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复述策略在语用材料积累中的作用

2018-03-28 10:44路正杰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课文材料策略

路正杰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中小学将语言文字运用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小学阶段。本文从教育心理学与语文学科结合的角度,从复述策略的定义及常用的复述策略出发,探讨复述策略在语用材料积累中的作用。

在教育心理学中,对复述策略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复述策略是对目标信息不断重复,以便能准确牢固记住这些信息的有效方法。”[2]常用的复述策略有:及时复述、限时复述、试图回忆复述、分散复述、整体与部分、过度复述、多种复述等。复述策略根据大脑遗忘的规律以及怎样充分提高效率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依据。[3]

在何自然、冉水平的书《语用学概论》中对语用学做出了如下定义:“语用学是以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它反映人们使用和理解语言的客观规律,是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4]笔者认为,语用材料它随着人的知识水平、阅读能力、整合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语用材料是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运用时所使用的材料。而语用材料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对语文课文知识的掌握,以及在课下母语环境中所产生的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运用。

语用材料的积累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储备、融合、运用三个层次。语用材料在头脑中生成,通过与其他语用材料的融合,形成新的语用材料,最后通过表达或者写作表现出来,在头脑中形成印象,从而变成自己的语用材料。首先语用材料的“储备”,主要从教材以及母语环境中来获得,这部分主要依靠教师来对文本进行解读,通过环境的创设,来教导学生从中汲取语用材料,获得言语技能。其次,语用材料的“融合”,这部分是教师难以接触到的部分,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积累的过程则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通过对头脑中已有的语用材料与而后接触到新的语用材料的融合,形成新的语用材料。而现今的教学,教师多是采取“灌输式”的教育,难以让学生自主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语用材料,学生不感兴趣,自然无法完全的记住甚至掌握语用材料。最后,语用材料的“运用”,语用材料的运用依赖于前一部分语用材料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创作是需要建立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可见,语用材料的积累过程,是目前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阐释复述策略在语用材料积累过程中的作用:

一、语用材料的储备

(一)提取关键信息

夏丏尊、叶圣陶在《关于〈国文百八课〉》中曾说:“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5]一篇课文的信息量巨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出不同的意味。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给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能够在短时间的阅读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关键信息。复述策略中的限时复述,使大脑机能充分调动,限定通过复述达到记忆所需的时间。因为时间有限,学生能够将在较短时间内,从课文中提取自己真正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对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够发掘学生概括文字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最为明显:说明文文体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说明文的要素来进行课程安排。在都荣升老师《苏州园林》的教学实录中,都荣升老师提问学生,“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接着都老师提问学生,“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这个整体特征的?”教师引导学生独立的阅读课文,从文章的具体段落中,提炼出关键的语句,教师给予固定的时间阅读固定的段落,根据段落来提取老师所需要的内容。文章的三、四、五、六自然段字数较多,而都老师要求学生找出答案仅仅不到二十字。这就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阅读课文,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复述出刚刚所阅读的内容。这种在短时间内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是从限时复述这样的复述策略中演变来的,能够减轻老师的负担,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

这种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能够在语用材料的储备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到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帮助学生记忆。学生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主观思想,能够加深对于语用材料的印象。

(二)概括课文内容

目前语文课本许多课文的篇目较长,比如小说类的文章,人物繁多,但是故事的主线清晰,学生在阅读中能够独立概括出文章的主要意思。而说明类以及新闻类的文章,由于说明性科学性较强,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复述策略中的及时复述在此类文章的阅读中则格外重要。由于课文的篇幅较长并且可读性不高,因此学生需要在阅读完课文之后,及时的对课文进行复述,来加深自己的印象。

钱梦龙先生在执教《中国石拱桥》时,教授“拱”的形态时,阅读课文之前,让学生凭借印象来画出“拱”,之后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来让学生阅读课文说明赵州桥的两小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大拱和小拱之间的关系。钱梦龙先生在教授这类课文时,尤其是难以掌握关键信息的说明文文体,能够依据限时复述,来加深学生对于小拱桥和大拱桥关系之间的印象。提高了学生提取有利信息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概括文章的水平。 魏星老师在执教《三打白骨精》时,这篇课文是选自四大名著《西游记》。整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难以从文章中找出所需要积累的语用材料,教师在教学的中抓住“三打”来安排教学。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相应段落,阅读结束之后,请同学根据自己刚才阅读的内容来叙述“三打”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这种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具体的段落,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概括事情经过的方法,与教育心理学中常用的复述策略及时复述策略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方法能够避免学生遗忘,在阅读结束之后,教师安排相应的文体,帮助学生回忆阅读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积累语用材料,并且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二、语用材料的融合

在母语环境和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语用材料相对而言是分散的没有形成系统的,根据遗忘的规律,学生在一段时间后,会遗忘所积累的语用材料。要使学生对积累的语用材料不遗忘,则需要教导学生对语用材料进行分类记忆,将相近的语用材料进行融合。而这种融合在语文课堂上表现为对所学课文的拓展,并与其他相似的课文进行比较。教师考虑到部分课文的篇幅较长,将课文分课时来教授。这种方法在传授时,就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分类,不同的课时教授学生不同的知识。教育心理学中的分散复述策略在这类教学课堂上的作用比较明显。分散复述能够帮助学生在将所要记住的语用材料分散到不同的时间内来完成,避免大脑疲劳,提高效率。

