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与近代徽州文学研究

2018-03-28 12:19
巢湖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先哲四库婺源

江 山

(合肥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在徽州文学研究方面,近代安徽省立图书馆馆刊《学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徽州文学的研究从安徽文学的一部分,到有了专门的著述,一直到有了较为系统的学术研究,经历了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而《学风》不仅提供了学术发表的阵地,也促进了近代徽州文学研究的发展。

通过研究发现,徽州文学从《四库著录安徽先哲书目》之《集部》的发表开始,到《婺源学者传》《休宁县著述人物考略》《黟县著述人物考》《胡舜陟父子和汪晫祖孙》《休歙十词人》《二汪二朱及王炎》等诸多关于徽州文学研究文章的陆续发表,呈现出一条清晰的学术研究脉络,即近代徽州文学研究从杂糅的、简单的、单一的形式,逐步过渡为一种专门的、较为系统、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为当代的徽州文学研究乃至徽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1 近代徽州文学研究的最初形式

关于徽州文学的历代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四库书目来考察其发展状况及其在安徽文学史上的地位。吴保障《四库著录安徽先哲书目》对于四库所收录的安徽文学书目(含存目)中,也就是经史子集中的集部,共列出190种书目,其中徽州文学书目有101种,占四库所收安徽文学书目的一半强,充分反映了徽州文学在安徽历代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总的来说,徽州六县的文学发展并不平衡,四库收录的歙县、休宁的书目均为34种,可谓独占鳌头;歙县、休宁两县在四库所收书目中占整个四库所收安徽文学书目的三分之一。作为朱熹的祖籍,四库所收婺源文学书目也有19种,而绩溪则为6种,祁门有3种。以徽州标注的文学书目有5种,分别为明代4种,即方承训《复初集》、李永昌《画乡》、杜桓《柳黄同声集》、汪士贤《汉魏名家》;清代1种,即范良《诗苑天声》[1]。

如果说吴保障《四库著录安徽先哲书目》关于徽州文学的研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徽州文学的史料与路径,那么他的另外一篇文章《婺源学者传》则更为彰显徽州的地域特点。当然《婺源学者传》也还不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徽州的,但该文为徽州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即由简单的著录书目转向了著述人物研究,并以徽州的婺源为研究的切入点;在研究的内容上《婺源学者传》比《四库著录安徽先哲书目》要丰富的多,所发掘的徽州著述人物也数量较多,达49人。

四库著录书目的婺源学者在《婺源学者传》中多数有生平、学术活动及著述的进一步撰述,虽然还是较为简略,但可以看作是《四库著录安徽先哲书目》中婺源学者著述的继承与发展,此种以人物为中心的研究,比及寥寥数字的书目来说,内容上要丰富得多。如《四库著录安徽先哲书目》中著录朱熹的书目有《楚辞集注》《韩文考异》以及《晦庵集》三种,而在《婺源学者传》中第一个撰述的学者就是朱熹,在关于朱熹的文字中不仅有生平简述,还有其著述的成书年代,如《楚辞集注》《韩文考异》的成书年代,《婺源学者传》中有云:“宁宗庆元元年,《楚辞集注》成。二年,始编《礼书》。三年,《周易参同契考异》成。《韩文考异》成。”[2]《婺源学者传》对于《四库著录安徽先哲书目》中所著录的婺源学者有着较为客观、简练的描述,如王炎、胡炳文、游震得、余懋孳、余光耿等,其中均有着鲜明的个性及独特的学术特质,如王焱在临湘为官时,曾“条陈宿弊,得岁减三千八百于缗,邑赖以宽。”[2]在论及胡炳文时,则称赞其“凡百学问,靡不推究。”[2]至于创建虹东书院的游震得,更是“以希圣为志,以求仁为功。”[2]当然,作为婺源文学家,也有关于其学术特质的描述,如余懋孳“生平工真草书,娴古文词”[2];而余光耿则“天资颖异,记览宏博,为文典雅,下笔千言立就”[2]。

2 从书目到“著述人物”的转变

《四库著录安徽先哲书目》对于包括徽州在内的四库所收的安徽历代文学书目作了系统的著录。由此,我们得以对徽州文学有了较为直观的了解。而《婺源学者传》则更是基于徽州的一个地区婺源的学术著述作了梳理,其中当然也包含了对于婺源诗文作者的较为深入的研究。

随着对于徽州文学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徽州文学的研究更趋向细致、全面。蒋元卿《休宁县著述人物考略》则将徽州文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蒋元卿将研究的视野从整个徽州投向了徽州所属的六县,这样更便于提升研究的水准。其次,按照唐宋元明清来撰述休宁的诗文作者,则更具有条理性。最后,在以诗文作者为条目的格式下,着力围绕作者生平、学术活动及主要著述作简明扼要的撰述,文字简练而重点突出,每一人物都力求表现出其特点。

