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民居楹联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2018-03-28 12:19王先好靳元丽
巢湖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古民居楹联徽州

王先好 靳元丽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1 问题的提出

楹联,又称对联、门对、对子、桃符等。因为其主要是贴(挂)在房屋的门框和门前的楹柱上(房屋一间称一楹)所以习惯上都叫做楹联。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楹联文化也源远流长。关于最早的楹联,传统都认为清代梁章锯在《楹联丛话》中所说的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后蜀灭亡前一年(964年)所作的春节门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为楹联之始[1]。自从那时起,楹联这种文化习俗在中华大地流传传播,广泛应用于民宅、宫殿、园林、祠堂、寺庙、牌坊、店铺等建筑,其内容丰富深刻、式样纷繁多样、书法雕刻精美,是中国建筑的点睛之笔。虽然建筑楹联这一艺术形式在国内家喻户晓,广泛传播,对其语内研究也相当充分,但目前对其语际传播与研究明显不足。笔者以楹联翻译和译介为检索主题,尝试搜索CNKI数据库中相关研究成果,遗憾的是仅仅检索到13篇相关研究文献。纵观现有的研究,目前学界对楹联的翻译研究很大一部分是基于某种翻译理论展开的,如张琦从社会符号学、纪俊超根据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之目的论、郭娜从译者的主体性、杨欢从概念整合理论、刘欣圆从关联——顺应论等不同视角深入剖析和探讨了楹联的翻译策略和对外传播问题。还有部分研究是基于具体语言层面的研究,如叶文学等从句法、字数对等等语言形式入手,重点分析了实现楹联对仗的翻译方法。还有学者如刘宏义等从旅游外宣及旅游景点介绍角度探讨了楹联英译的策略及对旅游业的影响。另外还有学者如董励等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探讨了楹联翻译如何实现文化内涵的跨文化传递。翻译研究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本研究正是在充分剖析徽州古民居楹联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借鉴董励等学者跨文化传播理论,对西递、宏村古民居中雕刻悬挂的厅堂楹联的翻译进行创作实践,尝试对楹联的翻译与对外传播工作做进一步的归纳总结。

2 徽州古民居楹联的文化内涵

西递、宏村作为由徽商经济支撑起来的古文化村落,在住宅中纷纷以楹联作为文化装饰、风雅点缀,悬挂在厅堂的中堂画左右,和厅堂两侧对应的圆柱上。作为徽州古民居的“建筑之眼”,楹联使这些古朴的民居熠熠生辉,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2006年,楹联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徽州楹联也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递、宏村作为徽州古民居的代表之所以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除其建筑本身的价值之外,作为建筑装饰重要组成部分的古民居楹联,对遗产的成功申报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其译介和研究充分地向世人和游客展示其文化内涵和价值。西递、宏村保留和流传下来的古楹联大都是清代中后期所作,楹联内容大都以儒学思想为主导,反映了几百年间徽州人民在道德、伦理、治家、教化、处世等方面丰富的文化信息。古楹联字体或遒劲有力,或秀丽清新,以精美的书法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人以启迪[2]。

2.1 宣扬安身立命的处世哲学

士农工商,在古代,商人被排在了社会阶层的最底层。商人地位低下,在社会上处处遭人鄙视,被人看不起。商人要想在古代社会安身立命,必须得事事小心,处处留意,这对于以外出经商为第一生计的徽州商人更是如此。他们远离故乡和亲朋好友,在异地谋生立命,必须要深谙做人处事的哲学,发达后的商人回归故里,把这些成功的生活经验融入到住宅的楹联当中,希望能时时对儿孙进行教诲。这些楹联如“忍片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一忍最高”“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誉群言”“人遇误解休怨恨,事逢得意莫轻狂”“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等等。

2.2 崇儒重教的儒家思想

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读书入世是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徽州商人崇尚的行为准则和评判道德水准的标杆。因此,古徽州人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平民富商,都要在自家的厅堂中悬挂几幅崇儒重教的楹联,借助楹联的形式将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灌输给族人,根植于子孙的脑海里,宣扬儒家的入世观,让后辈铭记崇儒重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如“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传家礼教谆三物,华国文章本六经”“二字箴言唯勤唯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以八千岁为春,之九万里而南”“敦孝悌此乐何极,嚼诗书其味无穷”“慈孝后先人伦乐地,读书朝夕学问性天”“圣代衣冠光宇宙,儒门礼乐壮山河”等等。

