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音乐人类学的学理与实践

2018-03-28 12:19史一丰
巢湖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音乐学人类学徽州

史一丰

(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 245000)

“人类学”这一学科进入中国不到百年,但是已经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在理论和方法论上给予关照,使得艺术学、历史学、医学、旅游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拓宽了视野,增强了理论基础,并在研究方法上增添了实证的研究,把先前的“Armchair”人类学研究思维方式带进了田野,从实践调查中获得认知。音乐人类学最为直观的理解就是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音乐学学科内的一切问题。这一学科方向的兴起最早距今不过30余年,但也受到业界的热捧。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音乐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关照下的研究确实给予中国传统音乐多维度的审视并衍生出 “中国式”的民间音乐理论与方法。徽州作为一个具有特色文化的地域,理当在音乐人类学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关照下构建自身具有徽州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理论体系,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徽州音乐人类学的理论架构和未来实践探索不仅是可行的,也是传承徽州地方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1 “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人类学”一词,顾名思义,是研究与人相关的一门学问。著名人类学家王铭铭教授对“人类学”的解释是人类学是一门西学,这个名称来自希腊文 anthropos(人)和 logia(科学),……,是后来结合了古代文学来代指人的学问[1]。西方人类学思想和人类学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提出可以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学理论的诞生,因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阐明了人和文化的发展[2]。在阐释人类学学理和实践的著作中,英国学者E·泰勒撰写的《原始文化》被学界公认为最早的一部人类学著作。泰勒作为一名航海家,在自身丰富的文献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学的知识对所调查的300多个部落民族从 “野蛮——现代”的进化过程给予了分类研究。这种方法至今仍是人类学研究的典范。之后,美国的进化论学派学者摩尔根在他的著作《古代社会》、弗雷泽在他的著作《金枝》,以及后来的斯宾塞等学者都为人类学早期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进入20世纪,人类学发展从先前的进化论学派逐渐过渡到传播论学派、功能论学派和新进化论学派。在这一过程中,以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为代表的文化结构主义观认为文化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博厄斯认为文化接触后,会更使得人们将自己文化原本无意识的一面浮现出来,而进行功利主义的解释[3]。博厄斯被视为结构主义的先驱,他开创了文化研究从浮于表面到关注文化的整体和内在的研究视角。

马林诺夫斯基是功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通过自己在特洛布里恩德岛上历时2年多的调查,撰写了《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该书展现了马林诺夫斯基追求实证的田野民族志研究方法,开创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式。马氏将文化中某种元素用功能性的眼光进行分析,并联系其他的文化元素,最终阐释文化的整体作用。马氏的著作《科学的文化理论》(费孝通译)对其提出的文化表格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该书直到现在都对中国人类学研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在马氏之后,他的学生A·R·布朗继承并发展了马氏的功能主义理论,首先提出了把音位学中的结构分析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的观点[2]。新进化论学派有别于早期的进化论学派,它对文化的阐释置于当下的环境和技术发展的语境内来审视,并强调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进化路线。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V·G·恰尔德和美国的L·A·怀特。

我国的人类学研究在古代的许多典籍中都有影子,真正意义上的引入还不到百年的时间,吴文藻、费孝通等老一辈人类学家为我国人类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上简要阐释了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并对发展过程中主要流派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目的在于了解人类学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懂得其在文化研究中的功能、作用与地位。当前,出现了与人类学这一学科交缘的诸多学科,诸如艺术人类学、医学人类学、旅游人类学、饮食人类学、考古人类学等等。这正是基于人类学学科本身对人及其文化研究的全面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拓宽了研究的视野,指引了研究的方法,使得诸多学科的研究更深入、更有利于人及其文化的发展。

2 国内外音乐人类学发展现状

人类学包含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研究主要将人作为生物体进行考察。文化人类学则对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对人的文化内部的联系,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文化间的异同比较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艺术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方面,也是文化人类学关照的对象,故而衍生出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其中,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子方向。“文化人类学——艺术人类学——音乐人类学”是一个完整的学科隶属关系。所以,音乐人类学的研究需要将研究对象置于艺术的视阈内和人类所处文化这一语境下进行。

音乐人类学是音乐学和人类学交缘的学科,是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关照下进行音乐学学科研究的学科。梳理音乐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早期德国、美国的民族音乐学、比较音乐学研究,都是音乐人类学研究的前身。因而,音乐人类学又被称为“民族音乐学”“音乐文化人类学”。民国时期,王光祈是第一个将德国的比较音乐学研究引入中国的音乐家。直至上世纪80年代,“南京会议”提出了音乐人类学的学科命名。30多年来,我国音乐人类学研究涌现出了沈洽、薛艺兵、杨民康、萧梅、洛秦等一大批学者,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卓越的研究,产出了许多引领我国现当代音乐人类学研究的学术成果,给予后来的研究者们理论和方法论的铺垫。

