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护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2018-03-28 03:48宋霞高莹
会计之友 2018年6期
关键词:劳动保护盈余管理

宋霞 高莹

【摘 要】 劳动作为一项基本生产要素,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检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文章使用2004—2014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实证研究样本,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了劳动保护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劳动保护的加强,企业更倾向于采取向下的盈余管理措施,并且在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企业中这种影响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所处地区的法治水平在劳动保护与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即地区的法治水平越高,这种关系越强。

【关键词】 劳动保护; 盈余管理; 劳动密集度

【中图分类号】 F27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06-0137-06

一、引言

在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劳动作为一项基本生产要素,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本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也愈加重要,各国政府相继颁布了关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已有研究发现,劳动保护的加强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1 ],增强创新能力[ 2 ],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但同时,劳动保护也会给企业的经营和财务活动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劳动保护的加强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使得企业取得银行借款契约变得更为严格[ 3 ],而且劳动密集程度高的企业更易发生投资不足[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部法律从颁布开始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在很多方面使得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得到加强,具体体现为对劳动者的报酬、劳动合同的订立、辞退的补偿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5 ]。这部具有偏向性的法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的解雇成本上升,且在对劳动力进行调整时愈加慎重。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保护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劳动保护的加强给企业盈余管理活动带来的影响没有得到学者的关注。劳动保护的加强带来解雇成本的上升,会影响到企业的盈利水平与财务状况,进而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以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出发点,为研究企业的盈余管理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投资者、监管机构等关注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学术界一直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现有文献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与影响因素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企业为了实现提高IPO时的发行价、再融资时取得较高的配股或增发价格[ 6 ]、上市后避免利润出现亏损[ 7 ]、满足债务契约要求[ 8 ]、利润平滑[ 9 ]、高管获得相应薪酬[ 10-11 ]等目的,会进行盈余管理来调节企业利润。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利用2004—2014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实证研究样本,探讨了劳动保护给企业盈余管理带来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识别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给企业决策与行为带来的影响,借鉴倪骁然和朱玉杰[ 2 ]、陈德球等[ 3 ]的研究,以企业的劳动密集程度来建立实验组和对照组,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劳动保护的加强,企业会倾向于采取向下的盈余管理措施,并且在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企业中这种影响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所处地区的法治水平在劳动保护与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即地区的法治水平越高,这种关系越强。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性。作为国家规范劳动力市场的手段之一,具有强制性的劳动保护法在很多方面加强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并且相关法律也在不断完善。于2008年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在劳动合同的订立、终止以及试用期等诸多方面做出限制与规定[ 12 ]。这部具有明显倾向性法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解雇成本和违法成本,减弱了企业用工的灵活性[ 13 ]。

关于劳动保护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也有不同。Simintzi et al.[ 14 ]研究发现劳动保护法的实施不利于企业的债务融资。《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的创新投入显著增强[ 2 ],人力资本密集度高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加速扩张[ 15 ]。近年学者们开始关注劳动保护带来的负面效应。廖冠民和陈燕发现劳动保护的加强损害了企业的经营灵活性,导致了企业的经营弹性下降[ 16 ]。研究表明过度的劳动保护不仅不能使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而且会给企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劳动保护的加强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而劳动保护的加强给企业盈余管理活动带来的影响没有得到学者的关注。本文侧重从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角度来研究劳动保护的加强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为《劳动合同法》的经济后果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由于委托代理问题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企业通常会利用对应计项目或真实活动的操控,来达到经营者自身利益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盈余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是理论界与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研究主要集中于盈余管理的动机、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等。其中,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公司治理[ 17-19 ]、公司行为特征以及外部治理环境[ 20 ]等。现有研究表明:当企业首次公开募股或股权再融资[ 21 ]时,为了提高发行价格,会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來吸引投资者购买;企业为了满足债务契约要求时,有进行向上盈余管理的压力,以规避违约带来的风险[ 8 ];企业高管的薪酬通常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相关联,高管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有进行向上盈余管理的动机[ 11 ];通常情况下,企业多采用向上的盈余管理手段,以向市场传递良好的信号。而从避税目的来看,企业更倾向于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调减企业财务报表的利润[ 22 ]。在发生金融危机时,上市公司会进行负向的盈余管理以获得更多的政府补贴[ 23 ]。

