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君子人格”理念与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的构建

2018-03-28 10:44叶洪珍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尚志仁义孟子

叶洪珍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孟子,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影响。《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深入探究并践行《孟子》中的“君子人格”理念,有利于培养当代高职学生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一、《孟子》“君子人格”的内涵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提出了“君子”的理想人格,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有“亚圣”之称。孟子对于“君子人格”,做出了系统、深刻的阐述。[1]①本文引用《孟子》原文,均出自杨伯峻注《孟子》,岳麓书社2001年版,后文不再重复列出。

(一)“君子人格”的理想目标

孟子认为仁义是道德的根本准则,是君子的理想人格。据杨伯峻先生统计,在《孟子》一书中,“仁”字出现157次,是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实词,“义”字出现108次。孟子常将仁与义并举。《孟子·尽心上》中:“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可见,孟子认为君子必须“居仁由义”,心存仁义、践行仁义,以仁为心灵归宿,以义为做事原则,内外兼修。孟子反复强调仁义:“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认为“尊德乐义”,“可以嚣嚣矣”(《孟子·尽心上》),推崇道德,乐行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孟子·离娄上》),说话、做事不能遵守仁义者,是自暴自弃之人。

(二)“君子人格”的特质

1、舍生取义

孟子将仁义作为君子的人格理想,当仁义与生命不可兼顾时,孟子提倡舍生而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的“舍生取义”与孔子的“见危授命”(《论语·宪问》)、“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的人格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2、浩然之气

因为心存仁、行有义,故君子拥有刚正宏大的气质,孟子掷地有声地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因为有浩然之气,故君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铁骨铮铮、自信满满。

3、恻隐之心

《孟子·孙丑上》中,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举例以证之,“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假如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将掉到井里,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孟子得出结论,“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人皆有善心,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强加给人的,而是人本身就存在的。

4、孝悌之心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离娄上》)。仁的实质就是孝顺父母,义的实质就是友爱兄弟。懂得道理、不去背离,态度端正、不失礼节,乐于做孝悌之事,就会抑制不住地产生快乐,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道而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孟子的思想与孔子的孝悌是为人之本的观念是一致的。

5、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指出要“与人为善”,他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君子没有比帮助别人培养品德更好的事了。《孟子·离娄章句下》中,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孟子认为品德好的、有才能的人要教育熏陶品德修养不好的人,否则修养好与坏就没有区别了。[2]

6、专心致志

孟子《孟子·告子上》中用“一曝十寒”的比拟和“奔秋诲二人奔”的故事阐明“专心致志”的道理。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奔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奔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奔秋诲二人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奔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三)“君子人格”的尊严

在孟子看来,君子具备仁义礼智的德行,应当拥有人格的尊严,不惧于财富、权势。在《孟子·公孙丑下》中,孟子没有接受齐王的召见,他引用曾子的话来阐述仁义是超越世俗的财富和权势的,“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并且指出“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尊严不应该被漠视,即使是尊贵的君王也要重视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德行。否则,就不能有大作为。

《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反对以屈求伸,主张立身处世应“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同时以齐景公时的猎场管理员和赵简子时的驾驶员为例,阐明君子应该坚持操守,不能苟且,不能搞机会主义。最后指出“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自己扭曲了人格,怎么能让别人正直呢?正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所言:“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二、《孟子》“君子人格”的养成途径

(一)尚志

尚志,即确定人生的目标,这是修养人格的第一要务。有了明确的方向,立身行事就不会轻易地误入歧途。《孟子·尽心上》云:“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孟子的“尚志”的“志”是什么呢?即以仁存心,依义而行。

(二)存心

《孟子·离娄下》中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君子与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心存仁、存礼,因此爱人、敬人。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因此人本身固有仁义礼智之性。“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君子始终保存着仁善之心。并感叹道“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认为人若不保持本心,就会像用斧头天天去砍伐树木一样,再茂盛的森林也会被砍得光秃秃。即“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三)养气