应该说,《休宁县著述人物考略》基本上囊括了休宁历史上的诗文作者,总计240人。而《四库著录安徽先哲书目》所列的休宁文学书目仅为34种,涉及的诗文作者更少,因为有的作者被收录的书目存在1种以上的情况,如《四库著录安徽先哲书目》中收录明代程敏政的著述书目有《别本汪文定集》《明文衡》《新安文献志》《咏史集解》《唐氏三先生集》等。《休宁县著述人物考略》所列的诗文作者以明代居多,达135人;清代次之,45人;再次宋代38人;元代有21人,而唐代仅 1 人[3]。

值得注意的是,如同《四库著录安徽先哲书目》中徽州文学书目对于徽州“著述人物”的学术启蒙与启发一样,《休宁县著述人物考略》不仅对于休宁240人规模的诗文作者逐一加以撰述,且就作者生平、学术及著述等方面来记述,虽用语简洁,但无疑对于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路径及有价值的史料。据此类 “著述人物考略”,完全可以推动研究的深入开展。以明代金正希为例,在《休宁县著述人物考略》中仅有如下文字:“金声,字正希。崇祯元年(1628)戊辰进士,选庶常,终日闭户,一卷咿唔。召对平台,荐申甫,全军尽覆,廷臣交章劾误国,自劾亦不同。命巡西城,告病南归。八年,起山东按察司佥事,疏辞。甲申以翰林修撰赴京,至丹徒而京师变乱乃还。著:《金太史文集》,《时艺》,《行世》。”[3]《休宁县著述人物考略》发表于1933年的《学风》上,其后吴景贤在学风上陆续发表了研究金正希的系列论文《金正希之地方自卫》《金正希之学术研究》《金正希之抗清运动》《金正希之思想研究》等,可以说是根据《休宁县著述人物考略》对金正希生平、社会活动等作了较为深入、细致而全面的研究。

3 作为徽州文学研究新高度的词学研究

当然《休宁县著述人物考略》中有诗文作者,或有著述人物文学、史学、文字音韵等学问兼备者。但总体来说,所著录作者多以诗文为主。因此,《休宁县著述人物考略》《黟县著述人物考》等徽州“著述人物”系列在研究该区域文学上的史料价值、思想价值等,都是不可忽略的。

诚如我们所观察到的,随着《休宁县著述人物考略》《黟县著述人物考》等的发表,其后出现了专论绩溪词人胡舜陟父子和汪晫祖孙的《胡舜陟父子和汪晫祖孙》;专论休宁、歙县的词人程大昌、吴儆、程珌、汪莘等的《休歙十词人》;专论婺源词人的《二汪二朱及王炎》等。上述三篇专论徽州词人的文章比及《四库著录安徽先哲书目》《婺源学者传》,甚至《休宁县著述人物考略》《黟县著述人物考》等,更加具有文学的属性,虽然还是以“著述人物”为撰述的模式,但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更加注重分类与属性,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在内容上则展现了强大的文献性、史料性,注重研究的深度与系统性。

可以说,作为宛敏灏《安徽两宋词人小识》系列中的徽州词人研究基本具备了徽州文学研究的雏形,即注重徽州词人生平事迹、学术特质及作品的收录与评价等,对于所述内容皆注明史料的出处,史料丰富而详实,并有宛敏灏关于词人及其作品的论证与阐述。因此,宛敏灏的徽州词人研究代表了徽州文学研究的水准与应有的高度。当然,我们不能据此考察出吴景贤在史学多角度以及宏富的论述,或者是宛敏灏在文学上既专且深、注重史料的运用以及考证等研究风格,是受了《四库著录安徽先哲书目》《婺源学者传》《休宁县著述人物考略》《黟县著述人物考》等前期研究成果的启发或是直接在原有研究基础上的深化、拓展与提炼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学术研究是有历史继承性的,任何一种形式的研究都是从最初的较为幼稚、单一、并不完整的形式开始的。应该说,近代徽州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也会遵循这样的规律。

相对之前发表于《学风》上的徽州文学研究文章,《安徽两宋词人小识》之徽州部分即《胡舜陟父子和汪晫祖孙》《休歙十词人》《二汪二朱及王炎》等文章具有显著的特点:

其一,研究的对象更加明确,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文学性。相比前期徽州文学研究上的过分简略且杂糅史学、文字学等内容的问题,宛敏灏注重对所研究的词人的身份特征、地域特征进行概括,使得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另外,宛敏灏也着力研究徽州词人,强调所研究对象的词人身份及词作的考证。关于前者从《胡舜陟父子和汪晫祖孙》《休歙十词人》《二汪二朱及王炎》等文章的标题就可以看出,《胡舜陟父子和汪晫祖孙》中研究的是绩溪词人胡舜陟、胡仔父子和汪晫、汪梦斗祖孙共四个人[4];《休歙十词人》中研究的则是十个词人,即程大昌、吴儆、程珌、汪莘、程先、朱晞颜、孙吴会、聂冠卿、罗愿、方有开,其中聂冠卿、罗愿、方有开为歙县人,其余皆为休宁人[5];《二汪二朱及王炎》中“二汪”指的是汪存、汪藻二人,二朱则是指朱熹及其父朱松[6]。

其二,内容上更加丰富,所涉及词人生平事迹、学术活动、创作风格及评价,词作著录及评价等较为全面、深入、系统。因此,较之以前的侧重于简单叙述加上著述篇目的研究来说,在词作者的研究上篇幅有了很大的提升。

其三,研究方法上更加注重史料的运用,尽量做到追根究底,且每处史料都注明出处,更加规范。如《二汪二朱及王炎》中论述汪藻时就运用了《四库总目提要》《徽州府志》《宋史》《鹤林玉露》《读书志》《书目解题》《疆村丛书》《浮溪集》《玉照新志》《能改斋漫录》《词林纪事》《苕溪鱼隐丛话》等史料。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出来,是为了说明《二汪二朱及王炎》在史料的运用上确实有穷尽所有史料的意味,这样的研究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4 结论

如果说《四库著录安徽先哲书目》之《集部》是近代徽州文学研究的最初形式,那么《休宁县著述人物考略》《胡舜陟父子和汪晫祖孙》《休歙十词人》《二汪二朱及王炎》等则是《四库著录安徽先哲书目》的继承与发展。因为《四库著录安徽先哲书目》发表于1931年,其他的相关文章均在其后发表;另外这些文章都发表在《学风》,更为重要的是《学风》提倡研究安徽文献。因此,徽州文学研究有一个发展过程也符合《学风》的办刊地位与风格。

当然,相对于《休宁县著述人物考略》来说,发表在《学风》上的《黟县著述人物考》略有不同,那就是翻检《四库著录安徽先哲书目·集部》,并没有黟县的文学书目收录其中。而蒋元卿则著录了160余位黟县的“著述人物”,这对于《四库著录安徽先哲书目·集部》无疑是填补空白的研究,其学术价值是应该得到首肯的。

如前所述,近代徽州文学从《学风》上刊载文章的先后可以看出,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宏观到专深的过程。其中的研究形式在不断完善,内容上不断丰富且注重史料的运用,同时注重诗文作者生平事迹以及文学作品的考证。宛敏灏《安徽两宋词人小识》之徽州部分就将徽州词学研究推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徽州词学研究新的历史成就。

当然,从《学风》中《金正希之学术研究》有专门针对金正希散体古文和古文文论与诗论研究的文字来看,近代徽州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交叉、共存也是一种合理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研究形式,同样值得肯定。如吴景贤在考察金正希在散体古文上的贡献方面就给了很高的评价,并且认为他可与韩愈相比肩。他说:“正希先生不但八股文为明代巨手,并且他的散体古文,也能直侪龙门昌黎之列,岂但与震川并驾?”[7]另外,光大中《安徽才媛纪略初稿》中关于休宁与歙县的历代女性诗文作者研究也值得注意,同样也是《学风》为我们呈现的关于徽州文学研究的佳作,值得学界关注,说明今后徽州文学的研究应该有更宽广、更具创新意识的视野。

总之,关于《学风》与近代徽州文学研究的关系,诚如学者卞利先生指出的一样,安徽省图书馆主办的《学风》杂志在徽州乡土文献和徽州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阵地作用[8]。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学风》对于近代徽州文学研究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1]吴保障.四库著录安徽先哲书目(续)[J].学风,1931,(8):14-18.

[2]吴保障.婺源学者传[J].学风,1931,(10-11):23-27.

[3]蒋元卿.休宁县著述人物考略[J].学风,1933,(10):61-76、73.

[4]宛敏灏.胡舜陟父子和汪晫祖孙[J].学风,1936,(3).

[5]宛敏灏.休歙十词人[J].学风,1936,(4).

[6]宛敏灏.二汪二朱及王炎[J].学风,1936,(7-8).

[7]吴景贤.金正希之学术研究[J].学风,1935,(8):10.

[8]卞利.20 世纪徽学研究回顾[J].徽学,2002,(00):411-446

猜你喜欢
先哲四库婺源
“高处”与“低处”
“四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春日偕诗友登文华阁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和国家》简介
漫画家许先哲:梦想不远,“镖人”为证
乡愁里的婺源
四库学研究专辑
在婺源,邂逅最美春色
画中婺源游
合刊抄本 共传四库——记张元济与张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