在资本市场上,企业更倾向于向市场传递一种积极的信号,展现企业良好的经营状况。当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或需要达到某些契约的条件要求时,管理层往往会通过对应计项目和真实经营活动的操控来达到预期的利润目标,隐藏亏损以稳定股价。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外部利益相关者无法获得企业全部的会计信息,使得管理者有机会进行盈余管理,往往会通过对企业会计方法的选择来增加盈余。《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解雇成本和违法成本,减弱了企业用工的灵活性[ 13 ],同时也给了企业管理者更高的业绩压力,在此背景下出于企业融资、管理者个人利益等目的,企业会趋向于进行正向的盈余管理。通过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随着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倾向于进行正向盈余管理。

另外,劳动保护的加强使得企业的解雇成本增加,失业缓解压力增大。政府对稳定地方经济、治理失业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为了降低失业率上升带来的政治经济风险,通常会采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给予企业一定的扶持,强制性地要求企业减少解雇员工或增加雇用员工。信息的不对称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同样存在,政府很难获得企业真实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信息,而政府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时,为了使补助发挥更大的效应,通常会设置一些标准来选择补贴对象,例如企业的财务指标,会计盈余成为重要的考察指标之一。政府补助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来说,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的现金流,还有助于企业的管理层从中获取私利。企业的管理层往往会通过对盈余的操纵来满足政府设置的补贴标准以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企业为了缓解劳动保护带来的不利影响,获得更多的财政补贴以及税收优惠,可能通过负向盈余管理以降低账面利润或增加亏损,在与同地区企业的竞争中获取更多的政府公共资源支持。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进行负向盈余操纵的公司会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 23 ]。通过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2:随着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倾向于进行负向盈余管理。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和数据来源

为了检验上述假设,本文以2004—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借鉴已有研究的做法,对数据进行了如下筛选: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共事业行业、ST和*ST公司、当年进行IPO公司以及相关财务和公司治理观测数据缺失的样本后,最终得到11 353个观测样本,其中2004—2007年的样本量为4 062,2008—2014年的样本量为7 291。文中所使用的相关财务报表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产权性质及行业分类来源于RESSET数据库。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对本文所使用的主要连续变量按照1%和99%的水平进行Winsorize处理。

(二)主要变量界定

1.劳动保护与劳动密集度

根据前文理论分析,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加大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因此本文采用Laborp作为劳动保护的哑元变量,2008年之前的观测值取0,2008年之后取1。借鉴廖冠民和陈燕[ 16 ]以及倪骁然和朱玉杰[ 2 ]的研究,以人工费用作为劳动密集度(Laborint)的衡量指标,具体计算为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的对数值与销售收入对数值之比。该比值越大,代表劳动密集度越高。设置虚拟变量Dum_Laborint,并对样本进行排序:定义前66.7%~100%为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企业,取Dum_Laborint=1;0%~33.3%为劳动密集度较低的企业,取Dum_Laborint=0。此外,在后文中引入其他劳动密集度的度量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

2.盈余管理

本文采用目前被广泛认可的修正Jones模型对盈余管理水平进行度量。模型如下:

3.主要控制变量

根据现有文献研究,本文还控制了对盈余管理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公司规模、企业性质、资产负债率等。表1详细列示了所使用变量的定义。

(三)检验模型

由于《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且不同企业受到影响的程度不同,劳动密集度越高的企业,劳动保护的加强对其影响越大,因此本文将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度较低的企业分别设置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盈余管理变化作为第一次差分,并将这一变化在劳动密集度不同的企业中进行比较,为第二次差分,来研究劳动保护的增强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为了验证上述假设,参照已有研究构建的模型如下:

其中,DAi,t为盈余管理水平,Laborpi,t为劳动保护的虚拟变量。为了验证企业的盈余管理变化是由时间趋势带来的还是《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带来的,借鉴陈德球等[ 3 ]的研究,引入劳动保护与劳动密集度的交乘项Dum_Laborint×Laborpi,t,Controli,t为表1中列示的所有控制变量,∑Industry表示行业固定效应,∑Year表示年度固定效应,?啄i,t为残差项。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差异性检验

表2是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2可以看出,盈余管理水平的标准差为0.970,最小值为-3.268,最大值为7.035,不同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劳动保护的均值为0.642,中位数为1,表明处于《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样本较多。其余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不再赘述。

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加强了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为检验法律实施前后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变化,本文使用2004—2007年和2008—2014年间样本的盈余管理水平进行均值以及中位数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显示,劳动保护加强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均值由原来的0.1323变为-0.0688,表明企业更倾向于负的盈余管理,且这种差异在1%的水平上显著。中位数检验结果类似。

(二)相关性分析

各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由于篇幅限制不再列示。劳动保护与盈余管理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99,说明劳动保护的加强会抑制企业进行正向的盈余管理,企业更倾向于进行负向盈余管理,初步验证了前文提出的假设2。从相关系数来看,各控制变量之间不存在高度相关性,且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10,最大值为2.18,表明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线性。

(三)回归结果分析

以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为被解释变量,通过估计(4)式检验劳动保护对其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表4的(1)列以全部样本进行OLS回归,在控制了一些其他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后,劳动保护的回归系数为-0.218,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该结果支持假设2,即劳动保护加强,企业倾向于进行负向的盈余管理。劳动保护与劳动密集度的交乘项,也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劳动密集度较大的企业受到劳动保护的影响更大。为了进一步验证劳动保护对盈余管理方向的影响,本文根据盈余管理实际值的正负,将样本分为正向盈余管理组和负向盈余管理组,样本量分别为3 274和4 302。其中(3)列劳动保护的回归系数为0.121,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劳动保护的加强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负向盈余管理水平,进一步验证了假设2。

从控制变量来看,回归结果与现有研究类似,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倾向于进行负向的盈余管理[ 24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现金持有越高的企业越倾向于进行负向的盈余管理。

(四)进一步检验

各地区法治水平的差异,使得《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效果有所不同。法治水平越高,法律的执行效率越能得到保障,劳动保护的水平越高。因此,在法治水平较高的地区,劳动保护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越显著。本文以樊纲提供的“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指标来衡量地区的法治水平,借鉴卢闯等[ 4 ]的研究,将2008年法律环境指数大于中位数的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分组进行回归,结果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法治水平高的地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地区的法治水平会影响劳动保护法的实施效果。法治水平越高,劳动保护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越显著。

(五)稳健性检验

1.以其他定义衡量盈余管理

2.以其他定义衡量劳动密集度

前文中笔者采用“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的对数值与企业销售收入对数值的比值(Laborint)作为劳动密集度的衡量指标。以其他定义衡量劳动密集度来进行稳健性检验,主要包括Laboremp和Labornofix,具体定义如表1中所示,替换模型中的Laborint。实证结果与前文一致,即劳动保护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在劳动密集度越高的企业中越明显。

3.变更检测年度

由于《劳动合同法》在2007年颁布,2008年开始实施,且各地区在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方面会出现一定的延迟,故部分2007年和2008年的样本很难区分处于事件前还是后。笔者在这一部分稳健性检验中删除了2007年和2008年的数据,回归结果与前文保持一致,即劳动保护的加强,企业更倾向于进行负向盈余管理。