孟子的浩然之气,是自我修养的至高境界,是令人奋发的精神力量。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公孙丑问“何谓浩然之气”时,孟子回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浩然之气是天地之间浩大、刚强之气,是“集义所生”,是由正义和道德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所作所为若不能心安理得,浩然之气则会衰竭。因此,浩然之气的基础在于日积月累、不懈修身。孟子阐述志与气的独特关系,“夫志,气之帅也”。志是心志、意志,志是产生气的推动力。所以要持志以养气。[3]

(四)反省

孟子认为凡事需多做自我反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离娄上》);“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禽兽又何难焉’”(《孟子·离娄下》)。孟子主张君子要及时内省以增智,孔子也有相关的阐述,“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五)坚持

《孟子·离娄下》中,孟子与徐子讨论孔子对于水的赞叹,孟子说:“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他用水比喻人的道德品质,认为君子如果声望名誉与实际情况不符,就感到羞耻。君子要像流水一样,不断进取,自强不息。孟子认为修身和求学皆如走山径小路一般,“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走便踏成了路,修身、求学,皆要持之以恒。并在同一篇章中指出君子要有深厚的积累和丰硕的收获,“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往其自得之也”。

(六)思考

《孟子·告子上》中,公都子问孟子道:“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成为君子,有的成为小人?”孟子回答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拉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在这里,孟子指出“耳目之官”是“小体”,“心”是大体,要发挥“心”的重要思考作用,只要“心”的思考作用发挥出来,其它感官就不会被外物所蒙蔽而导致人误入歧途了。能如此做到的,方有可能成为君子。

(七)寡欲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君子的本心,而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所谓清心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即便本性有所失去,那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往往利令智昏,做了欲望的奴隶,即便本性还有所保留,那也是很少的。

二、当代高职学生的人格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逐年增多。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身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他们或多或少、或主动或被动地产生了困惑情绪、价值冲突,存在着某些人格缺憾。

(一)缺乏理想信念

当今时代,物质极其丰富,对金钱的崇拜和对物欲的追求,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些不良思想冲击了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他们的“三观”趋于实用和实惠。一部分高职学生存在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倾向,关注物质享受,忽视了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追求;且目光短浅、思想狭隘,缺乏理想和信念。只顾眼前利益,只讲物质满足,容易陷入迷茫,甚至走入歧途。

(二)缺少智慧能力

一般情况下,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文化基础不够扎实,专业技能不够娴熟,缺少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把学业当做了副业。有的高职学生比较懒散、懈怠,没有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各种能力匮乏,不能妥当地安排学业和生活。

(三)缺失孝道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孝道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且已成为社会的一大隐忧。某些高职学生“啃老”现象严重,唯我独尊、天马行空,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对父母恶语相向,花钱大手大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漠视父母的艰辛和感受,他们的孝道观念日趋模糊。

(四)缺少宽容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急功近利现象严重,许多人在为自己积极争取利益时,常漠视他人的存在。这一状况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客观存在,一部分高职学生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我行我素,很少顾及与周围同学、朋友的关系,缺少对别人的包容。

(五)缺乏自尊

当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道德观念不断失落。个别高职学生缺乏信仰,盲目崇拜金钱和权势,轻视品德和善行。为了得到一己之私,甚至是蝇头小利,就轻易地背弃了自己的良心和道德,丧失了做人的底线。

三、孟子“君子”思想与高职学生人格构建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大力弘扬儒家“君子人格”,可以激发人心中的道德意识,引导人追求有道德、能自律的生活,形成整个社会的道德氛围。因此,高职院校应广泛开展相关活动,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发挥自身能动作用,崇尚儒家君子之德:树立君子人格理想、领会君子人格内涵、拥有君子人格尊严,并以尚志、存心、养气、反省、坚持、思考、寡欲等方式进行君子之修,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君子之道,以期克服自身人格中的消极因素,不断完善自我人格。

猜你喜欢
尚志仁义孟子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
——追忆夏尚志和中共大赉党支部
郑尚志
三轴搅拌桩在仁义排涝站基础处理中的应用
快乐闯关
磨刀不误砍柴工
仁义不过是“客栈”?
仁义不过是“客栈”?
意外
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