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积极心理学帮助性别少数群体(LGBT)探索自我

2018-03-27 19:15郑李康晋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异性恋幸福感心理学

郑李康晋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

性少数群体,即非异性恋者,也就是女同性恋(Lesbian)、男同性恋(Gay)、双性恋(Bi-sexual)、跨性别(Trans-sexual)、酷儿(Queer)、间性人(Inter-sex)、无性恋(Asexual)以及以上未提及的其他非规范性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群体。鉴于该群体中主要存在的人群为同性恋者,本文会用“同性恋”代替性别少数群体进行阐述。

2000年,中国的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三版)将同性恋从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中去除,也意味着中国对同性恋去病理化的认可正式与国际接轨。然而,公众对同性恋固有的观念并不能立即得到改变。

中国源远流长的封建文化奉行“主流”,缺乏对多元化的认知和接纳。对于性的话题向来讳莫如深。由于与奉行“阴阳辩证学说”以及“无后为大”的儒家孝道相抵触,即便去病理化后,整个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依然是排斥和歧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性别少数群体在成长中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非常坎坷。由于在“心理性别或性倾向”方面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相抵触,很多人出现反复的自我否定,无法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完成自我认同。

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而提高个体当下的主观幸福感。它通过研究普通人的优势和美德,从积极角度增强自我认知,提高自尊。这一特点非常合适应用在自尊感较弱的LGBT人群当中。积极心理学为性别少数群体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自我的角度,利用它可以充分挖掘这一人群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内在力量,帮助他们完成自我认同,更加积极,更加投入的活动。

积极心理学对LGBT群体的影响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个体层面——LGBT的积极自我

对于LGBT群体,建立“自我认同”尤为重要。由于无法像异性恋者那样在“性别认同或性倾向”方面顺利完成自我认同,这一煎熬的过程阻碍了性别少数群体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客观理智的判断,从而难以获得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和实际外部的统一。痛苦的自我认同过程导致该群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如焦虑,不安,强迫症状等。根据中国同志心理健康调研报告①,LGBT群体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全国样本,无论青少年群体还是成人群体均如此。美国的调查数据②更加显示,除了高抑郁水平外,LGBT群体从事高危性行为 (Condomless Sex), 酗 酒 (Acohol use),吸毒(Substance Abuse)的概率均显著高于非LGBT群体,即异性恋者。

积极心理学中的自尊理论可以帮助LGBT群体理解自我价值与幸福感体验的关系。让LGBT群体了解到“对同性的渴望”乃是自己的需要,由生理性动机驱动,是自己的一部分。而自己对待自己性倾向的态度决定了自我体验。由于认知的不谐调会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虑,LGBT群体需要调节自己的归因风格,从而改变自己对“性倾向”的态度,促成认知的协调。

二、人际层面——LGBT的积极人际关系

对于大多数LGBT群体,即便完成自我认同,还会遇到另外一个挑战,寻求“社会认同”——即出柜。大部分人被卡在这一阶段,无法继续向下走。所以很多完成了“自我认同”的人,最终迫于社会压力,选择隐藏自己的身份,于是出现了“形式婚姻”,“骗婚”等行为。这些行为反过来更加会引发各种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着性别少数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心理学中倡导的积极沟通,可以应用在LGBT群体的“出柜”过程中。即LGBT群体该如何进行良好的沟通,顺利得完成出柜过程。

同时在LGBT的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就是同志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同志夫妇如何教养孩子的问题。和男欢女爱一样,同志的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也是一种艺术,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尤其是性格优势和美德这样的积极特质。另外,和普通家庭一样,LGBT群体的家庭同样需要为儿童提供的稳定的、支持性、结构化的环境,帮助他们成长。爱与温暖、行为调节与自主支持三个方面是每一个孩子成长都需要的积极环境,LGBT群体的家庭更加需要践行积极心理学,实施积极养育。

三、群体层面——LGBT积极环境与社会

和普通群体一样,LGBT群体通过实践亲社会行为,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巧妙利用感恩与宽恕两个积极的社会行为可以帮助LGBT群体有效降低自己的内在焦虑,提高当下的积极体验。另外,LGBT群体也可以通过社区参与来推动同志运动,为自己及后代创造一个积极的多元化环境。

对于普通人而言,自我意识一般需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直到青年中后期才能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自我意识。虽然这种自我意识有可能因个体实践的成败和他人的评价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到青年期以后,个体会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保持同一性。LGBT群体由于社会舆论压力,很难在成年前完成自我认同,这样就会产生内在焦虑,引发各种负面心理,甚至产生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有效得应用在LGBT群体中,帮助LGBT群体建立自我意识,将注意力由各种消极认知转移到自身的品格优势和美德上,更加投入的生活,从而抵御因“社会污名化”带来的低自尊感和焦虑。

注释:

① 《中国同志心理健康调研报告》,北京同志中心,LGBT心理调查项目组

② John Pachankis,LGB-Affirmative Cognitive-Bahaviour Therapy for Young Adult Gay and Bisexual Men

猜你喜欢
异性恋幸福感心理学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面孔吸引力认知偏好与动机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的同性性取向成因初探
北京市男同性恋生存状况调查及建议
我爱问编辑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