五、结论

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得到了有效加强,同时也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影响。本文以《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契机,利用2004—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了劳动保护的加强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劳动保护的加强,企业会倾向于采取向下的盈余管理措施,并且在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企业中这种影响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所处地区的法治水平在劳动保护与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即地区的法治水平越高,这种关系越强。在中国特殊市场背景下,政府对地区失业承担着治理责任,有限的政府资源以及补助分配标准给了企业进行负向盈余管理的动机,为了获取更多的政府补助或税收优惠,企业往往进行负向盈余管理来减少利润。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得到以下启示:首先,企业应加强自身的内部治理机制,使财务信息系统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政府应逐步完善补贴政策,制定合理的补贴标准,不能单一地使用企业的财务数据作为主要的补贴依据,同时增加补贴的公开透明度,这也对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最后,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外部监管与企业的内部监管相结合,强化企业的信息披露,减少企业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BELOT M, BOONE  J, OURS  J V. Welfare-improving employment protection[J].Economics,2007,74(1):381-396.

[2] 倪骁然,朱玉杰.劳动保护、劳动密集度与企业创新:来自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6(7):154-167.

[3] 陈德球,胡晴,梁媛.劳动保护、经营弹性与银行借款契约[J].财经研究,2014(9):62-72.

[4] 卢闯,唐斯圆,廖冠民.劳动保护、劳动密集度与企业投资效率[J].会计研究,2015(6):42-47,96.

[5] 唐跃军,赵武阳.二元劳工市场、解雇保护与劳动合同法[J].南开经济研究,2009(1):122-132.

[6] 章卫东.定向增发新股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0(1):54-63,73.

[7] 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J].会计研究,2007(2):44-51,91.

[8] 陆正飞,祝继高,孙便霞.盈余管理、会计信息与银行债务契约[J].管理世界,2008(3):152-158.

[9] 叶建芳,周兰,李丹蒙,等.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基于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9(3):25-30,94.

[10] 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J].管理世界,2007(7):111-119.

[11] 李文洲,冉茂盛,黄俊.大股东掏空视角下的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J].管理科学,2014(6):27-39.

[12] 刘媛媛,刘斌.劳动保护、成本粘性与企业应对[J].经济研究,2014(5):63-76.

[13] 刘彩凤.《劳动合同法》对我国企业解雇成本与雇用行为的影响:来自企业态度的问卷调查[J].经济管理,2008(Z2):143-150.

[14] SIMINTZI E,VIG V, VOLPIN P. Labor protection and leverag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5,28(2):561-591.

[15] 黄平.解雇成本、就业与产业转型升级:基于《劳动合同法》和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南开经济研究,2012(3):79-94.

[16] 廖冠民,陈燕.劳动保护、劳动密集度与经营弹性:基于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证检验[J].经济科学,2014(2):91-103.

[17] 孙光国,刘爽,赵健宇.大股东控制、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J].南开管理评论,2015(5):75-84.

[18] 何威风.高管团队垂直对特征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5(1):141-151.

[19] 黄海杰,吕长江,丁慧.独立董事声誉与盈余质量:会计专业独董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6(3):128-143,188.

[20] 袁建國,程晨,后青松.政府失业治理、劳动力成本与企业盈余管理[J].管理科学,2011(12):63-69.

[21] 章卫东,邹斌,廖义刚.定向增发股份解锁后机构投资者减持行为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6(4):2-16.

[22] 王跃堂,王亮亮,贡彩萍.所得税改革、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J].经济研究,2009(3):86-98.

[23] 王红建,李青原,邢斐.金融危机、政府补贴与盈余操纵: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4(7):157-167.

[24] 林永坚,王志强,李茂良.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1):4-14,23.

猜你喜欢
劳动保护盈余管理
江苏镇江:举办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技能竞赛
2019年第4—5期《劳动保护》“说长道短”栏目主题征文
安全培训提素质 劳动保护促和谐——记2018年度北京市“安康杯”竞赛活动
科技护航 为爱而来——记第96届中国劳动保护用品交易会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雾霾频发 劳动保护空白如何填补
感谢苏联对我们劳动保护工作的巨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