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号构建“纲要”课高效互动体系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2018-03-28 01:29石庆波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纲要社会化公众

石庆波 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各类新媒体、自媒体尤其是社会化媒体①的爆炸式发展,在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引起了层出不穷的争议。埃里克·奎尔曼(Erik Qualman))认为社会化媒体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形势、个人行为以及思想观念,如果不能顺应这种趋势,被淘汰绝非妄谈。[1]与之相反,C·福克斯(C.Fuchs)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社会化媒体的兴盛,实际上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在权力组织体系和剥削方式发生变化的某种反映,对于这种趋势,人们应当谨慎对待。[2]这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尤其是高校“纲要”课教学中也体现的十分明显,有人认为社会化媒体的资讯传播,冲击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效果,甚至成为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渠道。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一线教师和研究者敏锐觉察到,社会化媒体为“纲要”课改进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效果,提供了某些机遇,本文拟就构建“纲要”课高效互动体系进行一些研究探讨。

一、基于微信公众号构建“纲要”课高效互动体系的必要性

根据调查,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公众的第二大新闻渠道,影响力超过电脑与电视的总和。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的信息和知识获取渠道也呈现出可移动性和“去中心化”的趋势,使得“纲要”课的教学方式,必然要做出与这种趋势相适应的改变。

(一)微信公众号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的思想教育阵地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2011推出的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具有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免费使用、多媒体传输等功能和优势。2012年推出的微信公众号是对企业、媒体、网络名人等群体用户推出的一项微信用户订阅服务,可以实现二维码订阅、群发消息接受、自动回复服务、一对一交流等个性化服务。腾讯2018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微信月活跃公众号有350多万个,其月活跃关注用户数接近8亿,且呈现高速增长态势。[3]

与微博等信息传播工具不同,微信公众号在专业知识的大众化传播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企鹅智酷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联合发布的《“微信”影响力报告》显示,74.2%的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的目的是获取资讯。[4]基于这一特点,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不仅超越一般的娱乐性社交媒体,而且在专业知识和思想引导方面,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大量具有专业基础,并致力于大众传播的公众号,尤其是与“纲要”课所涉及的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不仅传播相关的历史知识,而且还在潜移默化的进行着自觉和不自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宣传。他们拥有大量关注用户,传播力和影响力十分巨大,影响力不可低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不能适应新的发展潮流,其教学的效能将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微信公众号良莠不齐,冲击了“纲要”课的教学效果

一些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在传播历史知识的同时,为了达到增加关注量,获得更加广泛的影响力,而不负责任地传播了一些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材料,推送了一些有失偏颇的历史结论,甚至有人别有用心地编造历史谣言,攻击党的历史、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试图从历史上对现行政治和经济制度提出质疑。

而在学生方面,不少中学学习理科的学生对“纲要”课涉及的内容兴趣不高,认同度也普遍欠缺,在专业课学习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很难唤起学生对历史内容的兴趣和参与互动的热情。而中学学习文科的学生或者某些历史爱好者,则对本课程的内容十分熟悉,而讲授内容与中学课程差别不大,因此参与课程交流的动机并不强烈,相反,由于阅读面较广和猎奇心理,他们对网络上出现的新观点和新视角更加敏感。

这些错误观点和认识借助微信公众号在学生中间的传播,严重侵蚀了“纲要”课的教学效果,甚至动摇学生的理想信念,因此,主动出击,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已经成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现行教学互动僵化、仪式化和泛化严重,急需构建更为有效的互动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能,一定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困惑,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有效的互动体系,是“纲要”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不可否认,现行教学互动的方式较为单一和僵化,课堂上以问答互动、集体讨论、主题演讲等方式为主,但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储备较为有限,课堂互动往往呈现为:照搬课本内容、喊口号式分析,甚至僵化为形式主义。而为了促进学生参与课下的互动,有些院校耗资不菲地新建了专门的网站和交流平台,但要求学生打破原有的网络使用习惯,而专门注册新的网站,其本身就会成为参与互动的障碍,结果更像是完成作业和服从管理,仪式化的互动违背了网络平台的设置初衷。这些互动实际上都难以真正使课程内容在学生那里“进耳、进脑、进心”。

