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环境下翻译对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2018-03-27 18:15广西人民广播电台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人类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多种类型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文化交流传播不在局限于小区域,短范围,而是不断向外扩大。其整体表现形式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文化传播的高度信息化。借助网络手段进行文化传播,相比较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文字的内容转化为了文字编码,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形式更容易在网络介质中进行传播。其二,网络信息化的传播方式具备鲜明的虚拟性特征,使其更加丰富,也扩大了地域性传播的跨度范围。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相互传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语言障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文化传播范围和传播质量,还会严重影响文化交流整体发展。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语言自产生之日就具备多样性,同时也成为了不同文化的主要传播介质。在跨区域的文化交流传播中,为了弥补不同语种之间的交流障碍,翻译不可避免的担当其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无论是书面性翻译还是口头翻译均会对现阶段互联网时代环境下的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产生巨大影响[1]。

一、翻译对文化传播特征的引导性

在文化交流领域,人类文化最重要的传播工具就是语言。文化语言可以定义为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情感诉求和生活需要所制定的具有音型结合的整体符号系统。从具体的文化结构功能角度看,语言不仅仅是不同个人或国家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维具体化表现的工具所以它也具备了知识的储备和创造性。此外语言文化的传播与社会具有明显关联。一方而,语言的使用和传播依赖于社会,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需要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语言在人类社会生产劳动、政治经济活动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语言,人们的日常社会活动将不能继续。从宏观意义上来说,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发展中共同创造的价值观成果。从微观意义上来说,文化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整体意识形态的表达,包括其宗教信仰、人民普遍价值观规律、民族习俗、艺术作品、人文教育等[2]。文化不仅是一种抽象的表达,而是我们可以感知的所有。人类以自己的艺术情感和技能指挥可以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文化。语言自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能承载文化,其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反映文化。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传播的可能性。

二、互联网环境下翻译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离不开语言,语言的无障碍交流离不开翻译,可以说翻译对文化传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3]。

(一)翻译目的性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语言文化翻译是人类社会在进行异类语言交往过程中一种语言同化的行为。德国社会学家威尔特斯将这类行为定义为发生在特殊语境中的,带有鲜明意图和行为方式的语言行为。翻译既可以看作是一种语境组成,也可以随时改变语境。这种语境转换主要是体现在将一种言语和非言语性信号直接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信号,所以既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类行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行为。同样翻译对文化传播带有其自身的目的性,它必须为译者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其经济、文化政治背景服务。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中,各类特殊的文字语言资讯,所涉及到的领域也包括方方面面。所以通过现代网络传播的文化翻译均带有一定目的性。以传统西方国家的文化翻译为例,在互联网络环境下,不少文学作品如果以翻译目的论进行考量,就会很容易返现在许多西方翻译实践中,翻译的标准大多采用了双向手法。在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作品进行翻译时,大多有意无意并没有按照普遍的、基本接受的翻译标准进行翻译,而是借用网络传输的便捷性特征对原作进行民族性去除,甚至对一些鲜明的民族性特征进行大肆删改[4]。反之,在第三世界国家对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作品进行翻译时,却必须按照文化标准进行忠实化翻译。这类翻译的目的旨在大力突出西方文化的艺术性和原著色彩,维护其强势的文化领导地位,借助翻译和语言的艺术性转变,隐藏起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殖民目的。翻译的目的性和利己性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现代互联网络传下,现阶段西方国家城市文化和金钱文化的大肆输出。因为先天性文化底蕴的缺失,所以西方文化借助翻译和语言手段把一些人文的闪光点移植到文化作品中,使不同国家和民族对其有着差异化认识,并自觉产生或崇拜或向往的文化倾向。由此可见,翻译目的性对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目的性,尤其是互联网络时代下,文化信息难以分辨真伪,不同的文化翻译直接导致不同的文化传播效果,所以只有正确的文化翻译才能保证文化传播的纯洁性。

