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专业实训项目开发与优化

2018-03-27 19:33秦纪伟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

【摘要】通过设计、实施、评价、改进四个循环过程开发优化实训项目。以管道连接和钢筋绑扎及质检两个实训项目为例介绍实训项目的任务内容。开发项目既立足生产一线岗位需求,又保证教学内容系统性和逻辑性要求。

【关键词】岗位技能 开发优化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163-02

一、引言

建筑类专业有些课程已有一些传统的规范的实验实训项目,如《《工程测量》的水准仪的使用、经纬仪的使用。还有一些课程比如《建筑给水排水》、《建筑施工》没有规范的通用的实训项目,需要结合本校的实训环境和现有条件开发实训项目,并通过教学实践进行优化[1]。

二、实训项目开发流程

实训项目的开发思路是根据企业调研所得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设计实训项目,然后将实训项目应用到实践教学当中,并对应用效果进行总结,改进之后再应用到实践教学当中,如此反复,不断优化[2]。具体实训项目开发流程见图1所示:

三、实训项目举例

1.建筑工程专业实训项目开发

由于建筑物的庞大性、复杂性,不可能像汽车、计算机等专业对整台机械设备组装、拆卸,只能将部分任务或部分工种搬进实训室,让学生开展实训项目。对土建施工岗位基本技能需求进行分析,在学院现有条件下开发出测量及土方量计算、墙体施工和质检、钢筋绑扎及质检、抹灰及质检等建筑施工实训项目。实训项目任务书给出了实训内容、实训资料、实训材料、实训工具、实训要求、成绩评分表(包括小组评分表和个人评分表)和图纸。

以钢筋绑扎及质检为例,实训内容包括:(1)平法标注施工图钢筋配料计算;(2)钢筋绑扎安装;(3)钢筋工程质量检查与隐蔽验收。教师提供简支梁配筋图(见图2),以及《混凝土工程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工艺标准》等规范。学生需交回的成果有:下料计算、配料单;钢筋施工技术交底;钢筋绑扎成果;钢筋工程隐蔽验收记录表。

2.建筑设备专业实训项目开发

建筑设备类专业的对应的就业岗位主要为建筑水暖的安装,在学院现有条件下开发出管道连接、喷淋灭火系统综合操作、安装工程预算、采暖系统安装、换热器性能测试、制冷壓缩机拆装等实训项目。由于新型塑料管材(比如PPR管)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大面积应用,而又考虑到管道维修中依然还会面临钢管连接的问题,因此管道连接项目的设计中综合PPR管热熔连接和钢管的螺纹连接,其中以PPR管热熔连接为主。该项目需要的工具有热熔机、割管刀、手动套丝机、钢锯、扳手、卷尺等;需要的材料有dn20PPR管,dn15镀锌钢管,PPR管直接,dn20三通,dn20管PPR外丝螺纹直接,dn20管PPR内丝螺纹直接,dn20PPR管截止阀2只,dn20PPR堵头,dn20(含垫圈)金属软管,生料带等。实训任务是参照图3将dn20PPR管、dn15镀锌钢管连接在一起,并在一端接dn20截止阀,另一端加接软管,通水检漏。鉴于该项目更注重施工过程,因此设计了一个详细的实训评分表(见表1),既作为学生实操的指导,也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

四、结语

实训项目的开发和优化是寻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点的过程,也是寻找工作实际与职业教育结合点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的自我提高过程。教师通过岗位分析寻找专业核心技能,进而分析专业课程核心知识,提炼总结后开发实训任务及实训步骤,通过教学实践不断优化完善,形成专业系列实训项目。开发的实训项目在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后续教学过程中不断开发实训项目积累了经验。但是,对于每一个课程来说,就目前所开发出的实训项目还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课程的比例还远低于理论课程的比例,只有不断地开发出更多的更适合的实训项目才能彻底扭转现在的教学模式,使建筑类专业的发展更适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宗旨。

参考文献:

[1]郑淑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开发及实施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26).

[2]许红,王小静,乔雪垠.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综合实训探索与实践[J].河南建材,2011(05).

课题来源: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YETP1817)和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课题(YB2016A01)。

作者简介:秦纪伟(1984.4-),男,汉族,河南周口人,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高职建筑类专业项目化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