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成功之道
——以《明日之子》和《中国有嘻哈》为例

2018-03-27 18:15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综艺偶像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随着TFBOYS、SNH48等团体迅速走红,鹿晗、吴亦凡等EXO成员回国,国内偶像团体的市场价值被进一步放大,偶像团体的养成也迅速成为资本竞相追捧的对象,并催生了“偶像培养+综艺节目+网络”的商业形态。2016年到2017年,国内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节目蓬勃发展,为剖析国内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节目兴起的原因、探究其成功之道及其未来发展思路,本文以《明日之子》和《中国有嘻哈》为例,对国内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进行研究。

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兴起

根据《2016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已备案的网络综艺为618档,创下网络综艺节目的历史新高,同时预测2017年网络综艺数量会出现井喷式爆发[1]。在此发展背景下,2016年,也是国内偶像养成类综艺的兴起之年,《星动亚洲》《加油美少女》《燃烧吧少年》等九档涉及偶像养成题材的综艺在国内上映,同时《明星的诞生》等多档综艺试水网络。而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已经推出和计划推出的偶像养成类综艺多达30多档,更多的偶像养成类节目将播出平台转向网络。偶像养成类综艺的出现有利于带动中国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填补国内偶像团体的缺席和空白,凸显了粉丝经济的发展前景[2]。国内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兴起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一是政策背景。自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电视真人秀节目从内容取向到播出数量都受到诸多限制。而在网络综艺领域,虽然2017年6月通过了《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但对于网络视听节目的管理还未完善,在网络环境相对自由的环境下限制较少,这也为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兴起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

二是技术背景。网络综艺是由视频网站主导,基于互联网生态研发、制播并面向网络用户的节目,被视为互联网思维下的综艺新形态[3]。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综艺节目能够利用后台数据分析用户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分众传播。同时由于网络社交媒体的兴盛,粉丝与偶像之间的交流由单向变成双向,粉丝掌握更多话语权,他们迫切想进入偶像的生活当中,有着强烈的认同和参与需求。现今的偶像养成类综艺通过借助于网络平台,以及对运用弹幕、直播等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实现了粉丝和偶像间及时、多向的交流,扩大了节目影响力。

三是人才背景。近年来,视频网站成为资本角逐的热门领域,网络平台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吸引了许多优秀制作人纷纷跳出体制内,涉足网络综艺,为网络综艺节目带来成熟的制作技术。更为宽松的网络环境以及充足的资金,为优秀节目制作人提供了创作的温床,使得网络综艺节目得到质的飞跃。

《明日之子》与《中国有嘻哈》的成功之道

目前,国内走红的养成型偶像团体只有TFBOYS和SNH48,养成型偶像的缺乏意味着其粉丝经济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关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偶像养成类综艺的涌现有利于填补国内偶像团体匮乏的空白,促进中国娱乐产业的发展。然而,这两年来,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数量虽多,但是却没有孕育出成功的偶像团体,出现了节目一播完,选手随即被遗忘的尴尬局面。《明日之子》与《中国有嘻哈》不仅节目本身有着超百亿的播放量,相关选手也获得大量粉丝,商业价值大幅提升。通过对《明日之子》与《中国有嘻哈》两档节目的探讨,分析优势,总结经验,能够对国内同题材综艺节目有所借鉴。

1.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随着近几年国内真人秀节目数量大幅度增加,节目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偶像养成类节目也不例外。而《明日之子》与《中国有嘻哈》则是凭借着对节目形式和内容的自主创新在抄袭成风、原创能力匮乏的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明日之子》首创盛世美颜、盛世独秀、盛世魔音三大赛道,用不同的标准——美颜、才华和魔音选出不同类型的偶像,这种不拘一格的做法,符合当今时代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而《中国有嘻哈》则是首档Hip-hop音乐选秀节目,嘻哈作为一种文化标签,早已从街头文化步入主流文化,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同时嘻哈所表达的精神也暗合90后、00后的价值观,嘻哈音乐在国内的风靡早已有迹可循。节目将圈地自嗨的嘻哈音乐带入大众视野中,在节目内容上迥异于以往的音乐类节目。

