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的文化自信与“走出去”

2018-03-28 06:36
传媒论坛 2018年17期
关键词:语种走出去中华文化

(阳光出版社,宁夏 银川 75000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张和印刷术的国家,也是出版事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图书出版的悠久历史,使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赖以保存下来,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文化自信是中国人固有的家国情怀

(一)中国出版史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众所周知,“出版”一词是在中国近代才出现的,但中国的书籍出版活动,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中国的出版事业推向了高潮,而原始书籍——帛书的出现,使中国书籍出版活动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明鬼》中“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的记载,不仅明确了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版”这一活动的载体形态,也道明了书籍出版活动所具有的向后世传播文化知识这一文化功能。

正所谓盛世修典,历朝历代都非常注重文化建设,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构建与传播看得尤为重要,历来把著述文章、编撰经史子集当作经国大业和不朽盛事。在中国历史上,视著书立说为极崇高的事情。纵览中国古代史,我们不难发现,一旦社会发展到具备一定条件时,官方则会组织实施大规模的文化构建与出版工程,几乎历朝历代均有经典丛书刊行。例如在明永乐年间,由解缙担任总编的《永乐大典》,就汇集图书七八千种,共计两万两千余卷,一万一千余册,其中仅目录就达六十卷之多,堪称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二)中国文人历来视“文以载道、道济天下”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无论是“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以“跨时代的集体行为”反映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家国情怀。而司马迁以“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撰的《史记》,则道尽中国文人的志气节操。纵览古今,可以说,正是这一代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以勇于担当、继往开来的使命感和家国情怀,锻造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他们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脊梁,更使中华文化在浩浩荡荡的历史大潮中得以薪火相传、延绵不绝。

(三)自古就有的文化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了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自古就具有文化创新精神。《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尽了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之所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则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开放与包容的气魄与胸怀,更蕴含中华民族自觉的创新精神;《大学》所提倡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又是中华文化创新能力的有力体现。可以说,中华文化的演变发展过程,也是其不断创新与完善的过程。这种自我创新,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也进一步提升了我们所固有的文化自信。

二、增强文化自信,在国际视野下实现文化的“走出去”

国际视野本身便是经济学名词,其指的是从国际视角或者国际眼光出发,从全球的角度出发来对市场营销以及经济运行来进行观察,从而给企业发展更好地提供服务。

众所周知,文化是可以以物质为载体实现经济效益的。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出版人,如何以文化自信为前提,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让其走出国门惠及芸芸众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挑战。

(一)充分调研,有的放矢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版权输出力度,旨在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为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自己的贡献。随着我国图书产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版权输出也越来越被国内各出版单位所重视,在出版业中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但由于各个出版社擅长领域不同,并没有大家都可以拿来用的版权输出模式,只有结合自身实际,经过充分调研,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走出去”之路。

首先,要在外调的基础上,做好内调工作,对哪些出版物适合做版权输出要做到心中有数。正如JEEP汽车的广告语“不是所有的吉普都是JEEP”所言,每个出版社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但并不是所有的“拳头产品”均适合做版权输出。所以,吃透自己的出版物是重中之重。其次,确定自己的出版物适合输出到哪些国家或地区,以什么语种输出。出版物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虽然都具有中华优秀文化这一共性,但由于文化细分和目的地国家文化背景原因,其在不同国家、地区的传播能力和被接受程度仍然是有区别的。所以,一定要吃透输出目的国的人文环境,做到有的放矢。

(二)专人专职,做好加法,拓宽渠道

首先要高度重视“走出去”工作,由专人负责,而不是临时起意、临时抓人,做到登记、外联工作有序开展。其次是要定期向已建立合作的外方发送书目,对回复结果进行细致地总结与分析,找准对方的喜好和期待的书目,以便今后为对方提供精准的“版权定制”。再次是抓住一切机会,尽量多地参加国内外大型书展,扩大资源,积累人脉,寻求最佳合作方。

(三)做好英语、法语等语种输出的同时,不要忽略小语种输出

实践证明,在国内出版社普遍将目光盯向英语、法语等语种的版权输出国的时候,对于那些具有一定地缘优势但又不具备太强实力的出版社而言,小语种市场无疑是“走出去”的最好途径,且大有作为。近几年,阳光出版社和宁夏人民出版社经过一系列版权输出,探索出了以阿语、乌尔都语等小语种国家为目的地的版权输出模式,且取得了较大成果,成为西部地区出版社在版权输出方面做得较为成功的出版社。

有研究表明,从2000多年前直到400年前,外国人对于中国人的崇拜远远大于现在中国人对欧美的崇拜。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的王室、贵族们都以能拥有中国制造的物品而自豪和骄傲。创建于1918年的俄罗斯国家东方艺术博物馆,一直致力于从事收藏东亚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遗存,其中有一个展厅则专门陈列“中国制造”。18世纪初,彼得大帝曾向康熙皇帝定制了大量丝绸,用来装饰皇宫的墙壁,分别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建有“中国屋”。

可以说,中华文化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均闪耀着让我们引以为傲的灿烂光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强调文化自信,就是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做好国际视野下的“走出去”,不仅需要广大出版从业者摒弃崇洋媚外思想,更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抢占世界文化高地,为世界推送中国智慧。

毋庸置疑,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是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先决条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上的自信并不意味着从此我们只需要“走出去”,却拒绝“引进来”。正如翻译家袁筱一所说:“我们完全不应该担心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我们从此不再作为接受主体,而只是作为完全的传播主体而存在。恰恰相反,越自信往往越开放,越开放往往也越自信。”

猜你喜欢
语种走出去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波斯语课》:两个人的小语种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浅谈小语种的学习方法和就业方向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
“一个笑话可能要经过几秒钟才会听见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