关于音乐人类学研究的领域和范畴,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林亚梅定义为“对文化中的音乐研究”[4]。我国民族音乐学家沈洽就民族音乐学认为:对音乐与其所处文化环境的共生关系进行研究的科学。这里所说的“音乐”,是指人类“一切音乐”(any music)或人类音乐整体[5]。从词源意义上来讲,音乐人类学是音乐学与人类学的结合的学科,自然具备两者共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又因为音乐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故而将音乐研究置于文化中进行是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式。西方音乐人类学的研究一开始对异邦的民间音乐有着浓郁的兴趣,被视为他者的音乐。我们音乐人类学界主要将研究的视线投向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民间口头非遗的挖掘和整理。我国地域辽阔,民族种类繁多,历史文化悠久,这些都是音乐人类学家研究的大前提。当前,非遗保护热的持续不断,以及口头非遗在现代化冲击下确实会有消逝的现象,所以,音乐人类学者将这一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来唤醒全体民众共同参与民间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人类学研究方法关照下,更注重田野调查的实施。访问个别民间艺人,厘清民间音乐的发展脉络,从音乐中来理解民俗文化和其他地方性知识,这是音乐人类学这一学科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就像薛艺兵先生所说:70年代,两大阵营才不再争论民族音乐学更应该侧重文化还是音乐的问题,而应该两方面并重。很多有成就的学者,都是从文化中去理解和解释音乐;从音乐中去发现和阐释文化[6]。不论是对音乐的本土研究,还是对具体音乐形态的保护和传承研究,都要抓紧民间艺术的根——本土文化。

3 徽州音乐人类学的学理架构

徽州,作为一个具有典型地域文化色彩的地区,文化生态保存良好。自本世纪初以来,徽州多项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徽州三雕、歙砚制作技艺、新安喉科、徽州民歌等都是当地非遗的主要代表。就徽州民间艺术来说,扬名在外的徽剧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民间与徽剧交织在一起的黄梅戏是流行于安徽江南地区的主要戏剧种类;作为徽州与池州地区的主要地方戏曲傩戏是民间巫术仪式的主要组成部分;植根于古徽州地域内的徽州民歌,用音乐语言来表达古徽州人在生产生活中的情感体会。上述徽州民间的艺术形式多体现为民间戏曲和民间音乐。作为音乐人类学研究来说,是其中音乐学研究的内容。从这些戏曲和音乐的旋律、歌词以及表达的方式来透析,又可以使得外人对徽州民间习俗、民间的思想有一定的认识。根据梅林亚梅提出的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公式“声音——概念——行为”来看,以徽州民歌为例,在古徽州婚嫁仪式中,新人在夫妻对拜和入洞房之时,利市人要高唱撒帐歌。“撒帐”在我国民间婚礼仪式中多有出现,各地风格稍有差别,主要的形式大抵相同,就是朝新人头上和洞房中抛洒一些象征婚姻幸福美满、白头偕老、早生贵子等涵义的五谷杂粮。旁人边洒还边念叨许多吉利、祝福的话语。在古徽州的民间婚礼仪式中,这一系列的工作都由利市人来完成。撒帐歌的曲调没有固定的旋律模式,歌词虽有一定的框架,主要还是需要利市人随机应变。整个撒帐过程边撒五谷边唱,有时也是说唱相间。利市人是整个撒帐过程中创造音乐的人,他所唱出来的调子(声音)、他的行为(撒帐的动作)都蕴含着一个意义,就是对新人祝福。古徽州对传宗接代非常重视,所以撒帐中多含有性教育意义。这也是徽州民间撒帐歌的一个主要特点。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的徽州父母羞于对新人直言洞房花烛夜生儿育女之事,故而借利市人之口,以调子演唱的方式,采用借喻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父母之意。流行于徽州祁门一带的傩戏,同样有人带着各种恐怖的面具或者在脸上涂抹油彩,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或称法式),演唱傩腔、高腔、吟诗调等。傩戏是祁门及周边一带民间地方戏,主要的意义在于驱鬼辟邪,也有乡民间娱乐、嬉戏之意。