在语文教学课堂实录中,针对篇幅较长的课文,许多老师都会采取分课时教学的方法。一方面,减轻自己的教学负担;另一方面,方便学生掌握课文知识,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教授《小橘灯》这篇课文时,讲课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课时让学生在文中画出“小橘灯”的“小”字在文中出现的次数,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把握课文的思路,充分的理解课文的内容。第二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照应笔法的运用,让学生分析讨论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学生在这两个课时的学习中,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每堂课都能够有所收获。这种课时安排,分散了教学的重难点。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一堂课每一分钟都集中在教师所教授的课文中,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每堂课都有所侧重,这样能够让学生掌握老师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就是所说的语用材料,完成老师的教学目标。

这种教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散复述的策略。这种方法,既缓解了学生了大脑疲劳,也能够让学生掌握语用材料。但是不同课时的学习,可能会让学生对于一篇课文的知识产生片段性,不能形成完整的语用材料。因此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对两节课的语用材料进行整合。余映潮老师在教授《小橘灯》这篇课文时,第一课时通过对“小”字的分析,分析了写“小姑娘”为何要加“小”字,为第二课时具体分析小姑娘埋下了伏笔,引发学生的联想与回忆,促进知识的融合。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分散复述策略妥善的安排课时,并能够对学生两节课甚至三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这样能够促进学生语用材料的积累与融合。

三、语用材料的运用

在哲学中有这样一个原理,“达到了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够促成质变。”如果说语用积累的过程前两个部分是量的积累的话,第三部分语用材料的运用则是质变,是语用材料积累最终完成的标志。语用材料的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口语表达与写作。语用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检验学生能否进行语言文字的合理运用,最好的手段就是口语表达与写作。教育心理学中多种形式复述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导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语用材料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口语表达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注重课堂的互动性。教师会提出与课文有关的文体来让学生回答,有时会让学生独立思考来回答问题,有时也会安排小组讨论来解答问题。当教师让回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时,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阅读课文,提取文章的有用信息,在头脑中整理语言,最后通过发言来最终完成独立思考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用到多种复述策略,比如分散复述、及时复述等。

而在安排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时,学生阅读课文之形成自己的观点,在与同组的同学进行讨论时,能够从课文中提取有利于自己观点的佐证,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会运用到试图回忆复述,对课文内容熟悉到已经可以背诵的程度之后,才能够用课文的语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小组讨论结束之后,小组代表在回答问题时,将小组同学的观点进行整合,这又是及时复述的具体体现,将小组成员的观点在短时间内记录下来,在头脑中进行整合,最后通过复述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这种方法来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写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而到了初中阶段对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等。这些要求,需要学生有丰富的写作素材,需要学生对周围事物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学生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语文课本的学习以及课本知识的拓展方面。在这些写作素材的积累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牢记所接触到的材料,也需要学生对接触到的材料进行分类整合,提取出写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这样的一种过程,就是语用材料积累的质变过程。

语用材料的最终运用教师无法代替学生来进行写作,只能让学生独立的来完成。需要教师在学生写作之前给学生创造出自由无压力的写作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复述策略在教导学生写作中的具体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写作前复述构思,梳理写作思路

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在进行写作时,要依据所选择的题目来进行资料提取,资料提取的过程就是对以往语用材料的复述过程。通过构思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有话可说。写作前的构思,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使文章的逻辑性较强。这种写作前的构思,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忽视,这是造成很多学生写作偏题的主要原因。

2、写作时复述情境,融入主观情感

学生的写作是学生内心世界情感的表达,一个人的作品是这个人的生活经历的缩影。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融入情景中去。学生则需要对以往语用材料在内心形成的情境进行再现,在情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是文章的语言文字有血有肉,不至于使文章空洞而不知所云。一些文学家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旷世奇作,正是因为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将自己融入到所创设的环境中,作品中表现的也是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生搬硬套所积累的语言文字。现在很多学生阅读课外作品,只是为了让自己在写作时能写出语言优美的句子,但是往往很多能够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句子,都是运用了朴实的语言来直击读者的内心,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这样的作品才是合格的作品,才是语用材料积累的最终目的。

四、小结

本文将教育心理学中的复述策略与语文教学中的语用材料积累相结合,通过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复述策略的作用。

将这三个方面比喻成大树的话,储备和融合是大树的根,没有“根”的扎地之深和延伸之广,大树则无法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而语用材料积累最终运用这一过程,则是大树露出土地的那一部分,没有大树在广袤土地上的傲然挺立,谁会注意到这样的一株大树呢?而复述策略则像是大树的肥料和水源,没有合适的浇灌,也无法长成大树。如果没有前期的积累,也就没有最后语用材料的合理运用,如果没有正确积累方法的指引,也无法完成语用材料积累的过程。复述策略在语用材料积累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需要深入钻研与运用。

猜你喜欢
课文材料策略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背课文的小偷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最美材料人
背课文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