府征税具有合法性的理念,并批评偷漏逃税的行为。1912年6月发行的《新国文教科书》初等小学四年级课本的政治常识中不少内容与财政相关。1914年出版的《中华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课本中有新知识168篇,其中有《赋税》《国债》《决算》《预算》等财经内容等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刘颖副教授做了题目为《首都经贸大学财税史课程简况》的发言。她介绍说,首都经贸大学自2010年起在财政学专业开设中国财政史课程,在税收学专业开设中国税收史课程。2016年,为完成学校布置的实践课程比例,中国税收史被列入实践课程,给课程讲授和安排带来很大压力。课程安排了参观北京税务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员、课堂讨论、拍摄短片或撰写小论文等实践活动,并利用调查问卷与学生互动交流,进一步完善课程的设计、规划和思考课程存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赵兴罗副教授的发言《读史、懂史、用史——〈中国财政史〉课程体验式学习探讨》,分析了财政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方式沉闷、文献资料缺失严重、内容编排生硬、教学方式不合理等。她在教学中引入了体验式学习,将每周一次读书会、讨论及展示、财税史话和财税改革案例、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方法以及参观博物馆、拓展第二课堂等几种体验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灵活穿插使用。

总体来看,此次年会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精神,成功地对“从国家治理视角看历史上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和“财政史教学创新探讨”两个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国家治理和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形成了一批较有深度、高度、力度的研究成果,在财政史教学方面也总结出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方法。

三、专业委员会换届顺利举行

按照中国财政学会章程和本会规程,此次年会上财政史研究专业委员会顺利开展了换届工作。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赵云旗研究员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做了总结。他指出,上一届的主要工作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坚持不懈地推进财政史和财政史教学研究。五年间,专业委员会主办了三次年会暨研讨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成果,并提出一些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和现实意义的建议,不仅加强了学术交流,活跃了财政史专业学术讨论,推进了财政史研究,而且为当前财政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迪。二是拓展了合作研究的路径和范围。专业委员会从2004年成立开始,就提出放宽视野、拓展思路,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近年来先后吸收西南财大、河北经贸大学、首都经贸大学成为会员单位,2016年起又与中国财税博物馆实现了深度合作。此次年会收到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中国税务学会等三个一级学会的贺信,说明财政史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影响扩大,得到一些大的学会的认可。三是扩大了研究队伍和学术阵营。五年来,专业委员会不断增加新的理事单位和常务理事,本次年会又新吸收了4个理事单位,他们为专业委员会开展工作壮大了力量、增加了资源。四是坚持做好专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的同志坚持做好日常工作,如不断推进专业委员会工作规范化,召开会议前打签报,会后上交总结材料;积极筹划和协调主办年会和学术研讨会,保障会议按时召开;坚持撰写会议综述,协助办会单位出版会议论文集。五是精心维护专业委员会健康发展。

经出席专业委员会换届会全体代表讨论并表决,此次会议完成了换届工作,选举产生第三届工作委员会,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中国财税博物馆馆长李玉环为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罗文光为专业委员会主任。罗文光副院长在换届完成后做了发言。他指出,财政史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13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历史的维度对财政改革、财政体制、国家治理等多方面的论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作为财政史研究和教学的重要交流平台,专业委员会聚集团结了历史学界、财政学界和实务界的研究力量,把大家团结起来,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共同进步,形成了一个历史与财政、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较大规模的财政史研究团体。作为相对冷门的基础学科,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罗文光副院长强调,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的一周年,习总书记的讲话为财政史研究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中国财政实践,几千年来不断发展、充实、积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如何根据时代的发展,提炼其精华,让其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体现当代价值,始终是财政史研究者的重要任务。专业委员会未来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也将迎接很多新的挑战。他对下一步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建议:一是继续办好年会和研讨会;二是建设更加立体多元的学术交流平台;三是围绕改革实践,集中平台优势力量形成智库成果;四是继续加强研究成果的宣传。

猜你喜欢
财政委员会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跟踪导练(五)(2)
编辑委员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