2.3 积德行善,勤俭持家的文化观念

由于科学的不发达,古代封建社会的人们相信有因果报应,前世来生,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因果报应远报在来生,近报在儿孙。因此,大多数在外发家致富的徽州人希望把今生的福祉和荣华富贵带到来生,延绵至子孙后代。因此,发达的徽州人家均把积德行善、勤俭持家作为传家的根本。黟县留存至今的古道、古桥、古亭、古祠、古书堂等公益设施,除少数是官府修造外,绝大多数是民间个人资助所建。涉及这方面的楹联内容或是教育后代继承先人以勤俭为创业之本,或是提倡积德行善,为后代开拓源远流长的幸福之泉。如“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来”“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守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勤俭持家远,诗书处世长”“惜衣惜食非如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等等。

3 徽州古民居楹联文化内涵的翻译

从上述古徽州楹联的思想内容可以看出,这些楹联富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尤其是儒家思想精髓,如孝悌、三物(三纲)、耕读、积善、勤俭等[3]。如何有效地传达这些楹联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处理这些民族文化因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楹联的翻译考虑的因素很多,本文仅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角度对徽州楹联的翻译试提出以下三种翻译策略。

3.1 保留形式和形象直译

英语和汉语虽然分属不同的语系,在语言形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由于人类文化和情感的共通性,在某些形式上仍然有一致性。保留形式和形象直译是指楹联译作同原楹联一样,上下联所使用的字词在词性、句法结构、修辞、文化形象或意象、甚至字数等方面实现相等或大体相等。

例1: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A time-honored family of wealth is built on nothing but accumulating charity;

The best of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lies in nothing but reading books.(作者自译)

上联“几百年人家”与下联“第一等好事”对仗,都是名词词组,故译作采用“a time-honored family of wealth” 和 “the best of all things in the world”两个英语名词词组与之相对应。译作的“accumulating charity”和“reading books”无论是从词性还是从文化形象上均与原作的 “积善”和“读书”相对应。译作用nothing but的双重否定强调结构与原联的“无非”和“只是”强调语气基本一致。

例2: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

Plain food and drink got original flavor.

Clean windows and tables secured bright life.(作者自译)

这幅楹联反映了古徽州人内心的豁达与潇洒的精神境界。乡野陋室,粗茶淡饭,窗明几净,富贵于我如浮云,只要能知足也能安享内心的祥和和宁静,便能有人生的真味,通达自己幸福的生活。“淡饭粗茶”“明窗净几”“真味”“安居”的概念在译联中均得到了较好的保留,且原联与译联在字数、句法上实现了相等。

3.2 保留形式和形象加注

由于英汉两种语系的巨大差异性,加之两者文化渊源也大相径庭,因此翻译和文化传递时,为了保留原文的某些语言形式和文化色彩必须采取一些变通手法。保留形式和形象加注是指对古典楹联中那些民族特色文化元素和文化意象,为了兼顾楹联的语言形式特点同时保留其中的文化形象内涵,翻译的时候采取加注 (附注、脚注)的变通手法。

例1: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

Filial piety is the fundamental that benefits families after families.

Classics is the best teacher that educates generations after generations.

(Note:①Filial piety is a key concept in Confucianism,which refers to the love and respect toward parents and brothers and sisters; it is the fundamental to be a man and to be established in the world.②Classics refers to the Book of Songs and the Book of History in a narrow sense; in a broad sense,it refers to any Confucian classics.)(作者自译)

孝悌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后来孝悌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尽心奉养父母,顺从长辈,尊重长者,敬爱兄长,弟兄和睦,这是传家的根本。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亦泛指一切儒家文化典籍。儒家经书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道理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进一步说,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知识财富,正是通过书本代代相传,长久不息。为了保留原文的形式与形象,对“孝悌”“诗书”这类极具中国文化内涵概念词只有采用直译加注或意译加注法以补足原文的内涵。译联语言结构,尤其是两个重复排比短语“families after families”“generations after generations”也较好地还原了原联的对仗。

例2:以八千岁为春,之九万里而南。

Growing eight thousand years as a ring is the tree Chun.