(二)翻译主体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文化翻译的过程中对文化传播影响因素比较多,比如文化传播的环境、传播目的、传播介质等等。此外对于文化传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翻译的主体也就是译者。人类活动的主体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类活动的实践主体,另一个是人类活动的精神主体。所谓实践主体主要是指人类在从事文化实践活动过程中与文化实践对象建立的时间客观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作为实践主体而存在,并且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活动。所谓精神主体,主要是指人在对文化认知过程中与认知对象建立的客观性关系,人作为客观性主体存在,按照自我的方式进行客观关系认识、思考、行动,此时人是精神主体。总之,人类再进行实践活动、认知活动时,在活动和思考的过程中均会处于一种绝对主体的地位,这种地位来源于主体的力量贡献和价值贡献。在翻译活动中,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自身的文化意识和文学素养包括其主观倾向性、文化意识会将会直接主导文化翻译的效果。可以说在文化翻译尤其是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翻译中,译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针对源信息进行解码,然后再以一种类似信息源主体的身份将已经编译好的源语言文化信息转化为目的语,最终准确无误的传递给文化接受者。在这期间文化意识具有鲜明的主导作用。所谓文化意识主要是指在文化翻译中,译者所面临的不仅是语言逻辑结构上的不同,更是语言文字、文化信息交流的差异化。所以在他进行文字转换的过程中,还需要针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进行自我的主管的修正,从而克服文化信息差异造成的信息障碍,保证不同国家的文化接收者可以顺利实现文化交流。这种主观性的、自我的文化差异消除意识,就是文化意识。如果在文化翻译过程中,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译者具有良好的文化意识,那么他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文化源源语进行解码时,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化意识对原作进行文化审视,依据自身的文学理解对原文进行辅助性编码,实现有效的、高准确性的文化传播[6]。反之,如果译者缺乏相应的文化意识,或者对原文国家的文化了解不深,那么在对源语进行文字翻译过程中,就很有可能只能单纯的进行文字编译,忽略了其文化图示或者文学内涵,损害其整体文化价值和文学艺术分量,从而影响其文化传播。所以想要保证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对于文化翻译译者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译者除了具备优秀的双语能力以外,对其文学意识的要求也不可忽视。

(三)翻译策略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互联网环境下,对于现代文学艺术翻译主要有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两种翻译策略。所谓异化翻译主要是指为在最大程度保留文学艺术原文的异域性,故意对其进行口语化删除,打破源文口标语言常规语序或语境的翻译。而归化翻译就是在文化翻译过程中以简明扼要、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的降低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之间差异性形成的陌生感。2016年英国语言学家特尔施特根在《译者对文化传播的影响》一书中明确将语言文化的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两个概念放置于社会文化传播、政治历史文化的应用和文化意识形态的主流输出中,并进行集中而深刻的探讨。此外他还认为,归化翻译更多是为了遵循国家世俗文化中口标语言的普遍性价值走向,进行的文学保守型同化手段。使其迎合传播目标地政治文化要求。而异化翻译的评判标准正好与同化翻译相对,是要偏离本土的主观价值诉求和文化传播要求,最大限度的保留源文化语言的差异性。两种翻译策略并没有绝对的对错标准,更多的只是适应性问题。归化翻译可以使读者更加轻松的阅读目标文化语言,但是并不利于文化艺术创造和文学艺术传播,相比较之下,异化翻译尽管会给目标读者带来文化艺术理解上的难度,随着互联网环境的日趋成熟,文化传播的形式开始逐渐多样化,这也为不同的翻译策略划分了不同的应用区域。却因为其将源语文化中所包含的图文格式逻辑语序完全移植到口标语中而对异域文化信息进行完整的保留,可以帮助文学艺术读者建立新的文化艺术图式,实现真正的文化传播。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复杂多样的文学艺术形式为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式提供了不同的应用场所。对于艺术性较弱的音像类艺术文化,归化类的翻译可以为观众营造一个完全适应性的理解氛围,而在艺术性较强的文字艺术上,更多保留异化翻译,保证其文学艺术感[7]。

三、结束语

人类的生产劳动,造就了人类的文化,不同的意识形态使文化产生了差异性,也有了传播的必要。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的传播无论是地域性还是时间性上均有了更高的应用空间,与之相配的是对文化翻译的更高要求。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的目的性、主体性和翻译策略均会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产生显著影响。作为文化传播的主流领导者,文化译者更需要将自身文化和外部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和输出,最终实现世界文化繁荣、丰富和融合。

[1]赵秀芳."互联网+"环境下翻译教学对兰州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J].丝绸之路,2017,5(4):77-78.

[2]李杨惠子.浅析成语汉英翻译对文化的传播作用——对比分析《四世同堂》及其英译本The Yellow Storm[J].校园英语,2016,15(24):73-18.

[3]梁颖.文化差异和共性对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以徽州民俗文化词语英译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37(1):130-133.

[4]万文娟.文化传播视角下的风景名胜翻译——以庐山景区的翻译为例[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旬刊,2017,8(30):134-137.

[5]黄小燕.媒体传播对高校英语语言翻译教育的影响——评《英语语言与翻译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7,25(11):107-107.

[6]丁开慧.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空房》翻译研究——兼论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D].河南大学,2016.25(11):17-135.

[7]董秀静.从回译视角探析异化策略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以《西游记》第59回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为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5(11):17-135.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人类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人类第一杀手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