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8-03-26 12:25岳雪莲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 要】本文针对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中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脱节、教学理念不科学、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实践基地发展落后等问题,提出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实践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学设施资金投入、提高实践基地建设水平等措施,提高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本科高等院校 社会工作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C-0116-02

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面临着深刻变革,国民思想观念也因利益格局的调整而变化。虽然这种社会变革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给我国经济注入了新鲜活力,但一些新问题也逐渐出现,如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当前,党和政府迫切需要一批社会工作人员来协助处理社会矛盾,解决民众纠纷等问题。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建设一支具备较高专业化水平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对稳定社会、加强社会管理和改进社会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一、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现状

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以培养一批能够胜任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才支撑能力,国家制定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规划明确指出要将大规模开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大力培养社会工作管理人才和加快培养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等作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与专科院校相比,本科院校在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教学资源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如教学设备较为齐全,学术理论教育较强等。近年来,本科院校紧跟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规划的教育发展步伐,对社会工作学科专业的建设十分重视,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也较为迅速。在2011—2014年期间,我国本科教育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数由211所上升到255所,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二、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正不断向前发展,对本科院校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要求也逐渐提高。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素质与本科院校培养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质量息息相关,因此,提高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能力是当务之急。当前,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定位模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但就我国而言,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至今仍不够明确。此外,专业定位模糊也是我国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专业定位决定专业人才发展培养方向,对学生未来能否实现就业,能否高质量就业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需要准确定位社会工作专业。现阶段,一些学校将社会工作与其他专业混编起来,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这也是培养目标难以明确化的重要表现。

(二)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脱节,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大多数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与西方模式相同。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的开展虽然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但这些课程的针对性不强,没有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与当前社会发展脱节。课程设置不仅是院校培养专业化人才的前提,而且还是衡量院校专业化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专业课比重小,课程设置明显不合理。在教学内容方面,本科社会工作专业的师生所使用的教材大多都是由外文直接翻译过来或是在参照译文的基础上而进行编写的,没有很好地突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和专业前沿研究内容,可见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另外,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衔接力度不高,职业化往往落后于专业化,本科院校对社会工作知识的教育又过于专业化,没有较好地实现职业化。

(三)教学理念不科学,轻视学生专业实习环节。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对学生各方面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教育界,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也难免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教学理念偏理论化,出现很多理论研究重于实践的现象。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较强,然而教师往往只专注于课本知识的教学,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学生专业实习环节方面,很多本科院校虽然设置了学生专业实习课程,但教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监督学生,除少数教师会关注学生的实习动态外,大多数教师都不过问学生的实习情况,一些学生仅仅为了应付这门课程而重形式,找单位盖章后就放弃在单位实习的机会,因此这门课程设置的初衷也不尽如人意。

(四)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起步较晚,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也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规模逐渐加快。本科院校社會工作专业师资数量不足渐渐成为常态。社会工作的任课教师大多是由社会学、民族学、心理学和哲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师组成,从事社会工作本职专业的教师数量较少。对转型成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而言,他们不仅缺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还缺少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往往是课本知识。对科班出身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而言,由于其大多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到高校任教,缺少社会工作经历,因此社会工作实务经验也相对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

(五)教学设施投入不足,实践基地发展落后。社会工作专业具有实务性较强的特点,为提高学生的工作实务技能,高校专门设置实训课程。社会工作实训室是培养本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重要场所,基于社会工作应用性、操作性的特点,加强专业实验、实习训练已经成为社会工作业内人士的共识。据有关资料显示,我们已经建成社会工作实训室的本科院校不到五成。当前本科院校的教学设施投入不足,影响学生实务技能的提高。社会工作实践基地发展落后也制约了本专业学生的发展。实践基地是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培训基地,但是由于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不高,加上一些高校领导对该专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等原因,社会工作实践基地发展落后于其他专业实践基地的发展。

三、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针对当前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条创新路径以提高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教学过程提高自身在社会工作领域内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校、学院领导和相关教师要明确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重视社会工作的培养,给社会工作专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对高校而言,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因此完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就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适当开展实训课程。同时,还要淘汰落后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使用最新版的、质量高的社会工作专业教材。

(二)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实践环节。转变教学理念,首先就要明确社会工作实践性的特点。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要转变以往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平时要积极参加实务活动,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实务经验。实践教学方式应多样化,可以采取案例模拟、情景再现等方式给学生上课,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实践环节可以大大地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时间能力。在学生专业实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动态,充分了解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提供相关帮助,鼓励学生保持乐观心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一直阻碍着社会工作專业的发展。本科院校在引进社工专业教师时所设立的待遇水平较低是科班出身教师转向其他专业教学的重要原因。因此,需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待遇水平,这一方面可以降低科班出身教师转行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继续选择社会工作专业,从而培育一支潜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此外,还要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专业水平不足不利于实现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科院校应鼓励该专业教师积极进行对外交流,了解其他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科研动态;鼓励教师按时参加继续教育和参加各类学习培训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性较强,因此本科院校还应鼓励教师到社会工作相关机构进行挂职锻炼,同时还可邀请其他机构优秀的社会工作人员来给本校教师开展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认知水平。

(四)加大教学设施资金投入,提高实践基地建设水平。本科院校社会实训室的欠缺及教学设施不健全,影响了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学校对该专业的教学设施投入资金不足,因此本科院校应加大该专业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首先,要让院校领导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前景广阔,明确建设社会实训室的必要性;其次,要在政府的支持下扩大社会工作专业的影响力,通过学校捐赠环节吸引外校人员捐赠,从而增加社会实践室建设的资金储备。由于该专业的学生实习时间相对较长,要求较高,所以,需要一定的资金来维护和提高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水平。因此,除增加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外,还要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丽云,刘媛媛.民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6)

[2]李细香,赵书山.地方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5(13)

【作者简介】岳雪莲,女,山东潍坊人,博士,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社会问题。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