2.互联网思维下的深度互动

植根互联网、增强粉丝参与感,是偶像养成类综艺爆红的另一重要原因。偶像养成类综艺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养成”属性,这种“养成”是动态的、长久的、相互的。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为偶像和粉丝提供了更多沟通渠道,“网络养成”偶像的模式逐渐兴盛。《明日之子》和《中国有嘻哈》制作单位一开始就将受众定位为网生代——90后、00后群体,两档节目都运用互联网思维,将节目搬到年轻人更为熟悉的网络平台,运用网络投票、直播、弹幕等手段促进观众参与。《中国有嘻哈》节目组运用互联网思维在通过观众投票、直播、IP衍生等多个领域相互融合,实现了与观众全方位的参与到节目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明日之子》更是将互动做到极致,开辟了互联网时代的全民深度互动。《明日之子》节目组从《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等游戏中收获灵感,将传统的评委、观众升级为星推和粉推,重新演绎选手、评委和观众三者的关系。每一位网友都将成为决定比赛进程的力量,所以每一位“就这样唱”的男孩都有可能在“粉推”的“助攻”下实现梦想[4]。

3.深耕内容领域,小众文化成为内容制造新方向

SNH48将受众精准定位为御宅族,其迅速走红表明,小众群体在消费领域垂直度更高,购买意愿强烈。而随着90后、00后年轻一代的成长,其对个性、对直率的推崇使得御宅族、二次元等小众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网络文化的主流,如何抓住小众群体的注意力也成为了内容生产者的新方向。《明日之子》和《中国有嘻哈》不同于以往的音乐节目,将目光从主流文化转向小众文化,内容生产更加细化。首先,两档节目在导师阵容选择上更加年轻化,杨幂、吴亦凡、薛之谦、华晨宇等新生代的加入使导师团队更为年轻、有活力,与传统音乐节目导师的权威化、年纪偏大、与粉丝存在有代沟形成强烈对比。同时,作为顶级偶像明星,杨幂、吴亦凡等自带流量,使得节目未播先火,在节目前期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其次,在内容生产方面,《明日之子》首次将二次元偶像引入节目中,二次元偶像进入三次元,吸引大量二次元观众围观讨论。《中国有嘻哈》则是国内首档HIP-POP音乐选秀节目,首次将地下RAP文化带入到大众视野中,在综艺市场内掀起嘻哈热潮。

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未来发展

虽然《明日之子》和《中国有嘻哈》两档节目成为今年暑期“爆款”综艺,但国内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制作和发展还不完善,距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偶像养成模式、培养出国民偶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应注重节目公平性。粉丝经济是实现偶像价值的基础,通过节目选拔出来的偶像一定要让粉丝信服。国内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中“有黑幕”“不公平”等声音不绝于耳,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公平性的问题,会使观众对整个节目产生不信服,选拔出来的偶像也将缺少原始粉丝积累。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节目制作单位在节目策划伊始就要策划周全、赛程设置公平、选拔机制公开公正透明,确保节目的公平性,使选手和观众信服。

其次,节目镜头聚焦选手,减少明星作秀。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最大的看点是素人选手的脱变与成长,在这一过程中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因此在节目中要重点展现对素人选手的培训与包装,如此,选拔和培训出来的偶像才能真正为观众所喜爱,才能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考验。然而,国内偶像养成类综艺多将资源和镜头聚焦明星身上,以知名明星做噱头来达到增加节目曝光量的目的。这样的运作模式,只能在短时间内撑起节目热度,而不能达到偶像养成的目的。

最后,注重选手后期培养。因为偶像养成的目的不是在竞争机制下选出优胜者,而是在陪伴式成长中发展粉丝经济[5]。没有经过培训的素人选手,通过节目播放阶段的两三个月的打造,根本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偶像。纵观国内现有的偶像养成类综艺,多为一味走“快消”模式的。2016年偶像养成综艺节目播出一年后,真正让观众有记忆点、有人气的选手少之又少。选手通过选秀取得良好成绩后没有获得好的培训与包装,导致许多选手不停的参加选秀节目却毫无人气。因此,节目制作方要在节目策划时就要考虑好选手的后续培养问题,才能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

[1] 2016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EB/OL].http://www.askci.com/news/hlw/20161211/19513182202.shtml.2016-12-11.

[2]王大钊.美色消费与欲望景观——解“毒”偶像养成类真人秀的“吸睛”之道[J].艺术与科技,2016(8):101-102.

[3]李聆嘉.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出现的原因及特点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7(9):124-125.

[4]锻造下一个十年偶像,反套路偶像养成节目《明日之子》能否接棒?[EB/OL].http://www.sohu.com/a/148022765_351788,2017-06-17.

[5]徐晓眉.对偶像养成真人秀产业模式的思考——以韩综《PRODUCE 101》为例[J].今传媒,2017(8):95-96.

猜你喜欢
综艺偶像
偶像报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综艺的出路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传统综艺“编导”与新兴综艺“编剧”工作异同分析
偶像正在养成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我的偶像
我的偶像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