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的事迹 是如何首次传播到世界上的

2018-03-27 10:08郑学富
党史纵览 2018年3期
关键词:白求恩

郑学富

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不远万里从加拿大来到中国,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呕心沥血,最后以身殉职。毛泽东的一篇《纪念白求恩》公开发表后,白求恩的名字传遍中国的每个角落,家喻户晓,他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激励了几代人。而在此之前,第一个将白求恩的事迹向海外媒体报道的华侨记者黄薇则鲜为人知,本文便向读者简单介绍她的故事。

黄薇,中国新闻界德高望重的前辈,曾任新华社香港分社总编辑、中央统战部研究员、中联部研究组组长等职。她1912年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县的一个书香门第,曾留学日本。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她先后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从事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1938年3月,她以新加坡《星洲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回国。同年6月下旬,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安排下,黄薇随同“世界学生联合代表团”到延安采访。8月下旬从延安奔赴硝烟弥漫的华北敌后战场,历时3个多月,行程数千里,走访了3个地区40多个县,采写了100多篇华北敌后抗战的战地通讯,先后在新加坡的《星洲日报》和《星洲晚报》连载半年多的时间。《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就是其中的一篇。

1938年9月下旬,黄薇跟随陕甘宁边区参观团来到了晋察冀边区所在地的山西省五台县,受到边区军民的热情欢迎,军区司令部送给他们每人一套新的棉布军服。第二天,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参谋长唐延杰、政治部主任舒同为参观团举行宴会和欢迎大会。在宴会上,聂荣臻将白求恩大夫隆重地介绍给黄薇,从此二人相识。黄薇这样描述白求恩:“他高大的个子、身穿八路军的棉军服,戴着军帽,显得格外精神。他喜爱中国菜,能够自如地使用筷子。他努力学习中国话,见到我们就用中国话叫‘同志!虽然发音不很准确,但听起来很亲切。”在宴席上,黄薇初步了解了白求恩的事迹,并与他作了简单交谈,约定改日前往访问。

晚上7点,在司令部后面的广场上举行欢迎大会,黄薇被邀请上台讲话。她向大家报告了海外侨胞踊跃支持祖国抗战的动人事例,并代表侨胞向艰苦奋战在敌后的将士们、同胞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慰问。黄薇刚讲完,白求恩就自告奋勇跳上舞台,用不很流利的中国话开始讲演。当他生疏地说出“同志们”这三个字时,全场沸腾起来,大家都为他鼓掌。白求恩说,他来到边区后,看到上至司令员,下至普通战士和老百姓,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万众一心,精诚合作,一致对外,心里非常感动。白求恩说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打倒敌人的有力武器,我希望全中国各党派、各阶层,不分上下团结起来,打倒万恶的日本法西斯主义者。”黄薇后来写道:“白求恩大夫作为一个国际友人,为了支援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而离开他的家园,抛弃他那优越的生活环境而来到烽火弥漫的中国,同我们一起战斗,为我前方战士救死扶伤做出巨大贡献,而且还热切希望我国上下团结抗战到底。这种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使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深受感动。”

就在黄薇到达五台山的当天,形势骤然紧张起来,日军兵分数路,气势汹汹,围攻晋察冀边区。边区军民积极迎战敌人,组织疏散转移,因此黄薇采访白求恩的计划也只能暂时搁浅。

几天后,黄薇与陕甘宁边区参观团分开,离开五台山,与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一起慰劳伤兵。当她来到滹沱河畔的一所战地医院里时,竟又遇到了白求恩。此时的白求恩正在一间简陋的手术室里,全神贯注地为一名伤兵做手术。白求恩的翻译董越千既是翻译,又是助手,熟练地传递刀、剪和其他手术用具。一些当地群众也主动前来帮忙,董越千还要指导他们进行消毒和上药。这一天,白求恩很忙,刚做完一个手术,又一名伤兵被抬了进来,门外还有好几个伤员在等待着。

黄薇在手术室外等了好长时间,想找个机会访问白求恩,可是白求恩一直在忙。由于黄薇所在的队伍还要赶路,需要马上出发,来不及采访和打招呼了,黄薇只好遗憾地离开。

不久,在一个军分区的司令部里,黄薇再次意外地碰到了白求恩,二人同时住在一个院子里。黄薇看到“虽然是在寒风凛冽的天气里,白大夫却像小孩子一般地背着一个照相机,东奔西走,摄取各种有意义的镜头”。黄薇真是喜出望外,这次可得“抓住他”,于是与白求恩约定,晚饭后去访问他。

晚上,黄薇如约而至。在一盏摇曳的煤油灯下,黄薇开始了采访。白求恩向黄薇讲述了自己的童年和经历,以及如何来到中国。白求恩风趣地说:“我乘飞机,坐火车、汽车,骑马、骑毛驴子,还走了不少的路,好容易才来到这里。中国实在是太大了。”白求恩十分赞赏八路军的勇敢,他说:“八路军战士是我所见到的最英勇、最坚强的人!”白求恩还十分焦虑地向黄薇谈到了缺医少药的问题:“做手术,缺少麻醉剂、止疼药,也缺少酒精和碘酒,甚至棉花、绷带都是把用过了的加以消毒后再用。医疗器械尤其短缺,遇到伤势太重,必须对伤员进行截肢时,使用的都是木工锯子和屠刀。”二人谈了很长时间。在访问即将结束时,白求恩再三叮嘱黄薇要向后方人士和海外侨胞呼吁,赶快向抗战前线捐助医疗用品。黄薇听了非常感动,她写道:“一个外国人,如此关怀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其诚挚的感情,殷切的希望,深深打动了我的心,也更加激发了我的爱国热情。”

1938年12月,黄薇回到重庆后,写了一篇战地通讯《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发表在新加坡的《星洲日报》上,让更多的海外侨胞知道了白求恩、认识了白求恩。1939年春,宋美龄主持召开重庆各界妇女领袖座谈会,黄薇应邀参加,并在会上介绍了白求恩大夫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用自己的所见所闻,重点谈了华北敌后战场缺医少药的严重程度,呼吁在座的姐妹们和全国同胞们赶快动员起来,捐献医药用品,早日输送到前方去。黄薇的呼吁在重庆引起强烈反响,国民党元老张继的夫人请黄薇到家里,详细询问有关情况,表示马上组织大家捐献医药用品,尽快送到华北前线。

令黄薇没想到的是,她离开华北不到一年,白求恩便因手术时不慎割破中指而被细菌感染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噩耗传来,在重庆的黄薇悲痛欲绝,含泪写了《悼念白求恩大夫》,发表在1939年12月4日的重庆《新华日报》上。她在文章中写道:“为了纪念这位可敬的国际朋友,我們必须加紧团结,抗战到底,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将日本强盗的头颅和鲜血,祭献于我们伟大国际友人的灵前!”

(责任编辑:徐嘉)

猜你喜欢
白求恩
封二:English Corner·英语角
抗战时期白求恩对中共统一战线的解读
加拿大重新发现 和认识白求恩
语文阅读教学正方向:“教”“练”“考”统一——以《纪念白求恩》例
不远万里来看你
白求恩全身汉白玉雕像
白求恩:中国人熟悉的“陌生人”
《纪念白求恩》课堂训练
在枫叶之国重温白求恩精神
白求恩:中加友好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