二、基于微信公众号构建“纲要”课高效互动体系的可能性与优越性

首先,微信公众号良好的移动性和便利性,为“纲要”课高效互动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可能性基础。

根据2018年4月16日腾讯教育—麦可思公布的《2018年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调查》,八成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日均使用手机超5小时,79%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使用时长甚至达到13.9分钟,几乎占到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如何实现智能手机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难题之一,收缴、劝诫、不提供网络等手段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本途径恰恰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手机和移动互联网。

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还造成学习的碎片化趋势几乎不可逆转。[5]而微信公众号等社会化媒体,在利用碎片化时间方面也存在着较好的便利性。根据调查,近半数的微信用户认为,微信公众号有利于利用通勤和等待时的碎片时间,甚至还提高了自己的阅读量和阅读效率。[4]在日常教学中,“纲要”课需要学生阅读大量资料和文献,而微信公众号在碎片化阅读提供了便利,这就为提高“纲要”课教学的效能打下了坚实的阅读基础。

其次,微信及其公众号作为社会化媒体的代表,其内在的互动属性,为提高“纲要”课的教学互动,具有较好的优越性。

根据企鹅智酷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联合发布的《“微信”影响力报告》,只阅读而不参与互动的用户仅有11.8%。与之密切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在促进互动方面也表现出极强的优越特性。

在微信公众号中互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种是单向的信息群发功能,可以明天向关注用户推送经过筛选的与课程相关的丰富而全面的历史资料,冲淡错误观点和偏颇史料的影响。该功能还可以对事先设置好的不同群组进行差别性推送,即实现不同组群(班级)或全体学生的群体性引导。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内容,按照章节(或专题)分配给学有专长的教师,由其圈定本章的核心问题,以更加活泼多样的讲述方式,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写成主动推送的基础内容,以此发挥微信公众号的辅助教学作用。

第二种是一对一的互动功能,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不限次数的双向交流。这种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认知。一对一的交流,使学生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认知保留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而不会公开,较为私密的互动方式,有利于营造彼此信任的互动环境,也更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整理和归纳具有共性的见解,并在后续课程中对更广泛的学生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具体操作上,任课教师应密切关注网络上与本课程相关的新观点和新视角,以专业的高度进行剖析,通过公众号推送,引导学生如何看待这些所谓的“新成果”。同时,任课教师还应关注社会新闻热点,深入挖掘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来龙去脉,编辑成为紧扣社会热点的推送内容,使本课程的教学与时事密切结合,避免学生产生对历史的断代感。

第三种是筛选的留言功能,学生可以在教师推送内容的页面底部进行直接评论,而这些评论只有经过教师筛选,才能被其他阅读者看到。这一互动方式,有助于教师在掌握学生思想动向的基础上,通过筛选留言,实现朋辈引导。虽然经过教师筛选,但进行引导的内容出自学生之口,从而减少了学生的抵触心理,大大增强了互动和交流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微信公众号在大学生中的强大影响力,使得在此基础上构建“纲要”课互动体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迫在眉睫。其内在的互动特性和丰富的互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破除学生参与课程互动的惰性和抵触心理,随时随地互动交流,有利于保护瞬间即逝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基于微信公众号构建课程高效互动体系,更加贴近学生接受教育和影响的现实情况,拥有较强的亲和力和优越性。

注释:

① 社会化媒体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安东尼•梅菲尔德 (Antony Mayfield)2007年的著作《什么是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最大的特点是其具有强大的参与性、交流性和共享性。微信和QQ是中国即时通讯类社会化媒体中,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两种。参见Fuchs, Christian.Social Media: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Sage,2014年版和奎尔曼《颠覆:社会化媒体改变世界》,刘吉熙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版.

猜你喜欢
纲要社会化公众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