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有效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

2018-03-28 10:57郭建军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绿豆摩擦力意识

郭建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中更指出:“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自然现象和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由此可见,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开展探究活动,解决这些问题。

但在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况下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只是对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并回答。这诚然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方法,但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即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纯粹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是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科学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不知道问什么,也就是不能提出问题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激发的过程就是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性的、动态的问题意识。所以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启发学生提问。特别是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教学《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我这样创设情境:

首先出示两盆绿豆幼苗(事先一盆种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另一盆种在黑暗的环境中)

师:这是两盆绿豆幼苗,老师是在同一时间种植的,你观察一下有什么发现?

生1:一盆绿豆苗长得粗壮,另一盆绿豆苗长得细长。

生2:左邊一盆叶子是墨绿色的,右边一盆叶子黄色的。

师:比较了两盆绿豆苗的不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为什么两盆绿豆苗会长的不一样?

生2:绿豆苗的生长跟什么有关呢?

师:是呀,用同样的绿豆发芽的小苗,为什么会长得不一样呢?它们的生长与什么有关呢?

然后顺水推舟进入课堂教学环节。

二、平等对话,引导学生勇于提出科学问题

据调查发现,从小学阶段直至高中,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经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问,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有时候学生还担心自己提问多了教师会指责,久而久之,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在课堂上提问的学生就越来越少。所以,要让学生敢于提问,首先必须清除学生诸多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

(一)创设师生平等氛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课堂就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只要不是调皮捣蛋,学生要怎么说,就让他怎么说,老师不要有过多的限制。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平等、宽松的氛围,增进师生互信,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压迫感和紧张感。由此,教师必须采取各种合适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探究热情更高涨。这样,学生才善思、能说、敢问。

(二)开放学生提问时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就想到哪里,学生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时空,更不要谈自我发展了。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掌控自主学习的机会,成为知识的探求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空。比如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物体的特征让学生观察,探究方法让学生寻找,实验现象让学生表述,试验结论让学生概括等。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上,只要不是故意捣乱,学生可以不举手发言,允许学生七嘴八舌讨论等。这些提出、回答问题的“嘈杂”声,就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用于提问、善于表达的信号。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表达的空间,多一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深切体会到每一步成功的喜悦。

三、鼓励质疑,引导学生产生不同科学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现代教学论更是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学生智力、能力、创新力的培养,怎样巧妙地提出各种问题,也是一种学生智力的因素。上面提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然学生有喜欢提问的天性,但在课堂上能主动提问、善于提问和敢于表述的精神仍需靠后天培养。由于学生的生活、学习等经验相对不足,单凭兴趣和胆识往往不能发现实质性的问题,也就很难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倡导自主探究、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主动发现问题,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测和解决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不断尝试中发现问题。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单纯地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本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各种尝试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在积极探究中发现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所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绝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可见,探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手段,在探究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很多的问题,才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探究给予学习者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者通过独立、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我在教《运动与摩擦力》(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一课时,在学习了摩擦力的概念后,就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时,我提供给学生一些材料,有弹簧秤、木块、钩码盒(带钩码)、砂布、瓷砖等,让学生测出木块、钩码盒运动时的摩擦力。然后问:“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就积极发问,并设计实验验证,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重量都有关。

有的人认为,在科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提出科学问题,只要多问一些“为什么”就会达到学生的学习目的,于是,在课堂本就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出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不具有问题的价值,这样的课堂教学本质上还是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知道自己抛出很多问题,让学生被动地思考、回答问题,而应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启发指引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教师应围绕问题,巧妙地设疑、激疑和质疑,并鼓励学生用科学的、合适的方法释疑、解疑,从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夏丏尊小学 浙江】

猜你喜欢
绿豆摩擦力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小绿豆变身记
清热解毒绿豆香
绿豆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神奇的摩擦力
绿豆成长记