Flying south nine thousand Li high in sky is the bird Peng.

(Note:①Chun is a legendary tree in primitive time.②Peng is a legendary big bird in primitive time.The two images here tell us we should have lofty ideas and great ambition)(作者自译)

庄子《逍遥游》记载:大椿树八千年为一个春天,大鹏鸟换季南迁时,乘风而飞,一飞就是九万里。这是悬挂在西递村“大夫第”的一首木刻楹联,勉励人要有崇高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译联除增加了“椿树”和“大鹏鸟”两个概念外,其他形式均和原联保持一致。但如果仅以此译而不加注的话,西方文化读者恐怕很难理解。

3.3 改换/舍弃形式和形象释译

人类语言中存在着一种现象,即某种语言形式及其文化意义、意象只存在于一方的语言体系中(源语或译语中)而在另一方语言中,其语言形式和文化意义、意象是缺项[4]。因此,一种语言中特有的语言形式与文化意义有时很难在译语中复制。对此类语言形式和文化意义,翻译时我们不得不做出改换或舍弃形式和形象。

例1: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替儿孙做马牛。

Each child must find his own fortune as he grows up;

As parents,don’t toil like horses for their future.(作者自译)

中国属于农耕文化,牛和马的地位非常重要,汉语中有很多与“牛”和“马”相关的词语与比喻,如形容一个人能“吃苦耐劳”时,说“像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而英语的牛:cattle却无这样的形象,在英语中如果形容一个人“吃苦耐劳”可以说work like a horse。因此我们舍弃“牛”,只保留“马”的形象。

给子女当牛做马,为子女而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思想;儿孙满堂,多子多福也被认为是人生的圆满。“儿孙”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短短14字的楹联,“儿孙”却出现了3次,突出了古徽州人反对为儿孙做牛做马,操纵一切的进步思想。而译联如果以 “sons and grandsons”的形式重复3次,不仅冗长拖沓,也不能实现交际目的。因此,该联我们只好改换原联的形式进行释译。

例2:事到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头一忍为高。

It is wise to look before you leap;

It is better to restrain the anger before it surged up.(作者自译)

这首徽州楹联告诫人们遇事要冷静沉着,与人做事要隐忍,以和为贵。汉语喜欢用数字来表达情感色彩,也起着良好的修辞效果,但英语却很少这样用。所以该译联在表达三思而后行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借用英语的谚语“look before you leap”来替换原文的形式。中医说 “心主神志”,就是说人的精神、思维、情绪、情感、意识都是心所支配,因此汉语中有很多带有“心”的成语,如“心不在焉”“心心相印”“枉费心机”等等。实际上科学的讲人的情绪情感是大脑所主,因此我们在翻译“怒上心头”概念的时候采取了弱化释译的方式。

4 结语

楹联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古徽州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及徽文化的传播贡献着不可低估的力量。街道不会说话,建筑本身也不会说话,但这一幅幅充满诗情哲理的楹联会说话,向参观游览的人们阐述着历史景点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打好黄山牌,讲好徽故事,徽州楹联的翻译研究可以帮助外国游客理解古徽州楹联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加深对徽文化的了解,对黄山市的旅游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楹联翻译考虑的因素很多,本文仅是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视角对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州古民居楹联翻译策略加以探讨与实践,理论深度有待拓展;且翻译实践有待后续研究者采取实证对比的方法,比较读者尤其是异域文化读者对不同楹联译文的接受程度,以比较译文的传播效果。

[1]史元海.颐和园匾额楹联浅读[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1.

[2]胡文.西递宏村旅游大观[M].黄山:黄山市黟县文化局,2001:76.

[3]李健萍.语境的制约与民族文化意象的传递[J].黄山学院学报,2014,(1):57-60.

[4]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47-48.

猜你喜欢
古民居楹联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徽州绿荫
孔府的年节楹联
简述古民居的保护和发展
数字摄影在地方古民居保护中的运用研究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我与楹联缘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