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公平性高考“起点公平”的思考
——以北京地区为例

2018-03-28 08:52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机会公平北京

教育公平的前提首先是教育机会均等,而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古已有之,教育机会均等的大规模实践也早于上世纪后半期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之时便已起步,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中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表明,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但时至今日,“教育的公平性”并未能在任何一个国家完全实现。在我国也是如此,由于自然、人文及政策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社会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地区间教育机会状况失衡,“教育公平”还未能实现。

教育机会均等至今有幸获得众所公认的界定。就现有各种界定来看,至少可区分出三种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性”概念。第一种是“起点公平”(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公平),第二种是“过程公平”(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互动的公平),第三种是“结果公平”(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所获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公平。)那么就第一种“起点公平”而言,导致就学机会不平等的原因可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地区差异、阶层差异与性别差异。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成梯度推移格局的后发性大国,地区差异已成为社会差异的一个重要范畴,成为我国教育无法躲避的一个社会背景。它的存在导致我国不同地区间教育机会严重失衡。就教育机会问题来说,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影响所及方面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地区的经济实力及其教育投入。相对而言,发达地区引起经济实力较为雄厚而有能力拨出较多的教育投入,不发达地区引起经济实力比较薄弱而较难拿出较多的教育投入,甚至不能满足实施一定的学校教育所需最低限度的经费。地方政府的公共教育投入、群众的家庭支出、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及文化传统与教育价值取向综合地决定着地区的教育机会状况,也是导致不同地区间存在着教育机会状况的失衡。

北京与其他地区的教育机会不公的形成原因是多样化的,首先,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汇集着更多的教育人才;其次北京市属生源地的考生人数较少但优秀的学校很多,这直接形成了北京考生更容易升学的情况;此外,北京市的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分离较早,也为高考分流了一部分考生,降低了竞争压力。

1.政治中心的有利地位:人口基数小,政府投入大

相对于一些考生众多的省份,如:湖南、河南等。北京考生的人数很少且仍旧朝着降低的趋势发展,然而招生名额却不断在提高,所以北京的考生要升学是十分容易的事,加之北京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众多优秀学府坐落于北京,也为北京市考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总而言之,北京占据着政治中心的有利地位,考生人口少,政府的资金投入又大,为北京考生提供了“天然”优势。

2.经济发达,人才需求多就业形势好

北京市是我国的首都。经济实力、教育资源都属于我国的顶级水平,也是一个人才汇集之地。其发展对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吸引着众多的优秀人士。然而,于北京就业仍旧是一个较为困难的事,据业内人士透露,很多大学生就业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留京指标”“进京指标”都限制了用人单位的选择,他们不得不选择更多生源地为北京当地的考生,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也会在招生时更加倾向生源地学生,这样就降低了北京等发达地区学生的录取要求,而提高了外地学生进京学习的难度。

3.教育价值取向为素质教育,学生分流早升学压力小

近年来,北京市开始实行相应的素质教育,读书考试不再是学生唯一的任务,学校更注重他们的全面发展。很多大城市的学生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他们的见识更为广阔,组织、交流沟通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得到锻炼,所以综合素质很不错。

因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北京及其他发达城市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低于普通地区甚至不发达地区,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也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而定,但我们不能视其为合理,任这种不平衡的现象持续下去。这种录取线不统一的结果,正在产生另一种马太效应:北京地区录取率高,学生的升学压力小,致使拼搏精神差;而其他省份地区录取率低,学生高考压力大,促使拼搏精神强,使得他们的录取线越抬越高。这便由高考录取的结果不平等,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高考所起到的并非优化作用,而是劣化功效。

教育机会不均衡问题的解决,应该从根本下手,从解决和协调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下手,从解决地区间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开始,进而深入到高等教育,改善我们的教育环境,在教育与公平上为创造我国和谐的社会作出贡献。

1.针对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我国教育应当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相应的教育资源平衡策略,为缩小各地区、各家庭之间的教育差异,也为促进教育公平公正的发展而努力。

2.对教育决策进行集体选择更加有利于整合资源和利益需求,形成行之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以满足更多社会成员对于教育的需要,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3.将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作为教育政策的基本目标,加强对教育弱势群体的补偿力度,增加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在各个教育政策目标中,公平是首要的,基础的价值目标,与此同时还要建立政府、市场、公民等各界之间的公共教育权力制衡机制,完善教育管理。

4.教育水平应当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为了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一些人口大省和一些教育实力较强的省份应当抓住已有的优势,把握时机努力建设本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提高高等教育实力。

无论是在现实还是终极意义上,教育不公现象的存在都是不正常的,因为它不符合现代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公正的理念。今后所应努力去完善的一个基本方面,就是反省效率主义的主导倾向,强力推动教育公平,而这没有相关的制度保障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采取多样化的发展导向,才能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地发展,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这有助于整个国家层面的教育公平逐步实现。教育的主题词,不仅仅是数量、速度、规模、效益,而是以人为本、公平、民主、公正、协调、可持续,更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昂首迈入新时代,开启教育新征程,书写和谐社会的教育新篇章。

[1]魏莉.关于中国招生考试制度的思考——基于教育公平的维度[J].改革与开放教育论丛,2017(6)

[2]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8(3)

[3]郭远哲.高等教育公平的相关阐释[J].学理论,2010.

[4]吴德刚.中国全民教育问题研究——兼论教育机会平等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机会公平北京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给进步一个机会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笨柴兄弟
最后的机会
北京,北京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