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学的困惑与反思

2018-03-27 10:20管明巫坤亚
商情 2018年4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改革

管明 巫坤亚

[摘要]太极拳是借用了“太极”概念,建立在太极学说基础之上的武术拳种。

[关键词]高等院校 太极拳 教学改革 文化本源

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目前在国内外的发展势头可谓是“风生水起”,一枝独秀。在中国960余项传统体育中,太极拳是当今世界上流传最广、开展的最广泛、认同度最高的项目。然而,在国内外有着良好群众基础和较高认同度的太极拳,却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容乐观,有名无实。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国武术自近代以来被纳入现代学校体育之中,但它得以在学校体育中安身立命的主要原因却是其“民族性”,或日武术作为“国粹的特殊身份,至于武术与学校体育之间究竟能否实现深层契合的问题却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即使经过学校文化的选择后作为体育课程内容一部分的太极拳,也与原生态的太极拳存有一定的差异:可见,如何在高校传承太极拳以及传承什么样的太极拳成为切实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一种身体活动和文化现象,我们总想对其进行寻根究底,找到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太极拳的产生也应有其“根据缘由”的。所谓:“拳起于易而理成于医”,高度说明了易理、医理和拳术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的现实写照

(1)重实践轻理论。作为中华武术典型拳种的太极拳是一个极富有特色的文化现象,由于受西方体育发展模式的影响,在其普及发展过程中,人们更多地关注其外在的形体规范,而忽视了其特有的内在修炼方法一1。高等院校的太极拳教学也成为了肢体上的简单模仿和口头上夸夸其谈的廉价赞赏,普遍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仅有个别学校的个别班级把太极拳的简介、风格特点、代表性流派、技法要求等内容作为教学理论,虽然讲解得头头是道,但是却无法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而导致理论脱离实践。

(2)教学内容单调。教材是体育教学的基础。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依据体育教材而进行的,随着我国三级课程(国家、地方、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国家对高校教材出版权限的放宽,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的出版迅速膨胀,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出版数量巨大,但千人一面,内容大同小异,多有重复之嫌口J。教材中的太极拳内容多为1955年所创编的24式简化太极拳,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文字描述部分基本一致,仅仅采用了不同的插图或图片。也就是说24式简化太极拳在A教材和B教材中的区别仅仅是示范者不同而已,可见,所谓“百花齐放”、“各形各色”的教材内容其实是千篇一律,表面繁荣,实质上却是“换汤不换药”,没有新意,上世纪50年代的教材内容与现代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似乎有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另外,作为推广普及的24式简化太极拳,其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教材中只讲肢体动作(调身),虽然明确了动作演练的具体过程,但忽略了呼吸(调息)与意念(调心)的习练,致使习练者将太极拳练成了“太极操”、“太极舞”,虽然起到了活动筋骨的效果,但与太极拳的养生、健身、保健效果有着很大的差距。又如:编排的重复问题,其中“单鞭”动作出现两次,中间用“云手”钉接,试问在教学中前一式的“单鞭”与后一式的“单鞭”有何异同?第2式“野马分鬃”和第4式“搂膝拗步”连续编排了三次(左、右、左),仅作为一式教学。为什么“揽雀尾”、“下势独立”却作为两个技术动作(分别为第7式“左揽雀尾”、第8式“右揽雀尾”和第17式“左下势独立”和第18式“右下势独立”),给人一种凑数之疑,注重易理术数的太极拳却难以解释为何选择24个动作?为何24式个动作中的计数方式却不同?再如:24式简化太极拳如何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据说24式简化太极拳的创编是参考了前苏联舞蹈专家和体育专家的意见,当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其传统文化底蕴也出现了“右蹬脚”、“转身左蹬脚”、“起势”、“收势”等西方体操式的动作名称(在编排上先转身直进,然后后退,再侧近,接着蹬脚——下势——独立等高低动作变化,随后复杂转折变换,也有着西方体操式的创编痕迹),使之与“白鹤亮翅”、“手挥琵琶”等具有意象性文化意蕴的动作名称有些不协调,致使内涵丰富的太极拳流于一般的健身操。至于个别拳式动作不符合阴阳相济原则,整套演练时间达不到有氧运动标准等诸多问题也存有一定的争议。因此,借鉴西方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太极拳教材的编写,要突出太极拳其自身更为深刻的内容,不能简单地用西方体育的模式来规范,甚至改造或限制了太极拳的教学内容。

(3)教学形式枯燥。当前高校太极拳教学过程大致呈现三种现象:一是注重太极拳的基本功练习,先从手型、步型、步法、站桩等基本动作人手,然后从头至尾进行套路教学,在套路教学中往往过于强调动作的标准与规范,其结果枯燥乏味,教学课成了训练课,使学生对太极拳失去了兴趣;套路直接学习,先大致简介一下的习练太极拳的基本知识和习练要求,然后开始套路教学,其结果是学生勉强学会,但动作的规范性明显不理想;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既兼顾了套路内容学习,又有取舍地讲解了动作的技击含义,但是由于课时不足难以满足整套的讲解与学习,其结果只是蜻蜓点水,一知半解。总之,学生在课堂上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动作的模仿上了,使之感到枯燥乏味,难学易忘。

二、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改革的走向

医武合一:在教学中探究太极拳健身价值与中医养生之间的内在联系。健康养生作为人类的价值追求具有普适性和共性规律,应将太极拳教学的初衷和落脚点集中在健身养生这一领域。“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这句话明确指出太极拳的根本目的和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促进人们健康长寿,太极拳在初创时就考虑到与中国传统养生术、中医学的有机结合。作为肢体活动的太极拳,不仅具有防身自卫、制人取胜的技击功能,同时还具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医疗效果。俗语日“拳起于易,而理成于医”,也说明了拳术与中医的密切关系。太极拳追求动静结合、練养互补,身、心、息协调一致,以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价值为突破口符合学校体育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内在需求。因此,高校太极拳教学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侧重点,将健身体育功能向医疗体育过渡,强调习练太极拳应该把养生保健作为终极目的。生命是人类所以活动的本体,而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只是在生存竞争中的一个手段或是一种方法,应将太极拳的整个习练目的置于“尊重生命、贵在养生”的生命哲学之上。比如:在行拳走架时强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这种通过有节奏的肢体运动和有意识的呼吸控制,使全身气血和脏腑得到有序的调整、按摩和锻炼,特别是根据中医的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等建立起来的练功方法,能够使人得以保存一定的生理适应和心理平衡。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光影视界
42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