“主位——客位”两种审视的视野和“局内——局外”两种文化考察的身份是民族音乐学借助于人类学研究和民族志考察的研究方法。在对徽州民间音乐的调研中,我们不难发现,如徽州民歌的撒帐歌也好、哭嫁歌也罢,采用上述双视角进行研究,可以更宽、更透的以作为民歌的演唱者、作为被演唱的民歌以及作为一名研究者的角度进行研究,因为研究视野的不同,研究者和被研究对象的文化身份、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获得不同的研究结果,也就是说,双视角的研究方法在徽州民间音乐的研究中同样可以给予科学的分析思路和得到丰硕的研究成果。

30余年来,中国音乐人类学界在理论和方法论上都获得莫大的成就,研究的触角遍及全国的多个社区、族群、民族和地区。徽州作为一个特色文化区域,本人一直认为可以当作特色文化社区来进行研究。这一社区内的民间音乐形态也需要用音乐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搜集、分析、解读和保护。中国艺术研究院齐琨老师在她的研究中多次涉及徽州地区的民间习俗和音乐形态,但是相比全国其他区域的研究,徽州地区还未被我国音乐人类学界予以更多的关注。

4 已有徽州音乐人类学的实践尝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徽州地区的音乐工作者就对民间音乐的调研有过阶段性的尝试,也获得较多的成果,为后期徽州民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第一手实证资料。这是徽州文化史上有记载以来首次有关徽州音乐的民间采风和调研。为了响应文化部在全国开展的民歌抢救运动,挽救建国以来,尤其是在十年浩劫中可能已经消逝或者即将消逝的徽州地方民歌和器乐曲等,以当时屯溪区文化馆工作人员为主要成员的民歌抢救小组走遍徽州地域的主要区县,进行艺人寻访、民歌搜集和录音,以及后期的记谱等工作。这是徽州地区音乐工作者在当地开展有关音乐人类学方法论的初次尝试。虽然在当时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铺垫和支撑,但是,徽州地区老一辈的音乐工作者还是以一颗热爱民间音乐的心,用尽自身所学开展为期3年的田野调查。在调研过程中,他们还自创了适合地方民风的调研手段——“一歌引一歌”的方法。也就是说,调研队的工作人员在下乡前必须会唱1—2首徽州民歌,在寻访艺人的过程中,大多数艺人都因含羞而不敢先唱,所以,调研队的工作人员如果能主动先唱一首,使得艺人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他们自然会把能唱的民歌唱出来。这样调研队的工作人员可以搜集到更多的民歌。这个方法是调研队在实践过程中自创的方式,也是田野调查在具体实施方法上的徽州特色。所以说,徽州音乐人类学学科的方法论在30年前已有尝试,并且有了许多的研究成果。2008年徽州民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和 《徽州民歌100首》《歙县民间艺术》《古歙音韵》等三部主要的徽州民间音乐集的出版和发行,是对早期徽州音乐人类学实践的总结和肯定。

近10年来,以黄山学院为阵地的有关徽州音乐人类学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在理论研究方面,发表了有关徽州民歌、徽州民间乐曲、徽州戏曲类研究的论文40余篇,并通过国家艺术基金和省部级课题立项来支持相关的研究不断深入的开展。在实践方面,以学科竞赛为平台,创编徽州民间音乐的节目作为参赛节目,通过专业实践让学生了解徽州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到目前为止,黄山学院已经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互联网+”、中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多个国家和省级的学科竞赛中斩获大奖。在成果转化方面,黄山学院音乐专业以徽州音乐人类学研究为龙头,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增设了《徽州民间音乐采风》《徽州民间音乐课件制作》《徽州民间音乐MIDI制作》等地方性音乐课程,教师把相关科学研究中的成果通过教学手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既获得了专业知识,又认知了地方性音乐的常识,实现了本土音乐的教育传承。

回顾这些年来在徽州民间音乐方面的研究,主要基于徽州老一辈的音乐工作者前期的研究成果。反思这些年来所作的研究,对音乐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深入,成果的理论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徽州民间音乐资源丰富,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去探求和深挖。在音乐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引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构建徽州音乐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对于前期徽州民间音乐的阶段性总结和今后深入的研究在学理和实践上都有积极的意义。

[1]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

[2]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6.

[3]庄孔韶.人类学经典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3.

[4]梅林亚梅.音乐人类学[M].穆谦,译,陈铭道,校.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4.

[5]沈洽.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导论(上)[J].中国音乐学,1986,(1):63.

[6]孟凡玉.音乐人类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J].民族艺术,2007,(3):37.

猜你喜欢
音乐学人类学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徽州春雪
音乐学人
徽州绿荫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